為什麼北宋滅亡,南宋可以守住半壁江山,而南明卻存在不了多久?

鬼馬歷史


因為時勢不同。主要三個原因;

一,南宋皇室後裔得到大臣統一擁護,南明皇室後裔得不到大臣統一擁護。

二,南宋是局部崩潰,南明是全線崩潰。

三,金國是吃肉留鍋,清國是一鍋端。

現在詳談這三個原因。

南宋和南明當時的時勢。南宋,當時宋徽宗時期,宋徽宗錯判形勢,以為為金國共同對付共同的敵人遼國後,能和金國和好,各不侵犯。當遼國亡,金國撕毀盟約,頻頻入侵宋國,把宋徽宗、宋欽宗俘虜。而康王趙構在抗金入侵時,已被朝廷授予兵權,統領有軍隊。趙構率眾南渡,建立政權,這個政權得到眾大臣擁護。有了一致旗幟,南宋也就有能和金國對抗的能量。

南明,當時的時勢,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犯了像項羽的錯誤(項羽如果渡過烏江,重振旗幟,也未必讓劉邦得了天下,)崇禎死了,局勢混亂。起義軍在北京政權未穩,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起義軍不敵敗退,明朝大臣們有投降清軍,有追隨各皇室後裔南逃。

各皇室後裔組織部隊對抗吳三桂和清國進攻,但沒有一個皇室後裔有能力統一號令各部隊的,分別建立的政權也沒得到共同擁護。

南宋有統一承認的政權,金國也沒有足夠實力和耐心把南宋消滅,只能和南宋打打停停,接受南宋錢財了事。

清國面對的南明卻是一盤散沙,群龍無首狀態,清國焉有不乘勝追擊的。最後,清國把南明各勢力一鍋端。得了明朝天下,估計努爾哈赤、皇太極做夢都不曾奢想到的吧。

讀者們,大家認為南宋可以偏安,南明做不到的主要原因,是不是這樣呢?大家討論。


夢幻刀客


我是小小,專業解讀不一樣的歷史。一個王朝的滅亡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內憂,第二就是外患。今天就來講講為什麼北宋滅亡後南宋宋能堅持很久,為什麼南明很快滅亡?我們先來做一個對比就可以知道原因。


滅亡原因和政權上的對比

1.北宋的是由金人滅亡的,當時的北宋末年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明朝末年外有後金,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大明王朝是由李自成農民軍推翻的。

2.北宋滅亡後,南遷的抗金派和投降派一致擁戴唯一一位逃出來的皇族康王趙構為皇帝,南宋政權初期統治集團內部較為穩定,而且趙構是真正握有實權的皇帝;反觀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後,明朝宗室建立的南明政權內部派系爭權奪利,黨派之爭非常嚴重,而且南明先後建立的五個政權:弘光政權、魯王政權、紹武政權、 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等均是由明末非常有實力的武將扶植的,南明政權的皇帝只是名義上的君主,沒有多大的實權。



3.凝聚力:南宋建立初期,南宋臣民大部分都十分痛恨金人,可謂是萬眾一心;反觀當年大明王朝存亡之際,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大部分都巴不得李自成快點攻破北京,連民心都喪失了的明朝不滅亡才怪。

軍事上

南宋建立初期,金人再一次向南宋發動戰爭,但是由於遭到南宋朝廷的頑強抵抗,金人不僅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反而在黃天蕩一戰中金人的十萬大軍被八千宋軍重重包圍。;反觀南明政權在數次的對清軍的戰爭中都是敗多勝少。

南宋時期有非常多的名將,例如岳飛、韓世忠、劉琦、張浚等,他們都是一心為國的,正是有他們的存在,南宋在初期才能抵抗金人的數次侵犯。反觀南明時期的武將,只有李定國是堅定反清的,其它有能力的將領大都投降滿清,李定國一人難以支撐大局。



(南明著名抗清將領李定國)

經濟上

縱觀整個宋朝,經濟發達程度是歷代王朝之最,十分富裕,而且無論是北宋還是後來的南宋,國庫存銀的數量都是數千萬兩、打起仗來根本不缺錢;反觀明朝末年,國家經濟已經崩潰,國庫僅有十七萬兩白銀,連軍餉都發不起,士兵肯買命才怪。

最後總結:綜合以上所述南明朝廷之所以不能像南宋那樣偏安一隅一百多年,主要有三點:1.政權內部派系爭鬥十分激烈,君弱臣強,政令不統一;2.失去民心的政權不能長存;3.國家經濟崩潰。


小行讀史


南明 (1644年-1683年)是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歷經四帝一監國。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皇太子朱慈烺也在城破之後下落不明,崇禎皇帝殉國後,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後即皇帝位,改元弘光,是為弘光政權。

此後南方先後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公元1683年清軍佔領臺灣,延平王鄭克塽降清,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明朔始亡。

從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王朝滅亡到公元1683年清軍佔領臺灣,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明鄭政權滅亡,歷時39年,為什麼南明政權僅僅存在了39年就宣告滅亡。

同樣是面對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同樣是中央政府被一網打盡,南宋朝廷為什麼能夠在北宋滅亡後維持一百多年的統治,下面就讓我們具體分析下南明快速滅亡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首先,繼承人問題不明確;由於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沒有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南遷,也沒有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前將太子朱慈烺送往南京作為退路,而是茫然無措,最後一刻選擇在煤山上吊自殺。

雖然他以一死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誓言,但是由於沒有確立皇位繼承人以及皇太子朱慈烺在城破之後下落不明等原因,造成了南京留守的文武官員無法及時擁立出新皇帝,只能選擇各自支持的藩王繼承皇位。

最終,福王朱由崧在盧九德的幫助下,獲得了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以及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持,成為最終勝利者,於該年五月初三在南京宣佈監國,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改次年為弘光元年,開始了弘光政權僅一年的統治,由於弘光帝的繼位是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

這就進一步造成了弘光朝廷內部分化,黨爭激烈,軍閥之間為爭權奪利甚至相互攻伐,直接導致對清軍江淮防線空虛,清軍乘虛而入,渡過長江防線,弘光帝出逃後被俘,南京不戰而降,弘光政權滅亡。

南京失陷後,南明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藩王紛紛自立,一時間南方出現數個政權並立的情況,各個政權之間為了爭奪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南明的抵抗力量,給予了清軍各個擊破的機會。所以說由於繼承人問題的不明確造成了南方官員不能擁立出一位合法並具有凝聚力的新皇帝,在短時間最大程度上整合南方力量,團結各方,共同抵抗清軍,這是南明快速衰落的原因之一。

其次,朋黨之爭削弱南明實力;明朝中後期,朋黨之爭就一直是朝堂上的重點,閹黨和東林黨之爭持續數十年,兩派為了利益之爭置國家利益不顧,在大事上相互掣肘。直到崇禎皇帝即位,魏忠賢被處死,閹黨受到清算,東林黨逐漸佔據朝堂的主動,左右朝廷的決策。

然而東林黨所代表的利益是東南的大地主和大商人,所推行的政策也是為這些人服務,很難起到真正的社會革新作用。弘光政權在南京建立後,先後發生了“妖僧”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三大案,這三次案件的本身還是東林黨和“閹黨”鬥爭的延續,動搖的是弘光帝朱由崧的統治基礎。

最後是南明的財政狀況遠不及南宋,雖然雙方佔據的都是江南的賦稅重地,但是北宋滅亡前,南方的賦稅大部分能夠成功的上交中央朝廷,在北宋滅亡後,宋高宗趙構也及時的接收了南方賦稅,為南宋政權提供充足的糧響,保證了軍隊的戰鬥力。

而明朝滅亡時,江南地區已經被商人和地主階級所控制,弘光政權不過是他們共同推出的利益代表人,是保證他們財富的法理依據,大量的財富被江南的世家集團吞併,再加上統治集團的貪汙腐敗致使財政漏洞很大,無法保證對各個軍閥部隊的糧餉供應,也無法訓練出足夠精銳的中央軍隊,軍隊戰鬥力較弱,無法抵抗北方滿清軍隊的進攻。

以上就是我認為南明從軍權、政權、財權三個方面都無法與南宋政權相比,所以在面對同樣強大的異族入侵時,南明政權迅速滅亡,而南宋政權卻可以存在一百多年的原因。


小何看歷史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這句話其實也指出了南明迅速滅亡的深層原因。

南明所面對的形勢比東晉、南宋都要好,首先,明朝在南京有一套現成的行政機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但是南京在整個明朝一直是作為都城而存在的,明代實際上是“兩京制”,南京有六部尚書,所以,福王朱由崧一到南京,就有現成的機構可以立即投入運作。東晉的司馬睿、南宋的宋高宗要在渡過長江之後,重新建立行政機構。其次,在南宋之後,我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了,有所謂“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的說法。重建大明,急需賦稅和人才,南京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最後,明朝有強大的海軍,鄭芝龍父子率領的水師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但是,無論是明朝,還是南明均未能利用好水師,做到水陸配合。水師對於南明來說非常重要,水師可以封鎖長江,一旦控制了長江,清兵就無法渡江了。

(明代皇帝上朝時的情景)

南明內部,文官與文官不能配合,文臣與武將不能配合,官軍與農民軍不能配合,海軍與陸軍不能配合,藩王與藩王之間不能配合,尚未禦敵,已陷於瓦解,最深層的原因,仍然是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所以,“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

第一:文官集團

有明一代,黨爭激烈,朋黨之禍源自丞相制度被廢,明代的內閣首輔無宰相之實,權力不固定,“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而且內閣的票擬,必須得到皇帝的授意,司禮監秉筆太監往往代皇帝批答,這就使得內閣之上還有宦官。

內閣首輔“其事既輕”,也使得整個文官集團沒有了一個“帶頭大哥”,互相看不起。

(萬曆皇帝畫像)

萬曆朝的黨爭,被帶到了南明,為什麼這麼說呢?明代萬曆年間與崇禎年間,年代其實相隔不遠,因為中間的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的時間都不是很長。萬曆朝發生的“國本之爭”,後續影響被帶到了南明,弘光帝是福王朱常洵的兒子,東林黨人當年為了維護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反對朱常洵即位,與萬曆皇帝僵持了很多年,萬曆皇帝無奈,最後只好封朱常洵為福王,封地在洛陽,按照明朝的祖制,藩王受封之後必須就藩,於是,朱常洵不得不離開京城,“國本案”暫告一段落,朱常洛的皇長子地位得到了維護,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擒獲,福王朱常洵死後,其子朱由崧繼位為福王,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師,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再加上他的三個兒子下落不明,此時,明朝皇位的繼承人,按照祖制,應當是朱常洵的長子朱由崧,可是,當年東林黨人反對過朱由崧的父親,他們十分害怕朱由崧即位以後會報復東林黨人,東林黨人天天強調要遵循《皇明祖訓》,如今卻不支持朱由崧,違背了自己的初衷。

福王朱由崧最終在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的擁立下即位,於是,就造成了文官與武將之間的矛盾。南明還未在江南立足,已爆發內訌。

第二:孫可望與秦王

南明的軍隊主要有江北四鎮,還有駐守武昌的左良玉部,後期面臨一個更加有利的形勢是,李自成與張獻忠的部下都有歸順明朝之意,但是,南明小朝廷內部,文臣與文臣之間、武將與武將之間尚且不能聯合,怎麼能夠招撫李自成與張獻忠的部下呢?南明的皇帝與官員反而看不起農民軍,將農民軍看作是“賊”。實際上,明朝後期,農民軍的戰鬥力已經超過官軍了。

永曆小朝廷自身已風雨飄搖,但對於封孫可望為秦王一事,猶豫不決,致使孫可望非常失望,孫可望被逼走之後,投降了清朝,清朝立刻封其為義王,孫可望到了清朝,獻上了南明在雲貴地區的防禦圖,致使南明的虛實盡被清廷所知,清軍進入雲南和貴州,可以說是勢如破竹。

第三:海軍

明朝的海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鄭成功父子率領的水師實際上是明朝和南明最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崇禎皇帝在位之時,並未能夠有效利用水師,做到水陸配合。到了南明,更沒有想到要利用水師。對於南明來說,水師非常的重要,江南的地理環境,本身就利於水戰,有鄱陽湖、洞庭湖和長江。利用江南地區的有利地形,充分發揮水師的作用,就可以構建一套防禦體系,水師一旦封鎖了長江、洞庭湖和鄱陽湖,清兵就很難渡江了,南宋之所以能夠抵禦元朝騎兵很多年,就是充分發揮了水師的作用。

鄭芝龍雖然有私心,以擁立唐王之名,爭權奪利,但是,鄭成功是一心想要北伐的,然而,鄭成功的水師依然沒有與李定國的陸軍做到很好的配合。

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李定國與鄭成功本欲會師廣東,直抵長江,如果明軍得以會師,那麼,南明後期最重要的兩支武裝力量就能夠得到重整,復興大明,指日可待,可是,鄭成功並未按照約定會師,使得李定國大失所望。

南明文官集團內部爆發內訌,文臣與文臣不能合作,陸軍與水師不能合作,藩王與藩王之間為爭正統而互相攻訐,究其原因,就是:“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

(明代科舉考試的殿試)

清朝同樣沒有宰相,那為什麼清朝能夠打敗明朝呢?雖然說清承明制,但是,清朝並沒有完全複製明朝的制度,清朝沒有司禮監秉筆太監,清朝皇帝親自批答奏章,相當於皇帝擔任了宰相之職,順治年幼即位,但是有攝政王多爾袞,康熙年幼即位,有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政大臣。攝政王與輔政大臣不是來自文官集團,攝政王是宗室,輔政大臣是勳貴集團。到了晚清時期,李鴻章雖然也是來自於文官集團,但是,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此時進入中樞權力機構的大員,基本上都已經掌握實權了,李鴻章甚至掌握了部分兵權。清初鑑於明亡的教訓,對明朝的制度還是有所改進的。


騰飛說史


為什麼崇禎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而卻不是南明的最後一位皇帝呢?這個問題問得太過於幼稚。誰覺得明朝和宋朝這兩個朝代可以相提並論?誰又覺得南明和南宋可以共同說事?難道說南宋和南明都有一個“南”字就可以將其二者混為一談嗎?如果這樣還是能夠勉強說通的話,那麼宋朝有北宋、南宋之分,難道明朝有北明、南明之分嗎?簡直是胡扯瞎掰,南宋知道比南明強多少倍,這兩者雖然名義上相似,但是其內在實質卻截然不同。南宋和南明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如果非要說出個一二三來,南明就還是不如南宋,存在時間短那也是必然的!



談起宋朝,我們後人自知那是一段中華民族的屈辱史,自公元1127年靖康之難後,南北兩宋由此為分水嶺而截然斷絕,雖說南宋在幅員縮減、主權屈辱之下苟且建安一隅,但是論其綜合國力來卻絲毫不輸北宋,並且南宋延續了宋朝100多年的國運,最終被蒙古所滅。轉眼間反觀南明,南明是在明朝完全覆沒之後在湧現出來的一股“反清復明”的政權。相對於“實力尚存、偏安一隅”的南宋而言,南明實在是拿不出手去。在“朝廷編制”上,南明政權也算是編制完整了,但是論起綜合素質來,南明還是差的遠呢。



其一:南宋對南明=1:多

南宋政權是由宋徽宗九子康王趙構所創立,所以說宋高宗趙構保留了趙宋家族純正的血緣,在封建時期,前朝皇室正統血緣是必要的。反觀南明政權,歷經了“先後四帝一監國”,而且是分佈於煙雨飄渺之江南的若干政權,正統不正統都是未知數,哪來的凝聚力?



其二:兩個“實力懸殊”

南宋政權的實力居於當時天下形勢的話,與西夏、金國、蒙古國四足鼎立,這四個國家可以起到相互牽制的作用,防止其一獨大,這個環境有利於南宋的持續。反觀南明之形勢,南明實力明顯不足,偏安一隅難以達到,更何況當時沒有南宋當初的四國鼎立之居勢,南明對峙於大清朝,那簡直就是螳臂當車、以卵擊石。



說到底,南明不如南宋的原因還是時代環境不同而造就的。南明固然弱小,但是卻也能堅持在“反清復明”的大旗下革命到底,其反清所堅持的精神還是應當被認同的。


紫禁公子


題主也說了,南宋是守住了半壁江山,最起碼還有長江天險可以守。

蒙古族畢竟是草原上的馬上民族,對於水戰不是很擅長,所以一直打不過長江。

至於南明就太慘了。主力部隊盡失,只剩下幾個明朝遺老,苟延殘喘。

宋朝經歷了靖康之恥,兩個皇帝被擄走,可以說全國上下,都是團結一心,抵抗侵略的。

至於明朝,甚至連南明皇帝都不是正統的,明朝的皇帝也就是崇禎都上吊自殺啦,怎麼讓民眾反抗。

南宋的時候還出現了很多的民族英雄,抗金將領,蒙古的大汗都喪身在中國的釣魚城之下,純屬是機緣巧合。但是也因為蒙古大汗的去世,造成了蒙古內亂,給了南宋以喘息之機。漸漸組織起了有效的抵抗。

至於明朝則是出了幾個大漢奸,清朝的三藩之亂就是明朝的以吳三桂為首的三個大漢奸造成的。

說宋朝時出現的幾個造反派,像宋江都被招安了,用來抵抗方臘的起義軍,是以梁山好漢的性子,出現在抗擊少數民族的戰場上,也不足為奇。

至於明朝有才能的都被逼著造反,最後生生地被李自成將明朝給滅亡了,讓清朝撿了一個大便宜。甚至就是明朝的軍隊都被逼著造反,這樣的國家還想保留半壁江山,難啦!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南明沒有凝聚力,沒有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和強力的追隨者怎麼玩?

宋朝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有名氣的年代,因為在歷史上是可以守住半壁江山的,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在北宋頻頻滅亡的時候,能不受外界的影響單獨守住自己的半壁江山,給自己的平民們,換來這麼美好的大好河山的。但是在南明時期的時候卻存在不了多久,這是一個非常疑難的歷史問題,很多人以及很多學習歷史朋友對歷史問題,尤其是比較關注歷史的人,都特別喜歡關注這些奇形怪狀的問題,但是有一些那些問題,是很值得我們去關注的,就是比如說這個北宋滅亡,南宋為什麼存活這麼久。但是到了另外一個時期卻存活不了多久呢?這個問題是值得很多人去讀懂和了解的。

宋朝的那個時代的士氣就是比較強大的,在很多常有名的戰役當中,都曾經(打敗過金軍主力。從而導致金軍主力在某一種程度,或者是多種原因尚沒有成功的度過江山,而這一個問題剛好是保證了南宋的安全,也就是為什麼北宋滅亡的時候,南宋卻越來越繁榮,其實這不僅僅是一個巧合,從宋朝的力量上來分析的話,四個將士也是有很大的功勞,有我們知道的,岳飛,韓世忠,還有劉光是以及張俊都是有名的將士,他們的組成就讓宋朝的士兵。力量變得比較強大,所以在這一方面講的話,就解開了大家心目當中所有的疑問了。

但是到了南明時期的第一位皇帝上位的時候,一看就是那種暴君,以及是那種對國家治理不好的樣子,立國這幾年以來,就發生了很多個深深刻在歷史上的奇聞,雖然這些案件在平民當中非常難以接受,但是很多人

認為,這也是比較正常的事情,因為真正優秀的皇帝,或者是那種真正英明的皇帝,是好幾百年才能遇到一次的。到了北宋就是一個時代,很多皇帝都是不怎麼受百姓愛戴的。反而對國家的統治,讓百姓們受苦連連,比如說一些自然災害的時候。就沒有及時解決,反而是把這些情節變得越來越嚴重。

而這個時期的國運,現在已經是精疲力盡了,更加是難以挽回,到了清軍,在度過一個長江的時候,卻因為一個大炮的發射,突然間就結束了對方的一個鴻門宴,導致在這一個趨勢的帶領下,這一個戰爭被人打得落花流水,雖然只有僅僅一天的時間,渡過長江之後,導致了很多人流血犧牲,其實這樣的戰爭在宋朝的時候發生了很多,有一些風水大師,對這些戰爭也是有所猜測的,畢竟皇帝在去做遠征,或者是讓這些將士和小兵出發之前,都是有風水預測的,也預測到了未來以及後來發生的結果。


說古明今


因為北宋的滅亡是軍事上的實力不敵!

徽欽二帝被金國俘虜 標誌著北宋滅亡!但都城雖失 皇帝被俘 ,可大宋的 各地軍隊 朝廷官員 普通百姓還是依然擁護趙家皇帝! 最要緊的是 天下讀書人仍然奉大宋為正朔!

而且當時滅亡北宋的金國 屬於北方少數民族 ,北人善騎馬,南人善使舟!能騎善射的金國勇士 遇到大江大河卻是無能為力!

所以 北宋打不過金朝 但有長江天險的南宋卻可以偏安一隅!

而 南明跟南宋相比差距要大的多!!

第一

明朝在被滿清所滅之前 已經被農民起義折騰的千瘡百孔 民不聊生 所以當時南明並不得民心

第二 軍心渙散

南明小朝廷眾多 卻都是兵微將寡 幾無立身之地 ,便是如此 都不懂聯合各自為政,甚至還想互相吞併! !康熙皇帝曾寫過一首詩讚揚鄭成功,其中對南明的滅亡卻是有一個側面而又準確的描寫!

四鎮多異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第三

大清滅亡明朝 用的大多卻是明朝的軍隊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而正因為如此

南宋用來抵擋金國的無上利器 長江天險!

南明用來抵抗同樣是女真人的大清 卻是毫無用處!!!





府少爺的歷史觀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於景山自縊。明朝滅亡。明朝為什麼沒能和南宋一樣形成一個割據政權呢?

缺少一個正統政權

崇禎皇帝自縊後,其兒子也不知所蹤。也就是說正牌皇室嫡系失蹤,朱家的王爺們便蠢蠢欲動了。僅僅十八年曆史前後出現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五個政權。

清朝對於明朝打擊不留餘力

清朝覬覦明朝已久,從清朝入關,多爾袞馬上遷都北京。厚葬崇禎皇帝,收買士紳人心。禮遇明朝降臣,保障他們仕途待遇。同時對過去明朝末年的弊政,加以革初。但其對於打擊南明勢力不留餘力。

南明統治者沒有戰略眼光

南明其實是有一個盟友的,此人便是李自成。如果南明可以選擇聯合李自成,趕走女真人。之後再關起門來說自家事。偏偏南明選擇聯合清朝剿滅李自成,等到李自成被徹底剿滅之後,清朝反手便滅了南明。

明朝官場風氣崩壞

自萬曆開始,明朝便黨爭嚴重。凡是對立黨派提出的意見,即使對國家有益,對的也必須是錯的,必須反駁。南明時期更是為了各自黨派利益,不惜刀兵相見。左良玉提出“清君側”,而這起因不過是因為黨爭,左良玉是東林一黨,而掌控朝中大權的馬士英卻是對立的黨派。左良玉竟然起兵進攻朝廷,要知道他是當時南明帶兵最多的人。而馬士英,竟然命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南明政權之間為了爭誰是正統也常常刀兵相見。

北宋末年“靖康之恥”金國盡掠北宋宗室,偏偏剩了一個趙構。於是,趙構一呼百應,南宋才能割據一方。


史爭朝夕


與南宋極為相似的南明政權,建立之初,何嘗不想中興,不想延續統治?但是它天折了,為什麼?弘光帝在南京即位,一開始也向滿清求和,也表示願刻地(割關外地),歲幣(歲幣10萬)。這樣做的結果和南宋初一樣,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前提下,敵方是不可能同意的。

此時,南宋有另外幾手為中興而努力的措施,南明就沒有了。當時兩大支農民起義軍中,張獻忠部實力頗強,李自成軍雖已被清軍打垮,但餘部還有一定實力,南明對之不作區別對待,一概視作仇敵,甚至對可以聯合的明將左良玉部,也不能妥善處理,反而發生內戰。

直到後來在西南一角永曆政權建立,才考慮聯合義軍,為時已經太晚了。南明朝廷初建時,有四總兵支持,實力要比南宋初略強。但對手更強,滿清早就懂得拉攏漢族官員,利用吳三桂這支精兵,帶它打天下,不過,他們之間是既有互相利用、又有互相矛盾的一面,按說可以做一些分化瓦解工作的,但是沒有人去做。

南宋五大屯駐大軍互相間雖有矛盾,但朝廷還能控制,沒有發生內戰多少還能作一些配合。而南明無力掌控武臣,四總兵之中頗具實力的總兵高傑被另一總兵殺死。


南宋朝廷內部雖時有各種不同意見,但總的說來,國家機器還在正常運轉,北宋晚期那種貪汙腐敗之風有所遏止,甚至能以減少官員俸祿的辦法,保證軍隊的供應。


而南明朝廷馬士英、阮大鋮等人只忙於爭權奪利,醉心於腐敗享樂,不考慮如何去中興,一群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在朝廷,軍隊不能及時得到糧餉。


宋高宗在最艱難時刻,尚有人出主意,下海避難,躲過一劫。弘光帝連這一點甜頭都沒有嚐到,南京淪陷後,既然往蕪湖逃跑,一下子就被清軍抓住,成了階下囚。

從上面簡單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南宋政權的多項中興舉措,在南明政權身上找不見,南明政權只存在一年就天折,而南宋政權存在了一百幾十年之久,甚至還能看到對手(金)亡在自己之前。對比之下,南宋朝廷不比南明朝廷高明得多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