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重死如重生?比如文臣追求“文正”——統治者的政治手段

83版的《射鵰英雄傳》堪稱經典,裡邊的演員翁美玲也成了不可超越的蓉兒,不過我卻對裡面的金國人一心爭奪的《武穆遺書》產生了好奇。據說得到裡面的兵法,就可以憑藉兵書在手,稱霸中原。而編寫武穆遺書的人就是大宋抗金名將岳飛。很好奇既然是岳飛寫的兵法,為什麼不叫“岳家兵法”,或者是說“岳飛遺書”呢?帶著這份好奇開始查資料,才知道是因為岳飛在死後追封的諡號是“武穆”。之所以被稱為武穆遺書,這是對岳飛的一種尊重。

岳飛是武將,死後得到平反被追封諡號為“武穆”。這是對岳飛的一生成就的認可。武將逝去後有諡號,那麼文臣有諡號嗎?帶著疑問,我繼續深扒,發現文臣也有諡號。在中國的歷史上,在唐代以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地想得到一個諡號--文正。物以稀為貴,褒獎的上諡更是稀有稀有。而作為皇帝,是不輕易地把這個諡號給人的。在歷史上,能獲得文正這個諡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如范仲淹、李東陽、曾國藩等。所以本期的話題就聊一聊,文正諡號的起源,發展,為什麼人死了之後還要留諡號?原來諡號是為死人正名,為活人服務,給逝去的人追封諡號這也是統治者的一種政治手段。

古人為何重死如重生?比如文臣追求“文正”——統治者的政治手段

諡號始於西周,共有4種,前3中是皇室專用

諡號是人死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為了概括他一生的成就和經歷所取的稱號,諡號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生前的評價,最早始於西周。

諡號分為:

上諡,一般用於表揚或者褒獎的諡號,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褒諡。

中諡,也是平諡,大多為同情類的諡號。懷、悼、哀、閔、思、殤就有點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後期君主,如明末崇禎皇帝追諡為思宗

下諡,就是批評類的諡號,也被稱為“惡諡”。厲、靈、煬都是惡諡,隋煬帝,周厲王,這都是對他們的斥責的惡諡。

私諡,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私諡”始於週末,興盛於漢朝。

文正諡號最早始於東晉,從單字衍變成雙字,從“文貞”衍變成“文正”。

“文正”字諡號早期是單個“文”字。最早的官方諡號基本用於皇室,給皇帝或者後宮的諡號。而文臣“文正”的諡號最早始於東晉,剛開始的時候“文”字的諡號並沒有固定配合的字。像張昭、司馬昭、宇文泰等,都是單諡一個“文”字。當時在整個東晉,只有王導的諡號是“文獻”,他是唯一的一個諡號是雙字的人。

古人為何重死如重生?比如文臣追求“文正”——統治者的政治手段

(宇文泰影視劇照)

諡號從單字衍變雙字,從“文”字到“文貞”。第一個追封“文貞”的人是唐朝的魏徵。魏徵(也叫魏徵),他對唐朝的貢獻就不用說了,輔佐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朝盛世。魏徵去世諡號追封“文貞”。這也是當時唐朝的皇帝對魏徵一生貢獻的認可。

而在唐代的時候,只有文人大臣對國家做出傑出貢獻的,死後才能被追封諡號“文貞”,不過大臣追封“文貞”這個諡號的人,特別稀少,整個唐朝當時只有,魏徵、宋璟、張說、蘇瑰、牛僧孺等獲得文貞的諡號。這諡號的獲得比皇帝都珍貴。可見當時的皇帝是多麼寶貴對大臣“文貞”諡號的追封。而在唐朝的時候文臣最高的諡號就是“文貞”。

從“文貞”衍變到“文正”。到了宋朝宋仁宗當皇帝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名字叫趙禎。為了避免皇帝的名諱,在追封諡號的時候,就將“文貞”改成了“文正”。而司馬光認為:“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文正”諡號是道德的極致,是對大臣極美的諡號。當然這個諡號也是皇帝不會輕易隨便給人的。

而從宋仁宗以後到明代的時候,“文貞”從最高級的諡號,就降到僅次於“文正”的諡號。而“文正”諡號從宋仁宗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成了文臣中最高級的追封諡號。

古人為何重死如重生?比如文臣追求“文正”——統治者的政治手段

(魏徵影視劇照)

史上獲得文正諡號的都是對國家有特別貢獻的人

范仲淹,是宋朝宋仁宗朝代最大的賢臣。是北宋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逝世後被追封諡號“文正”,稱范文正公。很多人都知道範仲淹的詩詞寫的好。因為上學的時候都學過他的詩詞。范仲淹追求“內聖外王”,文人出身的他寫出了千古傳頌的詩詞,在任職期間掀起了無數次的改革。因秉公直言不畏高官權貴,而屢遭貶斥,朋友都勸他少說話,少管閒事,范仲淹依舊初心不改,選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當國家有難,邊境危急的時候,范仲淹披甲上陣任多種軍務,以高超的軍事才能對西夏有效的震懾,挽救了國家的危機。在晚年的時候投身慈善事業,是北宋影響深遠,口碑非常好的歷史偉人。哪怕到了清朝太平軍起義的時候,太平軍到處焚燒拆除全國各地的寺廟祠堂,唯獨蘇州太平山的紀念詞沒有遭到破壞。由此可見,范仲淹的名聲在到了清朝的時候依然受到人們的尊重,也經住了歷史的檢驗。

方孝孺 ,明朝的大臣、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追隨的是明太祖指定的皇帝惠帝,而燕王朱棣想自己當皇帝,從而發動政變,當時討伐諸燕王的詔書檄文都是方孝孺寫的。後來朱棣進京以後,朝中很多的文武百官大臣轉而投降燕王朱棣,而方孝孺拒不投降。朱棣為了讓方孝孺草擬即位詔書,那麼威逼利誘,方孝孺不為所動果斷拒絕,因而被朱棣滅十族,共計873人。而方孝孺本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施以凌遲殺,年方46歲。後來被南明弘光皇帝追諡“文正”。

古人為何重死如重生?比如文臣追求“文正”——統治者的政治手段

(方孝孺墓像)

其實當時的方孝孺並沒有為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但是方孝孺的寧死不屈是一種血性和氣節的表現。方孝孺也因此有個好名聲,在青史留名。當時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給方孝孺追封“文正”的諡號。顯示的是一個國家的正義之風,有一定的政治作用。

曾國藩,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是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憑著自己白手起家創立的湘軍,成功的鎮壓了太平軍,挽救了大清的危亡。去世後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曾國藩出身普通家庭,歷經七次科考中舉,最後考入了京城當官。

在道光時期官途頗為順利,咸豐時期因為敢言直諫上書《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卻把朝廷積弊說成是咸豐個人的過失,而因此得罪咸豐,被咸豐時時的穿小鞋。後來因守孝回家丁憂。適逢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一個文臣,在三無的情況下白手起家創建了湘軍。憑著手中這隻軍隊,力挽狂瀾,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維護大清的江山,挽救了清朝的危亡,清朝晚覆滅幾十年,曾國藩功不可沒。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還創造了很多個第一,在曾國藩的倡議下,

  • 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
  • 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
  • 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
  • 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所以曾國藩對大青江山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去世後被追封諡號為“文正”,名至實歸。這也是對曾國藩一生成就的肯定。

古人為何重死如重生?比如文臣追求“文正”——統治者的政治手段


結語:褒義的諡號作用是“為死人正名 ,為活人服務”。對重生如重死的大臣,給於死後追封。這也是一種政治的手段。

人死了為什麼還要留諡號?在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死者為大,對於有氣節的人,一心為國為民的人來說“重死如重生”。在乎生前的名節,更在乎死後的名聲。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後世子孫敬拜先人。這個對於後人而言,是對先人的一種尊敬。所以古代人對諡號是十分講究,看中的。但凡獲得褒獎的諡號,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生前都是對國家和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是開創了國家的盛世繁榮,就是挽救了國家的危亡。而統治者給予追封褒獎的諡號,這是對他們做出的貢獻給予肯定,肯定了他們一生的成就和作為,揚其善,頌其德。

褒獎的諡號是文臣和武將一生做官的追求。而統治者並不輕易給人追封的。而是把諡號放在高高在上的地方,讓朝中的文武百官,看得見摸不著。而統治者給大臣追封諡號,這是一種政治手段,給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人追封,不僅可以讓朝臣有個奮鬥的目標,也可以用這種追封諡號的行為,成為籠絡大臣的手段。統治者也依靠大臣們對名譽追求的思維,控制了官員的政治思想。使其盡心盡責為國家效力,而死後亦有可能被追封諡號。

給文臣武將賜予追封諡號,其實也是政治作用。為逝去的人正名的同時,也為活著的統治者服務。追封諡號,反應的不僅僅是對一個人貢獻的肯定,更是當時社會變遷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