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重死如重生?比如文臣追求“文正”——统治者的政治手段

83版的《射雕英雄传》堪称经典,里边的演员翁美玲也成了不可超越的蓉儿,不过我却对里面的金国人一心争夺的《武穆遗书》产生了好奇。据说得到里面的兵法,就可以凭借兵书在手,称霸中原。而编写武穆遗书的人就是大宋抗金名将岳飞。很好奇既然是岳飞写的兵法,为什么不叫“岳家兵法”,或者是说“岳飞遗书”呢?带着这份好奇开始查资料,才知道是因为岳飞在死后追封的谥号是“武穆”。之所以被称为武穆遗书,这是对岳飞的一种尊重。

岳飞是武将,死后得到平反被追封谥号为“武穆”。这是对岳飞的一生成就的认可。武将逝去后有谥号,那么文臣有谥号吗?带着疑问,我继续深扒,发现文臣也有谥号。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唐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物以稀为贵,褒奖的上谥更是稀有稀有。而作为皇帝,是不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获得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李东阳、曾国藩等。所以本期的话题就聊一聊,文正谥号的起源,发展,为什么人死了之后还要留谥号?原来谥号是为死人正名,为活人服务,给逝去的人追封谥号这也是统治者的一种政治手段。

古人为何重死如重生?比如文臣追求“文正”——统治者的政治手段

谥号始于西周,共有4种,前3中是皇室专用

谥号是人死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为了概括他一生的成就和经历所取的称号,谥号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生前的评价,最早始于西周。

谥号分为:

上谥,一般用于表扬或者褒奖的谥号,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

中谥,也是平谥,大多为同情类的谥号。怀、悼、哀、闵、思、殇就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

下谥,就是批评类的谥号,也被称为“恶谥”。厉、灵、炀都是恶谥,隋炀帝,周厉王,这都是对他们的斥责的恶谥。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文正谥号最早始于东晋,从单字衍变成双字,从“文贞”衍变成“文正”。

“文正”字谥号早期是单个“文”字。最早的官方谥号基本用于皇室,给皇帝或者后宫的谥号。而文臣“文正”的谥号最早始于东晋,刚开始的时候“文”字的谥号并没有固定配合的字。像张昭、司马昭、宇文泰等,都是单谥一个“文”字。当时在整个东晋,只有王导的谥号是“文献”,他是唯一的一个谥号是双字的人。

古人为何重死如重生?比如文臣追求“文正”——统治者的政治手段

(宇文泰影视剧照)

谥号从单字衍变双字,从“文”字到“文贞”。第一个追封“文贞”的人是唐朝的魏征。魏征(也叫魏徵),他对唐朝的贡献就不用说了,辅佐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朝盛世。魏征去世谥号追封“文贞”。这也是当时唐朝的皇帝对魏征一生贡献的认可。

而在唐代的时候,只有文人大臣对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死后才能被追封谥号“文贞”,不过大臣追封“文贞”这个谥号的人,特别稀少,整个唐朝当时只有,魏征、宋璟、张说、苏瑰、牛僧孺等获得文贞的谥号。这谥号的获得比皇帝都珍贵。可见当时的皇帝是多么宝贵对大臣“文贞”谥号的追封。而在唐朝的时候文臣最高的谥号就是“文贞”。

从“文贞”衍变到“文正”。到了宋朝宋仁宗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名字叫赵祯。为了避免皇帝的名讳,在追封谥号的时候,就将“文贞”改成了“文正”。而司马光认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文正”谥号是道德的极致,是对大臣极美的谥号。当然这个谥号也是皇帝不会轻易随便给人的。

而从宋仁宗以后到明代的时候,“文贞”从最高级的谥号,就降到仅次于“文正”的谥号。而“文正”谥号从宋仁宗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成了文臣中最高级的追封谥号。

古人为何重死如重生?比如文臣追求“文正”——统治者的政治手段

(魏征影视剧照)

史上获得文正谥号的都是对国家有特别贡献的人

范仲淹,是宋朝宋仁宗朝代最大的贤臣。是北宋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逝世后被追封谥号“文正”,称范文正公。很多人都知道范仲淹的诗词写的好。因为上学的时候都学过他的诗词。范仲淹追求“内圣外王”,文人出身的他写出了千古传颂的诗词,在任职期间掀起了无数次的改革。因秉公直言不畏高官权贵,而屡遭贬斥,朋友都劝他少说话,少管闲事,范仲淹依旧初心不改,选择“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当国家有难,边境危急的时候,范仲淹披甲上阵任多种军务,以高超的军事才能对西夏有效的震慑,挽救了国家的危机。在晚年的时候投身慈善事业,是北宋影响深远,口碑非常好的历史伟人。哪怕到了清朝太平军起义的时候,太平军到处焚烧拆除全国各地的寺庙祠堂,唯独苏州太平山的纪念词没有遭到破坏。由此可见,范仲淹的名声在到了清朝的时候依然受到人们的尊重,也经住了历史的检验。

方孝孺 ,明朝的大臣、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追随的是明太祖指定的皇帝惠帝,而燕王朱棣想自己当皇帝,从而发动政变,当时讨伐诸燕王的诏书檄文都是方孝孺写的。后来朱棣进京以后,朝中很多的文武百官大臣转而投降燕王朱棣,而方孝孺拒不投降。朱棣为了让方孝孺草拟即位诏书,那么威逼利诱,方孝孺不为所动果断拒绝,因而被朱棣灭十族,共计873人。而方孝孺本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施以凌迟杀,年方46岁。后来被南明弘光皇帝追谥“文正”。

古人为何重死如重生?比如文臣追求“文正”——统治者的政治手段

(方孝孺墓像)

其实当时的方孝孺并没有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但是方孝孺的宁死不屈是一种血性和气节的表现。方孝孺也因此有个好名声,在青史留名。当时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给方孝孺追封“文正”的谥号。显示的是一个国家的正义之风,有一定的政治作用。

曾国藩,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是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凭着自己白手起家创立的湘军,成功的镇压了太平军,挽救了大清的危亡。去世后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曾国藩出身普通家庭,历经七次科考中举,最后考入了京城当官。

在道光时期官途颇为顺利,咸丰时期因为敢言直谏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却把朝廷积弊说成是咸丰个人的过失,而因此得罪咸丰,被咸丰时时的穿小鞋。后来因守孝回家丁忧。适逢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一个文臣,在三无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创建了湘军。凭着手中这只军队,力挽狂澜,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维护大清的江山,挽救了清朝的危亡,清朝晚覆灭几十年,曾国藩功不可没。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还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在曾国藩的倡议下,

  • 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
  • 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
  • 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
  • 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所以曾国藩对大青江山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去世后被追封谥号为“文正”,名至实归。这也是对曾国藩一生成就的肯定。

古人为何重死如重生?比如文臣追求“文正”——统治者的政治手段


结语:褒义的谥号作用是“为死人正名 ,为活人服务”。对重生如重死的大臣,给于死后追封。这也是一种政治的手段。

人死了为什么还要留谥号?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死者为大,对于有气节的人,一心为国为民的人来说“重死如重生”。在乎生前的名节,更在乎死后的名声。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后世子孙敬拜先人。这个对于后人而言,是对先人的一种尊敬。所以古代人对谥号是十分讲究,看中的。但凡获得褒奖的谥号,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生前都是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是开创了国家的盛世繁荣,就是挽救了国家的危亡。而统治者给予追封褒奖的谥号,这是对他们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肯定了他们一生的成就和作为,扬其善,颂其德。

褒奖的谥号是文臣和武将一生做官的追求。而统治者并不轻易给人追封的。而是把谥号放在高高在上的地方,让朝中的文武百官,看得见摸不着。而统治者给大臣追封谥号,这是一种政治手段,给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追封,不仅可以让朝臣有个奋斗的目标,也可以用这种追封谥号的行为,成为笼络大臣的手段。统治者也依靠大臣们对名誉追求的思维,控制了官员的政治思想。使其尽心尽责为国家效力,而死后亦有可能被追封谥号。

给文臣武将赐予追封谥号,其实也是政治作用。为逝去的人正名的同时,也为活着的统治者服务。追封谥号,反应的不仅仅是对一个人贡献的肯定,更是当时社会变迁的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