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看明正統帝是如何敗掉帝國家底的

最近《大明風華》熱播,相信看過的都對朱瞻基的兒子正統帝憤恨不已,一仗喪師辱國,精銳喪盡,身陷囹圄,真正的敗家子。


土木之變-看明正統帝是如何敗掉帝國家底的

朱祁鎮畫像


永樂十六年,馬哈木之子脫歡襲父爵為順寧王。幾年之間,脫歡攻破韃靼,兼併其眾,又統一內部,其勢日張,雄視漠北。脫歡立成吉思汗後裔脫脫不花為可汗,受明朝封為太師,掌瓦剌部實權。明英宗正統四年脫歡死,其子也先繼位後,不僅漠南諸部全被征服,且東脅朝鮮,西略哈密,草原大半,盡為其所制。也先每年冬遣人貢馬於明。起初所遣使者不過五十人,後貪朝廷厚賞,歲增至二千餘人,並屢屢索要貴重難得之物。稍不遂,即製造事端,明廷所賜財物,不得不歲有所增。

明正統十四年二月,瓦剌太師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嚮明朝中央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遂於這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明遣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各率兵萬人禦敵。

土木之變-看明正統帝是如何敗掉帝國家底的

明軍路線圖

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張太皇太后病逝,元老三楊或死或貶,王振更加擅作威福,無所忌憚,竟盜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內臣干預朝政所立之鐵碑。從此,大權獨攬,廣植私黨,使其侄王山為錦衣衛指揮,王林為錦衣衛僉事,其黨羽個個升官進祿,飛黃騰達。他又排斥異己,陷害忠良。

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疏勸諫,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

土木之變-看明正統帝是如何敗掉帝國家底的

由於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即使是成國公朱勇在王振面前也要膝行而前;戶部尚書王佐請皇帝回軍,王振就命其跪在草叢裡,直到天黑才能起來。隨徵的文武大臣卻不使參預軍政事務,軍內自相驚亂 。1449年7月19日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1449年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未交鋒,鎮守太監郭敬報告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本欲使英宗於退兵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故行軍路線屢變,導致士兵疲憊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3萬騎兵被“殺掠殆盡”。1449年8月13日,明軍狼狽逃到土木堡,而瓦剌軍緊追不捨

土木之變-看明正統帝是如何敗掉帝國家底的

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王振不準。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有河,被瓦剌軍佔據,將士飢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 隔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痺明軍。明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移營就水,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亂成一團,瓦剌軍伏兵四起,趁機發動總攻,倉促應戰的明軍被打得大敗。明軍二十餘萬人有三分之一戰死,中傷居半。明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憤怒至極,掄起鐵錘砸碎了王振的腦袋。 樊忠不久亦戰死。皇帝就此被俘。

隨著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皇帝只能通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以貫徹自己的意志和整個國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離心離德,國勢日蹙。

所以大明江山之衰敗,由此而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