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看明正统帝是如何败掉帝国家底的

最近《大明风华》热播,相信看过的都对朱瞻基的儿子正统帝愤恨不已,一仗丧师辱国,精锐丧尽,身陷囹圄,真正的败家子。


土木之变-看明正统帝是如何败掉帝国家底的

朱祁镇画像


永乐十六年,马哈木之子脱欢袭父爵为顺宁王。几年之间,脱欢攻破鞑靼,兼并其众,又统一内部,其势日张,雄视漠北。脱欢立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受明朝封为太师,掌瓦剌部实权。明英宗正统四年脱欢死,其子也先继位后,不仅漠南诸部全被征服,且东胁朝鲜,西略哈密,草原大半,尽为其所制。也先每年冬遣人贡马于明。起初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贪朝廷厚赏,岁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稍不遂,即制造事端,明廷所赐财物,不得不岁有所增。

明正统十四年二月,瓦剌太师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明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土木之变-看明正统帝是如何败掉帝国家底的

明军路线图

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张太皇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加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竟盗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所立之铁碑。从此,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达。他又排斥异己,陷害忠良。

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

土木之变-看明正统帝是如何败掉帝国家底的

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即使是成国公朱勇在王振面前也要膝行而前;户部尚书王佐请皇帝回军,王振就命其跪在草丛里,直到天黑才能起来。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 。1449年7月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1449年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449年8月13日,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而瓦剌军紧追不舍

土木之变-看明正统帝是如何败掉帝国家底的

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乱成一团,瓦剌军伏兵四起,趁机发动总攻,仓促应战的明军被打得大败。明军二十余万人有三分之一战死,中伤居半。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愤怒至极,抡起铁锤砸碎了王振的脑袋。 樊忠不久亦战死。皇帝就此被俘。

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所以大明江山之衰败,由此而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