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趙體越寫越俗?

博古通今人皆想


我是一人。是學趙孟頫的字越寫越俗,還是感覺趙孟頫的字是俗?

趙子昂的字“俗”,是“雅俗共賞”還是“俗媚”。

現在喜歡趙子昂,學習趙子昂的人非常多。也總有人覺得趙子昂的字不過爾爾。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

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同時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臺侍御史程鉅夫舉薦,趕赴北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禮敬。

有些人不喜歡趙子昂最大的原因“不忠”,並且因人廢字。

因為趙子昂的身份特殊,趙宋後人在元蒙做官。這一點讓一些“有氣節”,或者有“風骨”的不恥。

上圖趙子昂所寫的《心經》,這個字俗嗎?

這本《心經》以1.909億元的價格成交,260個字,一個字就值120多萬!

俗,很俗,真是俗,實在是俗!

趙子昂是真正的書畫雙絕的人,歷史上配得上書畫雙絕的只有兩個人。

現在很多人吹捧一個書畫家,一開口就是“書畫雙絕”。可是這樣人的字和畫,真的能夠稱之為絕嗎?

歷史上有兩個人可以用“書畫雙絕”:一、宋徽宗;二、趙子昂。

宋徽宗一己之力,或者說他的個人喜好,把我國的繪畫拉上一個高度。同時也有瘦金體。

宋徽宗和趙子昂都是趙宋王室,一個是不做“正事”,一個是“二臣”。

一人有感

趙子昂在書畫方面實在太優秀了,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的字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在學習。

到底什麼是“俗”,到底怎樣才算是“俗”?

我們當代使用最廣的一種印刷體,就是從趙子昂的字中借鑑的。

上圖就是我們非常常見的“華文行楷”,是不是看著非常眼熟,很俗雅俗共賞的俗。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很多人都說趙孟頫的字俗,我也曾經和你一樣覺得趙體俗,其實,趙體字的俗也是分段的。中年以前他的俗,但中年以後他的字一點不俗。

我們都知道趙孟頫書法出自王羲之,而且他這一生都練王體,千多年來練王體的人沒有10億也有8億,可硬沒有一個人比得上趙孟頫,他是一個把王羲之書法寫活、並且將其發揚光大了,如果把他各個時期書寫的相同作品進行對照,你使會發現這一點。如他寫的《感興詩》,《心經》,《歸去來兮辭》等,特別是《煙江疊翠圖詩》,已經跳出了他以往的風格,使之成為繼顏真卿之後的又一座書法藝術巔峰。

趙孟頫

書法之所以為世人垢病,就因為他之是宋朝皇室後裔,傅山對他的謾罵猶其如此。說他一臣二主,鄙視他這個人連同書法也一起瞧不上了。可是待傅山晚年卻改變了對趙孟頫的看法。用"趙廝真足奇,管婢亦非常。”來表達對趙孟頫的尊重。

趙孟頫是一個悲情人物,對面強大的蒙古大軍,面對使自己國破家亡的仇人,作為一個文弱書生,不但不戰死沙場,馬革裹屍,只能侍敵以主,苟且偷生,從這一點上著,他人生是悲劇的、悲情的。然而,能他卻又是一個英雄人物,蒙古大軍用刀槍征服了南宋,而趙孟頫則是筆墨征服了一代天驕的子孫,後使得優秀的華夏文化薪火相傳,永不斷絕,當初地跨歐亞的元蒙帝國,不到百年就土崩瓦解,這就是兩個民族,兩種文化在發生激烈碰撞之後產生的必然結果。從這一點上趙孟頫又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趙孟頫的書法不是俗書,而是練習

趙體書法的人沒有練進去,或者說你進去了但還沒有出得來。前段時間我看有朋友說,他《聖教序》半年了,是不是可以換帖,人家趙孟頫練幾十年都覺得如果一天不練字,人就不自在,你倒好,半年就學會了,像你這種千年不得一遇的天才,讓我情何以堪囉。


四寶齋


恭喜你!你的書法品味在提升。



趙孟頫是學王羲之出身的,但是,趙的成就遠未達到王羲之的高度,這裡包括筆法,結體以及整體的書法藝術感覺。



例來有公正的評價趙孟頫書法,說其是王羲之筆法的簡化版,我感覺是較公正之言,我們可以看一看一些趙孟頫學王羲之的一個單字,比如依然的依字,王羲之的依字越是細節越是精巧,尤其是右方的衣,其豎鉤,還有最後的一捺化成的點鉤。你再看趙孟頫的依字,完全是王羲之的結構及筆法,但是比之王書,趙孟頫就顯得粗陋了,簡單了!



趙孟頫是走王羲之的路數,但是,王羲之的書法秀逸瀟灑,溫文儒雅,而趙孟頫的書法是端正挺拔,舒展大方!趙的書法一定是好的,高的!但是到達一定境界後再看趙的書法怎麼都缺少一種秀逸的成分!



再有一點就是趙孟頫的書法過於熟,而少生,這就不符合書法的:寫到熟時是生時!對於高端的書法來說,熟是淺,而生才是突破啊!



我不是貶低趙孟頫,趙孟頫是書法宗師級的大家,我等望塵莫及,只是我們搞藝術的喜歡探求一個真字,真諦的真字,我認為趙孟頫與王羲之比較的話,還有很長,很大的距離!


一笑貫長天


趙孟頫的帖相當多,其中有小楷字帖、中楷碑帖,宗法魏晉,風格迥異,注重內涵……

那些說趙體很俗的人,不知道你見過幾個趙孟頫的帖? 感覺趙體越寫越俗,可能是起步入門時選擇的字帖不適合,比如,初學者不宜練《膽巴碑》,裡面有魏碑的元素,技法難度較大,可以考慮換一個別的帖,然後再逐漸的擴展。

▲圖為趙孟頫小楷《龍興寺》

▲圖為趙孟頫《松江寶雲寺碑》

▲圖為趙孟頫《讀書樂》

另外,訓練方法不對,是造成臨不像、寫不好的重要原因。比如,從一開始就始終照著字帖寫,一個字一個字的摳。正式臨摹之前,必須要專門的進行執筆法、運筆法、筆畫、結字法等一系列基本功訓練,單純依靠抄帖式的硬性模仿是絕對不行的!

科學系統、正規專業的訓練套路是這樣的,相當於〈技法訓練操作規程〉,初學者必須按這個做,否則,效果難以保證。如圖:

▲圖為本人的教學程序

趙孟頫是復古創新的典範。小楷《龍興寺》、《道德經》、《太極圖說》,中楷《讀書樂》、《五柳傳》、《福神觀》、《三門記》等都挺好的。

喜歡趙體書法,應該詳細瞭解他的書法路數,可登錄〈書法欣賞網〉查閱。如圖: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008f000703d90aaf3016\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真誠地感謝能提出如此有價值的問題,這畢竟激起了我對書法態度的思考——

觀中國書法發展史,各路書家風格各異,能獨樹一幟成為大家者,必有其耀眼光芒。單就書法而言,趙體被推崇為四大書體之一,並非無稽之談。趙體書風見“柔”,書形尚“圓”,筆力雄強,遒勁秀美,深受當世百姓喜歡。然對各體書法的評價,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我卻不敢妄加評論,唯有無盡的敬畏。

察書法發展歷程,演變不外乎“剛柔方圓”之間,或方或圓,或剛或柔,或方圓折中,或剛柔相濟。書法之美客觀存在,而審美感受卻因人而異。人們在評價某人的書法作品時,往往會滲透與作者相關的諸多因素,如地位、學識、人品等,再加上審視者個人的好惡,有人覺得不好或俗那就難怪。世間事物若有完美的話,那也只是相對的;書法也是一樣,書法大家各有所長,亦有所缺;特定時代的書法形式,也只能代表特定時代的審美趁向。因此,博採眾家之長,以補己之不足,敬承先賢,立求創新,方能令書法藝術發揚光大,經世不衰。趙孟頫書承前人,另立書風,不也是如此嗎?

海無山之高峻,卻因容納百川而澎湃奔騰;人有竹之虛懷,但緣善拜千師而博智廣才。

予如是答,不知可否!











墨韻翰香客


很高興有機會分享我的感受。

文化繁榮的一個標準是百家爭言。作為文化人,不吝淺見,拋磚引玉。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思想,文采,價值取向,歷史環境都是評價文章好壞的重要因素。

寫字同寫文章類似,各種字體各有千秋,李邕秀氣縱橫,智永氣貫長虹,蘇軾飽滿精到……臨貼讀貼,是我輩莫大的享受。

我感覺我沒有資格評判趙體是否走向俗氣。

在輝煌的唐宋王朝,宗師級的文人墨客屹立山巔,趙孟頫正是其中之一。

字如其人也好,字是人非也好,歷史不可逆流,他們,都為中華文明史添上了濃濃的一筆。

乃至今天,我們無須仰視,

用心揣摩,欣賞就好。


如果今天是人生末日


感覺趙孟頫體越寫越俗,那時因為還沒有得到趙體精髓,只是學其皮毛而已,那些對趙孟頫書法妄加貶低的人自己的書法水平又該如何呢?顏柳歐趙這是經過歷史的長河淘蝕、經過大家公認的書法楷模,任何人尤其是現代人誰都沒有資格在那裡胡扯,貶低其中任何一位!不要以貶低其中任何一位特別是趙孟頫為能事!你能排得上顏柳歐趙之後的第五名嗎?否則,就不要隨便在那裡胡咧咧貽笑大方!


一默如雷也


取法乎上。我也這麼不待見趙!只看字不談人。繼續臨《蘭亭序》吧!





明中書畫院


趙體作為四大書體之一,肯定是有它自身特點,否則不會流傳至今。它的特點是流麗遒勁,用筆精到,入手容易,是繼承二王筆法最多的書家。但是,學好趙體是很難的。因為它要求在快速運筆的前提下保持中鋒行筆和精準無誤,從而使筆畫有內含之力。有很多的學趙者,快速流利做到了,字形也漂亮了,可就是嫵媚無力,從而顯得"俗氣"。這不完全是趙體的錯,與自身的用筆不正確也大有關係。

當然趙體也和其他字體一樣,也有它不足的一面(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比如它過於傳統而少變化。正象有人認為柳體過硬,顏體笨拙,歐體侷促一樣,事物優點同時也是它的不足,環肥燕瘦,各有所好。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要過於極端就行了。

所以,鑑於許多人學趙而俗的情況,一些古人(如傅山等)早年曾反對學習趙、董(其昌)。但傅山到了晚年,也對趙孟頫十分佩服。


殘荷吟雨


趙不是王筆法。不論高下,只判是與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