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打開了書法奇妙之門

在書法史上,父子書家並不是一個罕見的現象,比如王羲之父子、歐陽詢父子、米芾父子、文徵明父子等,但像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這般難分軒輊的還是非常罕見的。王獻之非但可以和其父齊名,甚至一度甚囂塵上。

王獻之,打開了書法奇妙之門


▲ 《王獻之造像》傅心畲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琅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官曆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徵拜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大令”。王獻之在琅琊王氏一門中頗有聲名,為人高標自持,風流清立,屬於當時的高門名士,同時也是王門書法派系的中堅人物。

王獻之自幼從其父學習書法,並且勸諫其父“宜改體”去創立能夠“宏逸”的書風,由此也可以看出,王獻之自幼就有強烈的創新意識,這為他日後的書法創新埋下了伏筆。稍長,他開始研究張芝的書法,並在張芝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草書藝術的審美之維,在書藝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因此,後人將他與其父王羲之並稱“二王”。

王獻之,打開了書法奇妙之門


▲東晉 王獻之《草書帖》局部

王獻之一生鍾情於書法,其書法成就也是多方面的,楷、行、草等諸體兼善,尤以草書見長,在王羲之、張芝等人的基礎上,加強外拓用筆,筆勢外展,字與字上下相連屬,氣息則隔行不斷,所謂“一筆書”,從而形成了豐潤妍美、散朗多姿的新風尚

這種風尚在南朝風靡朝野,陶弘景曾與梁武帝描述了這種風靡程度——“比世皆高尚子敬書,子敬、元常繼以齊名,貴斯式略,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足見王獻之書法的社會影響力。張懷瓘雲:“逸少(王羲之)秉真行之要,子敬(王獻之)執行草之權,父之靈和,子之神駿,皆古今之獨絕也。”

王獻之,打開了書法奇妙之門


▲王獻之《鴨頭丸帖》

王獻之,打開了書法奇妙之門


張懷瓘對他這種“神駿”的行草書風倍為尊崇,認為這也是行草書法的範式,即個人情性超越法度之上,神采存乎筆墨之外,感性情感的抒發超乎理性思維的控制。這也恰恰是王獻之對行草書法的貢獻。

由於唐太宗對王獻之書法的抨擊,致使王獻之書法存世量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刻帖和摹本的數量均遠遠不如王羲之。筆者就目前所見書帖,擇其影響力較大的書帖試作析解。

王獻之,打開了書法奇妙之門


《中秋帖》

在王獻之傳世的書帖中,《中秋帖》《鴨頭丸帖》《地黃湯帖》《廿九日帖》等法書都享有盛譽,然其中有些法帖真偽則聚訟紛紜,縱然如此,我們也可以結合其他法帖從中窺豹一斑,從而領略王獻之行草書的藝術魅力。

《中秋帖》,曾入清宮內府,乾隆皇帝將其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珣《伯遠帖》視為稀世之寶,並以“三希”顏其室,因此,該帖在朝野之間聲名遠播。其實學者們大都認為該帖是米芾的節臨本,這從用筆和結字等方面均可輕易辨別。

王獻之,打開了書法奇妙之門


《十二月割帖》

其祖本當是《十二月割帖》,此帖原跡曾經米芾收藏,南宋曹之格將之輯刻在《寶晉齋法帖》中。該帖較好地保存了王獻之書法的風貌,起首四字為行書,點畫渾厚飽滿,是晉人尺牘特有的書寫方法,從第四字“割”字末筆開始縱橫連屬,牽掣奔騰,第二行幾乎一筆揮就,行書、草書相雜而生,大小變化,錯綜其勢,上下勾連,氣度恢宏,第三行則結體開闊,“慟”字體態穩重,接著三字縱意揮灑,後四字體態大開大合,有吞吐大荒之感,最後“慶等大軍”四字更是風流駿宕,雄武神馳,可謂神采照人。

該帖的用筆在王獻之的書法中也比較有代表性,米芾曾評曰:“此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從整體章法上看,該帖大小、輕重、疏密、開合、連綿等均一任天然,初看不經意,而法度俱在,其超邁之氣又不受法度的束縛,隨著情感和靈感的迸發而俊採馳縱,這也是王獻之開拓出來的一種審美境界。

墨跡本《中秋帖》儘管在內容上無法通讀,然而畢竟大家手筆,神采奕奕,墨華鮮潤,別有一番風味,兩相參賞,亦一快事。

王獻之,打開了書法奇妙之門


《廿九日帖》

需要說明的是,在王獻之之前,行草書的書寫大都是痩勁遒拔,結體多橫勢,以內擫的筆法統攝整體,字與字大都獨立,連綿較少,而王獻之則竭力舒展,以外拓的筆法統攝整體,筆致豐潤駿利,加強了縱勢的連貫性,“極草縱之致”,更利於情感的抒發,也將書法的時間性的節奏大大昇華了,為唐代大草書風的發展奠定了技法基礎。

王獻之,打開了書法奇妙之門


《東山松帖》

也可以說,王獻之在整個魏晉時期是推陳出新的代表人物,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他的書風能夠在南朝一掩鍾繇、張芝之神氣,從而獨步百世。此外,他的這種書風除了在南朝有深廣的影響力之外,歷代均有一定的受眾,尤其是崇尚奇逸的書家,大都對其頂禮膜拜。明人項穆一語中的:“書至子敬,尚奇之門開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