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小鎮的失敗:盲目的跟風、開發、模仿和造景

從2016年開始,眾多房企紛紛搶佔文旅小鎮的風口,但至今並沒有哪家是特別成功,仍然都處於探索中,並且沉寂了一大片、悄無聲息。“房地產公司做文旅小鎮,基本上失敗的概率是90%。”來自深圳華僑城文化集團總經理。縱觀大多數文旅小鎮失敗的原因,無非是對文旅小鎮的精髓把握不準,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文旅小鎮的失敗:盲目的跟風、開發、模仿和造景

1、文化不一定是旅遊文化

中華文化五千載,凡是 “過去時”的故事都可稱之為文化。文化的傳承更多的是對過往的追思和生活經驗的積澱。而旅遊文化更多的是一種娛樂文化。大眾的出行是為了尋找新奇,探尋心情的愉悅。在旅遊的大概念下,對於旅遊文化的認知,幾乎是一種混沌的狀態,什麼文化都能夠登上旅遊的舞臺。

隨著文化和旅遊部的成立,文化更是被推崇為旅遊的先導。各地為了爭搶所謂的文化地標(某某名人故里、某某事件發生地等),可謂是費盡腦汁。在眾多的“文化”景區的加持下,很多被遺忘或者被淘汰的所謂“文化”又開始大面積復甦,有很多的“文化”可能都無人知曉。

一個個文旅項目在大風口上藉著“文化”的翅膀起飛,在起飛前都是信心滿滿,飛起來了感覺良好,但當風力減弱想著陸的時候才發現,飛起來不是因為“翅膀”好,而是因為風太大了。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故事的傳承,有好有壞、有喜有悲。旅遊的文化更多是輕鬆愉悅或者感官刺激性的,所以說旅遊文化是一種文化,而不能說文化就是旅遊文化。

2.跨界慣性造就的悲哀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旅遊業的高歌猛進,幾乎攻陷了美麗中國的每一寸國土。看似規模龐大,但真正的旅遊人卻是真心不多,絕大部分都應該是跨界群體。房地產商和礦老闆應該是文旅小鎮最大的投資人群,但是這樣的一個群體卻不懂得遊客的需求,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思維去推進項目的打造,放幾個機械遊樂設備,弄個無動力樂園,就認為是做旅遊了。

傳統產業的發展是高度成熟的,可以說每一步都是模塊化推進的定式。做好文化旅遊不能長期高居廟堂,要不斷地去了解遊客的心,瞭解社會環境的各種變量。這種適應學習的變量,更多的是這些傳統老闆永久的痛。

因為做好文旅項目,更多的是經驗的預判和學習力的不斷填充。資金雖然重要,但卻掌控不了項目的生與死。定式思維成就了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但是所謂的文旅行業卻無法用定式思維去攻破。過去的慣性思維,在步入旅遊行業時就應該自主嘗試去打破,否則前路必然多險阻。

文旅小鎮的失敗:盲目的跟風、開發、模仿和造景

3、地產的配套和旅遊引爆

文旅的大主業應該就是我們看到的各種小鎮了,都是真金白銀的傑作,但卻生機不高。文旅小鎮熱,看上去是文旅產業的大發展,其實和當初各個地區的造城風潮如出一轍。只不過是披上了一個旅遊的外衣,說白點還是在蓋房子。只是這個房子的區位優勢不太明顯,大都蓋的比較偏僻,這也就給投資人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何把房子賣出去的解決方案,讓旅遊成為了首選的嫁衣。

文旅項目的景區化,成為了很多項目賣房的核心模式。但是我們發現,這些文旅項目的景區化,更多的是在考量住在這裡的人的需求,而不是考量人為什麼來的問題,這也是地產的配套思維。如果項目有著很好的區位優勢,配套思維無可厚非。

做好文旅小鎮,每一個項目都要做到獨立引流,也就是引爆思維,文旅第一個要解決的是人為什麼來的問題,而不是地產思維第一個要解決的是來了玩什麼的問題。因為解決了人為什麼來的問題,也就解決了人來了玩什麼的問題;但是解決了來了玩什麼的問題,卻不一定解決了為什麼來的問題。

4、跟風跟出來一堆“文旅垃圾”

在國內有一個很好玩的現象,那就是“只會行動不懂思考”。你只要敢說也就有人敢信,很多的項目可行性論證所用的數據其實都是一些人的無心說辭或者拍腦袋拍出來的。一個人說沒什麼、十個人說也沒什麼、一百個人說也沒什麼,但當十萬個人、百萬個人說出來的時候就足以創造出“偽真理”,讓很多外行盲從。

一個文旅項目看似不錯,但遍地都是一樣的文旅項目時,文旅的優勢又在哪裡呢?一樣的山、一樣的水、一樣的房子、一樣的套路,本想套路別人,到最後才發現自己一直在套裡。我們一直在強調減產能,現在的文旅產業又何嘗不是低質量的產能過剩呢?再不處理一下,“文旅產業”又如何保證不變成“文旅垃圾”呢?

所以,總體來看,文旅的發展,一切都要切中“要害”,需要找準文旅項目的靈魂,深挖文化內涵及文化延伸極為重要,盲目的模仿、跟風、造景等都難以長久。

文旅小鎮的失敗:盲目的跟風、開發、模仿和造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