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寫好行書,請教?

開一


行書書寫技巧,要根據字形結構隨機應變,推成出新,最忌諱寫成千篇一律、毫無生氣。下面我以上下結構的漢字為例,說明一下如何把行書寫得更加好看的書寫技巧:


1、第一種方法,寫成“上大下小”,如《明 · 文徵明 · 恩賜襲衣銀幣》雲字:

2、第二種方法,寫成“上小下大”,如《明 · 文徵明 · 自作詩卷》歲字:


3、第三種方法,寫成“上疏下密”,如《晉 · 王羲之 · 集王字聖教序》若字:


4、第四種方法,寫成“上密下舒”,如《晉 · 王羲之 · 十月七日帖》喜字:

5、第五種方法,寫成“上崎下正”,如《晉 · 王羲之 · 集王字聖教序》岸字、雪字:

6、第六種方法,寫成“上正下崎”,如《晉 · 王羲之 · 天鼠膏帖》膏字:

要領總結:

以上六種方法的實質,是根據漢字的自身結構特點、筆畫多少,有意誇大結構特徵,突出對比關係,增加險峻之勢,應用時也可以反其意而用之,有時候也可以幾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


今天分享到這裡,明天接著說。

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每天書法技巧分享


麓風軒


行書怎麼寫好看?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想把行書寫好看,辦法只有一個,那就要認真學習古人的行書,把古人的行書學好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學行書,做到好看還容易些。想把行書寫好看,只要認真臨習古人的經典碑帖就可以了。而真正達到耐看,這個就難上加難了!如果一個書法家只追求把行書寫的好看,那他的追求的目標也太低了點。學行書,追求耐看,追求高雅,才是一個書法家的最高目標!



也有人認為,學行書,為什麼要學古人的字?我認為,說出這樣話的人是根本不熱愛書法,更是不懂書法。對於有些人的說法,我保持沉默。如果自己不想學古人的字,那就自己發明創造幾百個行書字體,由出版社出版發行,讓別人跟著你的行書字體學,這樣不更體現自己的價值?但是,又有誰能發明創造出一種比古人寫的好的行書字體呢?恐怕一個也沒有吧!!!



那麼,行書怎麼寫好看?我認為,只要把王羲之的行書學好,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王羲之的《蘭亭序》、 《懷仁集王佑軍書聖教序》,都是傳世的經典之作。還有就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都可以學的。以上推薦的行書碑帖裡面,有古人的筆法和字法,還有古人的章法和墨法,更重要的是還有古人的書法精神!這些都是值得今人學的。

學行書,不能光說不練(臨帖),既然想學,就要付諸行動。學書法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老老實實的臨帖。

以上為個人觀點,經驗之談,僅供參考。如果題主認為我的觀點不對,可棄之!


中州耕牛堂主


由楷入行,是很多書法朋友都要經歷的過程。楷書主要用途不在觀賞性而在工具性,向書法藝術領域更深入探索,由楷入行入草是必然的。比如中國歷史上,有天下第一行書,卻沒有第一楷書,有草聖但沒有楷聖。



楷書快寫就是行書的觀點是荒謬的。楷書有楷書的法度,行書有行書的技巧。像題主這樣,有顏歐的底子,再練習行書不能說駕輕就熟、水到渠成,至少比沒有基礎的人直接練行書,效果上又好又快得多。由楷入行究竟怎麼過渡,抱庸結合自身體會,簡要談談自已的看法。



一是讀在寫前。習寫之前要閱讀一定量的行書法貼。一千多年的行書說到底脫不了二王風味,練行書首先要看二王。然後可以有選擇地看一下名家經典,重點是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三人的。個見,最得二王筆法即此三人,尤其是文徵明。行書關鍵就是起筆行勢、俯仰之姿、呼應關係,大體有個直觀順暢的印象,再開始動筆。



二是悟在習中。沒有實踐的書寫,就沒有真正的領悟。在習練之初,主要的目標是模仿,主要的方法是補差。楷書習練很久的人,在點畫習慣、書寫節奏、結字技巧上會有定勢,行書習練時要注意克服這些定勢,讓行書真正的運行起來。書法貴在悟性,也就是領悟能力。之所以說頓悟、大徹大悟、番然醒悟,就是一定要有新的認識,並且尋找到這個新認識與自身書法技法技巧的聯繫之處,觸類而旁通。否則,就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



三是持久融塑。融塑的過程,就是融匯與轉化的過程,把別人的變成自已的,理想狀態就是既不失法度,又獨具特色。這個過程最艱難、也最漫長,十之七八的書法技藝將終結於此。如果從這個領域能夠走出來,放蕩不失法度,飄逸有別凡俗,你就真的是成功了。當然,大多數人習書只圖陶治性情、尋找樂趣,如果功利心太強,反而適得其反。淡泊最好。


抱庸詩書


不管是學習哪種書體,方法都基本上是一樣的,簡單總結一下

第一步:選帖;選一本自己喜歡或者是適合自己的字帖,一定要記住一旦選定就不要輕易更換。

第二步:讀帖;認真觀察字帖當中的每個字的字形結構,包括每個筆畫的角度長度及起筆收筆位置,線條粗細力度輕重的變化等等,然後自己還要需要思考一下這些筆畫細節的體現是怎麼用筆的。

第三步:臨帖;這一步是比較重要的,是將你觀察和思考得來的方法用筆體現到紙上的一個實踐過程,初學者書寫一定要慢,切記不能著急,對於比較複雜的筆畫或者漢字可以適當描紅,但是不能多。在這裡我建議對臨,就是把字帖放一邊照著寫,這樣效果會好很多。

第四步:比較;按要求寫完一個字可以跟字帖上的範字進行對照。找出不同的地方,然後再訂正,就這樣反覆讀帖,練習,對照,直到寫出來的字跟字帖上的一樣為止。

第五步:堅持;按照前邊四步的方法堅持練習。每天保證一定的時間去練習,直到把字帖上漢字的書寫牢記於心,形成肌肉記憶從而變成自己的習慣。

以上幾點拙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墨悠然硬筆


初學行書,先識規矩。規矩分為三步 。

第一,先把字寫正寫均勻 。這是明理的過程。通曉結字之規,用筆之道 。
第二步,明理知法以後,則以加強熟練應筆技巧,加快速度,使字勢連貫流暢的練習。字勢連貫,字體便生動活潑。如果行筆遲緩,筆滯墨凝,便如土塑木雕,失去生氣。
第三步,能純熟以後,則應守住平和中庸。不能流向狂怪與媚俗。中庸為至道。偏離中庸,便如酒醉巫妖乞丐村漢,胡言亂語顛仆醜陋。


書要清整。清則點畫不混雜。整則字體不狂怪。
又要溫潤。溫則性情不驕怒,潤則不枯澀。再加以閒雅,則逸興神飛,書道可成


子衿書法


很多人一談到練習書法,就覺得一定要苦練,我覺得這個思路是正確的,但是苦練也是要講究方法和技巧的。

有些人學習書法很用功,練習的毛邊紙能堆一間房子,可是練習了一輩子也沒找到書法的門徑,還徘徊在書法大門外面,而有的人練習一兩年,甚至三四個月就上路了,因為他們找到了方法和技巧,方向正確的了,努力才有成果,要不然也是白費功夫。


關於學習行書,如果你有楷書基礎的話,很快就能上路,說一說我自己的看法。

1、我覺得學習行書還是要以王羲之的行書為主,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練習一下趙孟頫臨的《王羲之聖教序》作為一個過渡,因為趙孟頫的行書是墨跡,對於初學者來說比較好理解。

2、然後就可以直接去學習王羲之的《聖教序》,這個字帖是學習行書最好的範本之一,學習《聖教序》開始一定不要通臨,這樣很浪費時間,要找出一頁或者兩頁字帖,反覆的臨摹,還能夠寫到和字帖一模一樣,這兩也最好每頁都能夠寫到100遍以上。


聽起來很可怕,一頁寫上100遍,但是算下來也沒有多長時間,一天寫5遍,20天就寫完了,寫完這一百遍,你再去通臨,這個時候其實你已經入門了,其它的字都很輕鬆了,剛開始練習行書是一定要下一點功夫的,想練好行書也沒有別的辦法,華山就這一條路。

3、練習完《聖教序》以後,可以去練習一下王羲之的尺牘作品,可以通過這些作品學習行書的章法,之後可以學習一下宋四家以及明清時期的行書,豐富自己的用筆,開拓自己的眼界。


注意:初學聖教序的時候,不要忘記它是一本行書字帖,一定要注意筆畫和筆畫之間的關係,寫的時候可以很難,但是筆畫之間一定要有關係,可以筆斷意連,不能把它當楷書寫。

喜歡書法的朋友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


不二齋



就愛寫寫字


就以硬筆行書為例,書寫技巧,如果刻意去總結的話,實在太多了。但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留形。

也就是和楷書結構保持高度一致性,只是少了些許楷書的許多頓筆,多了點流暢感,又或某些筆畫變得更為犀利了!

以“石”字為例:該字寫起來比較順勢,所以作為行書,結構上和楷書結構相差不大!


但這一撇的力度,和楷書中的一楷是不一樣的。行書中寫成附鉤撇,這樣的好處是比較有力度,同時,有利於行書日常書寫的節奏感;

2.變形,或者變異。往往是該結構,不適合行書的正常速度書寫,在結構上有所改變!

比如:空,這個字,在日常書寫速度下,你寫下寶蓋頭下面的一撇一點,肯定不太順勢的,最好有所調整,調整方法是約定俗成的,又被名家總結,需要我們學習的,而不能隨意發揮!


變異的寫法比較多,常用字很多都有些變異的,但是,要保留一定的辨識度,必竟是硬筆行書,是服務於日常書寫!

3,筆順的調整,這個之前談到過,行書有行書的筆順,很多都與楷書的筆順不一樣的,在這裡就不多談了!

4,整段的抄寫上,講究有收有放,張馳有度,留白得體,同時,字的大小雖然不一樣,但要在一箇中軸線上;

如此,個人經驗之談——


行書一點通


寫行書有哪些要領?

一,行書以勁力取勢:

古言,用筆一般以勁力取勢,以虛和取韻,顏魯公的所謂如印印泥,如錐畫沙是也。

書寫注重以中鋒取筆意,即筆尖之毫而運筆,達其勁力,有疾馳之筆,亦乃取勁力,那麼韻則圓轉之筆,柔美貌,映帶牽絲,飛白,意到筆不至而取虛,虛實相映,和融入墨,皆有韻致出現,作品有勢有韻,那麼行書貴於暢然流通,成矣。

二,行書疏密得體為風神:

筆畫布局,以疏欲風神,密欲老氣,必須下筆淨勁,疏密停勻為佳妙,當疏不疏,反成寒乞,當密不密,必至凋疏。

由此可見,行書力究,字有大小,字有疏密,密不透風,疏則駿駛,行成佈局兼備陰陽之氣,沉著屈鬱有之,奇拔豪達有之,皆於疏密筆畫之中而映之。

三:行書當造乎自然

清劉熙載雲“書肇於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復天地也。”

可理解,書寫須自然的書寫性,一般行書筆意根據自己掌握的用筆方法可集古人筆意,亦可加入己筆性,這是第一階段,初期書寫,到了後期,筆法取眾家之長,變為自己的筆意,可以通達自然而然書寫。

這都是後學,其中包括筆外功底,學識修養,意性品味有了獨特氣質。才有的造乎自然性的書墨風格。

以上理解。當然行書書寫非模式化,一般是體驗書寫,而有自己的穎悟,各取所需,喜歡何種風格,就有不同的書寫風度。



狂喜淡墨a


行書是一種統稱,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其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

行書具有連貫流暢、靈活多變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才顯得姿態萬千,欹正對比讓行書更具姿態。



行書不僅僅是楷書的快寫,它是有筆畫省減的,結構形態也是千變萬化的。學習方法跟楷書略有不同。關於學好行書有什麼秘訣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30多年的學書經歷做了一個小結,歸納如下:



一、選好碑帖範本最關鍵。

古人說:取法乎上 ,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行書應從魏晉南北朝書家的法書入手。先學“二王”可以事半功倍!《聖教序》和《蘭亭序》都是很好的學習範本。米芾的《苕溪詩卷》,還有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趙孟頫、黃庭堅的很多行書碑帖都可以作為臨摹的範本。



二、掌握好行書的基本筆法。

筆法就是用筆的方法。學習行書首先要從點畫入手,從簡單的筆法開始,在提、按、頓、挫、收、轉等各個筆法上多下功夫,掌握要領,打牢基礎。

三、臨摹交替練習。

臨摹要刻苦,細心讀帖,認真體會古人用筆,包括點畫粗細、方向,角度,結體、字形等的變化。



四、加強對比性練習。把相同的字,相同的部首放在一起練習,比對,力求神形兼備!

五、小字和大字練習相結合;臨摹和創作相結合。



六、力求墨色變化豐富。

同一個字裡頭,筆畫少的那邊要寫粗一點,獨體字墨色要濃,筆畫要寫得稍粗一些,力求協調,筆畫多的字要注意筆畫的穿插,線條要細些,力求穩健而不臃腫!



七、注意點畫的呼應、字與字的銜接和連帶以及間距的處理。

八、計白當黑,疏密得當。留白處有寬有窄,寬處走馬觀花,密處密不容針!



九、、中側鋒並用。中鋒得法立骨,側鋒得勢求變。中鋒是理性的要求,是書法審美的核心所在;側鋒是情性的化身,是書法通神的手段。



十、意在筆先。創作前要深思熟慮,反覆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十一、一氣呵成。書法是感情、個性、思想、審美、氣質的流露,不僅僅是技巧的表現。



十二、力求結體多變 ,對比強烈。大小參差,錯落有致!

十三、力求動靜結合、剛柔並濟、氣勢磅礴、神采飛揚!




綜上所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好行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勤學苦練、持之以恆,才能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