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被人們遺忘的暖心佳片——《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並與瑪利亞之間產生了感情的故事。該片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無疑是當年備受關注的電影。也正是因為本電影,一首奧地利民謠《雪絨花》也為人所知。《雪絨花》以優美且膾炙人口的旋律,使觀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印象深刻,同時也被編入中小學音樂課本,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一部被人們遺忘的暖心佳片——《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不僅僅贏在配樂,而最重要的更是這部影片對人物的深入刻畫。女主瑪麗亞本是一家修道院的見習修女,但因活潑自由的性格與修道院莊嚴肅穆的氣氛相悖,引得許多修女對其不滿,藉機讓瑪麗亞到奧地利上校家當保姆。上校因身為軍人,對家裡的孩子軍事化管理,導致孩子們越發叛逆和調皮。上校不會與孩子溝通,給孩子們留下嚴厲,冷酷的形象,同時也是因為上校經常不能陪伴孩子,導致孩子父愛的缺失,而孩子也並非十分調皮,他們只是通過這種搗亂的形式來引起父親的關注,而直男癌上校卻並不瞭解,對孩子們的調皮惡作劇並沒有在意,導致家庭關係越發僵硬。

一部被人們遺忘的暖心佳片——《音樂之聲》

上校

而瑪麗亞卻能和孩子玩到一起,帶孩子買水果,逛集市,穿著用窗簾製作的衣服,划船,教孩子唱歌,這使孩子的天性得到解放,孩子漸漸喜歡上了這個新來的保姆。瑪麗亞自由活潑的天性與孩子的天性吻合,在上校家和孩子們玩耍也使得瑪麗亞的活潑自由的天性得到宣洩,瑪麗亞如同一個活潑的天使降臨在上校家裡,她的活潑,她的善解人意為本來沉悶的上校家庭帶來的生機與活力。原本威嚴,一絲不苟上校也漸漸被瑪麗亞的天真活潑所感染,也漸漸與家庭關係緩解,也漸漸與孩子玩到一起,一起彈奏那首潔白的《雪絨花》。

一部被人們遺忘的暖心佳片——《音樂之聲》

家庭合唱


《雪絨花》對於上校一家來說極其重要,雪絨花是奧地利的國花,也表達了身為軍人的上校對國家的熱愛,在當時的時期奧地利面臨被納粹德國吞併,納粹對上校一家進行追捕,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依舊參加音樂會,演唱那一首《雪絨花》,直到唱到哽咽,並引起全場合唱,在此時的《雪絨花》儼然已經成為亡國之音,但每詞每句都傳達出上校一家以及全體奧地利國人對祖國的熱愛。《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不僅以小人物的角度,一個小家庭的關係來表現宏大的歷史背景,一個個暖心的情節,傳達出對親情,愛情,國家,自由的主題,無疑是影史中的一大佳作。

一部被人們遺忘的暖心佳片——《音樂之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