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個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曾當過光緒皇帝的外語老師


100年前,1920年的2月2日,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誕生。您知道中國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是誰嗎?

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

中國第一個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曾當過光緒皇帝的外語老師

張德彝


張德彝(1847年--1918年),又名張德明,字在初,一字俊峰,祖籍盛京鐵嶺,清初編入漢軍鑲黃旗。他一生八次出國,在國外度過二十七個年頭。每次出國,他都寫下詳細的日記,依次成輯《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共約二百萬字。其中《航海述奇》和《四述奇》曾有人傳抄印行,其餘均未發表過。張德彝去世後,他的後人恐先人手稿遭受損失,一九五一年將手稿送交人民政府保管,存放在北京圖書館柏林寺書庫內。

中國第一個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曾當過光緒皇帝的外語老師

出使歐美的中國使團出發前在北京合影


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也是我國第一所外語學校。張德彝十五歲那年,憑著自己的學習成績考上了當時北京同文館,是這所學校僅有的十名學員之一。後經三年苦讀,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曾任光緒皇帝的外語老師。同治7年(1868年)2月,前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中的一名。張德彝有一個習慣,無論到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景色、人物、風俗習慣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

中國第一個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曾當過光緒皇帝的外語老師

1868年至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以後這本書改名為《歐美環遊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的標點符號,雲:“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歎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中國第一個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曾當過光緒皇帝的外語老師


雖然張德彝不是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符號,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繁瑣,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