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1248—1322?)字叔夏

張炎(1248—1322?)字叔夏。號玉田,晚號樂笑翁。祖籍秦成紀(今甘肅天水市),六世祖張俊為南宋大將,此後幾代一直居在杭州。


他生長於一個顯赫富貴而又有高度文化修養的官宦家庭,曾祖張鎡和父親張樞都曉音律,工詩詞。元軍破杭州時他家遭藉沒,這時他才29歲。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他以抄寫泥金字藏經被召赴大都,次年復歸江南,此後20年漫遊吳越各地,60歲歸隱西湖。
他從一個貴介公子突然之間成了一個國亡家破的漂泊者,300多首《山中白雲詞》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抒寫這種深切的亡國之痛和身世之感:
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能幾番遊,看花又是明年。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更悽然,萬綠西冷,一抹荒煙。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閒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高陽臺]《西湖春感》
張炎詞在情調上悽愴纏綿,描寫細緻工巧,語言婉麗清暢,但在承接轉折處寸步不遺,很難見到那種凌空跳宕的筆力,難怪遭“積穀作米,把纜放船,無開闊手段”之譏了(賙濟《介存齋話詞雜著》)。
晚年所著《詞源》是他一生理論研究和填詞實踐的總結,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論音律,下卷論創作,論詞以婉約派為宗,標榜“清空”、“騷雅”和“意趣高遠”,推崇姜夔而貶抑吳文英。雖然它有重詞藝而輕詞情、重婉約派而輕豪放派的偏頗,但對於詞的本質特徵,詞的合樂合律,詞的作法等問題提出了許多具有理論意義的真知灼見。


張炎(1248—1322?)字叔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