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奪位登基,都是一代大帝,為何朱棣的罵名卻多了很多?

前哥說歷史


千載之下,罵名或英名,均源於其功業大小。朱棣與李世民相比,雖也算是一代大帝,但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還差得很多。李世民開創了大唐盛世,而大明近三百年統治,幾無盛世之稱。具體而論,有以下幾點:

一、功業大小不同

李世民開創大唐盛世,史稱貞觀之治。據稱在其統治期內,社會承平,四海歸心,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千載之下猶令人嚮往。

朱棣的大明王朝不然,北有韃靼擾邊,蒙元遺留下勢力不時南下,邊疆不穩。對內治理,雖商品經濟有所抬頭,但經濟的繁榮度並沒有實現對前代的超越性發展。

二、治理方式不同

李世民剛柔相濟,對外稱兵耀武,但又適可而止,並不窮兵黷武,以致戰敗的少數民族首領甘願帶兵為唐征戰。在對內治理上,親賢臣,遠小人,善於傾聽不同意見,尤以胸懷博大納諫著稱,而魏徵也成為有唐一代甚至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諫臣。文人得勢,口碑自然好,留在歷史上的名聲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朱棣不同,他性格倔強,對內對外均以強勢的面目出現。靖難之役中,殺人無算,有悖於儒家的不嗜殺原則,為後世詬病。且攻破南京後,又濫殺無辜,對忠於建文帝的一代文人種子方孝孺滅其九族,其殘暴程度實在令人咋舌,文人的筆下對他肯定不會有什麼好話。

三、奪權方式不同

李世民是與太子爭儲君之位,決戰玄武門,殺掉對手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太祖李淵冊立其為太子,不久讓位,雖然也是流血的政變,但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並不太大,也沒有過分殺戮,因而惡名未彰。

朱棣登上大位,是在其父朱元璋去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之後,帝位系從侄子手中奪得。而且他是通過戰爭的方式,時間前後長達四年之久,戰火遍及南北,對社會的破壞性很大,且百姓塗炭,對忠於建文帝的將領痛下殺手,其中不少成為忠貞的代名詞,如山東的鐵鉉等。

四、個人素質不同

李世民是大唐帝國建立的重要參與者,且立下了不世之功,他首倡起義,又身經百戰,平定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聲望極隆!頗具登居大位的資望與呼聲,況且他在秦王府網羅了不少天下英才,文有十八學士,武有尉遲敬德、侯君集、李靖等,故具備超出一般帝王的素養,甚至可謂天縱英才。

朱棣和李世民相比,屬於小兒科,當其父朱元璋南征北戰,平定天下之時,他還只是個毛孩子,在平定四方割據勢力時,雖較英武,卓越戰功則談不上!惟成人後,在對北部少數民族戰爭中率軍出征,立有戰功,但與爭霸天下的李世民相比,只算小飛一枚。因其缺乏血與火的淬鍊,加之文治除編纂《永樂大典》外,並無極卓異處,故就個人整體素質言,比李世民差了不少。

綜上,其功不如李,其惡遠超李,又不善待文人,留下惡名罵名,自在情理之中。


筱說歷史666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登基,李世民開創盛世,朱棣在位明朝也是非常的強大,李世民成為了千古名君,朱棣卻背上了殺害侄兒,

我覺得我們看待這個問題應該從三個方面來綜合分析:

一、李淵和朱元璋性格和能力上的區別;

二、李世民和朱棣各自的勢力對比;

三、李世民和朱棣所面對的阻力分析。

由於兩個人相處的時代和經歷不同,我們分析的結果只取主要特點,進行對比,請諸位慢慢看來。

對比

李淵和朱元璋性格和能力上的區別

李淵出身高貴,七歲便襲封唐國公,而且他性格猶猶豫豫,又和隋朝皇帝關係不錯,這也使得他對於隋朝的態度非常被動。他一方面不看好隋朝的局勢,另一方面又不願意背叛隋朝。他的性格適合守成,而不是開闊基業,當隋煬帝懷疑他結交豪傑的動機時,他很乾脆慫了,連隋煬帝下的讓他去朝見的聖旨都稱病不去了,事後更是用酒色、收受賄賂的方式自汙以求保存。


在起義和對待後代問題上,李淵也是很被動的。李世民平日裡收攏農民起義軍,他不可能不清楚這樣做是怎樣的後果,但他選擇置身度外,保持沉默。李世民利用他晉陽宮監的身份設計了一出好戲,李世民讓裴寂邀請李淵喝酒,並且找來了幾個妃子陪酒,而李淵最終沒有拒絕。酒一喝多事情就不對了,李淵僭越制度睡了妃子,此時他再也沒法保持沉默,只有被動造反了。


長安城內,李淵已經成為了皇帝,而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爭鬥才剛剛開始,在玄武門兵變之前,李淵又一次選擇了沉默,然後被動接受結果。

朱元璋不同,他出身平民,衣不遮身、食不果腹,開局沒有一條狗,只有一個破碗。小時候的日子雖然很苦,但父母俱在,還有疼他的哥嫂,也勉強可以堅持下去。但無奈禍不單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老天覺得朱元璋所受的苦難不夠。


於是,1343年,濠州發生了一連串的災難,旱災、蝗災、瘟疫給這瘡痍的大地再添上一筆溝壑。朱元璋的大哥、父母在災害中不幸去世,而他卻連給父母處理後事的能力都沒有,買不起棺材、找不到墓地。這個時候還是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田地,然後用一卷破席子草草處理了父母的後事。


那一年,他走出了自己的家鄉。一個心裡懷揣著要改變自己命運的少年踏出了他的第一步,他給地主放過牛、當過乞丐、做過和尚、當過小兵,而他絕對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職業終點竟然是帝國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很弱小,他的敵人大元帝國、張士誠、陳友諒都比他強大,可最後的勝利者卻是他。這是一個複雜的男人,在沙場上他一馬當先,絲毫不懼敵人的強大;面對貪官,他殺其人、剝其皮,百姓稱快;面對百姓,他輕薄賦稅、與民休息。有功者賞,有過者罰,手下將領對他忠心耿耿,百姓也為他歡呼。


他想起父母的經歷,對無家可歸者,實行“保障房”試點,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除此之外,他還設立了免費養老院(養濟院)、免費醫院(漏澤園)和免費公墓(養濟院)。

李世民和朱棣對比

李世民

李世民從設計李淵起事起,便一直在前方浴血奮戰。在李唐王朝的政權中,李世民西平薛家父子,北敗宋金剛、劉武周,又殲滅了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李世民的軍功無疑遠遠高於太子李建成,再加上他對待部下非常和善,有功必賞,可以說朝裡朝外都有著很高的聲望。


李淵下令李世民可以在天策府設立官署之後,更是如虎添翼,以天策府為核心,開設文學館,跟隨他的班子這下子就齊全了。


我們來看看天策府都有哪些人才:褚亮、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薛收、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等等。

而太子李建成一方卻顯得十分淒涼,太子身邊負責計時的親信王晊都選擇了背叛他。

朱棣

朱元璋在外征戰時,朱棣還是孩童,那時候的他錯過了建立威信最好的時刻。等到他開始參與朱元璋的軍事集團時已經21歲,此時的他從能力和威望上顯然都不能讓朱元璋的老臣對他高看一眼。


朱元璋在時,他是萬萬不敢造次。

按明太祖規定,每個藩王領兵一萬六千人,而此時朱棣要一邊防止蒙古士兵,一邊防止自己的侄兒。朱允炆採取削藩的做法本身就引起藩王不滿,朱棣就藉此以清君側為緣由,拉攏朵顏三衛,聯合其餘勢力推翻了自己侄兒的統治。

朱棣和李世民的差距最主要還是體現在李淵和朱元璋的經歷上,朱棣奪的是自己侄兒的皇位,而李世民奪的是自己的哥哥的位子,何況李世民根本沒有直接稱帝,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歷史紅塵


李世民和朱棣!

都是奪權殺親,一個殺兄弟,一個殺侄子登基!

兩人的文治武功,又都能稱得上雄才偉略,英明神武!

那為何,朱棣罵名這麼多呢?

個人覺得:

其一:朱棣登基後,對建文舊臣,大肆殺戮,方孝孺更是夷十族!朱棣得位不正,選擇以殺戮震人心!而李世民不一樣,面對太子舊臣魏徵,魏徵曾建議李建成殺李世民,李世民卻重用魏徵,兩相比較之下,李世民自然要仁義,自然名聲好太多!

其二:李世民治下,民生富裕,朝政清明,人民的日子還是很富裕的,貞觀之治不是開玩笑的,而朱棣年間,雖然也是平平安安,朱棣也是不殺功臣,但朱棣跟他爹一樣,朱棣殺文官呀,朱棣年間,文官的日子也不好過,也是提心吊膽,而且朱棣還有點武功太盛,經常御駕親征,要知道,御駕親征跟派遣大將完全是兩碼事,朱棣是馬上皇帝,所以很喜歡打仗,朱棣年間,打了好多次仗,親征就五次,打仗多了,人民就得勒緊褲腰過日子,人民就會有怨言呀,那朱棣名聲哪裡好得了!

其三:李世民能聽取意見,能容忍魏徵這樣的諫臣,而朱棣則是乾綱獨斷,這又是不一樣的!


奉木吾慰


對於這兩位偉大的帝王,我在“永樂皇帝和唐太宗,哪個偉大?”的提問中,做了一番比較,功績方面不說了,半斤八兩,朱棣略勝一籌(個人觀點)。可兩者都是奪位登基、都是一代大帝,朱棣的名聲沒有李世民好,為何?

一、統治階層認同感

李世民出身門閥世家,是老牌貴族,相比較農民家庭出身的朱棣,更能獲得統治階層和讀書人的認同。畢竟,在二晉和南北朝時代,比李世民更為離譜王朝更替比比皆是,所以,他的“逼父弒兄”還是能為當時士族所接受。再加上,李世民從小接受的貴族教育,使他在處理“讀書人”的問題上游刃有餘。被毛澤東稱之為“半個文盲”的朱棣則不然,出身農民家庭,即使是朱元璋給他的兒子們請了當時的名師教育,也難以洗刷掉他骨子裡粗魯、豪放、與“讀書人”格格不入的“流氓勁”,而這些正式被封建正統所鄙視的,所以,在文人階層口碑不好的朱棣,難以留下好名聲。

還有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不少墨寶留世,也為他加了分;朱棣呢?鮮有作品流傳。讀書人喜歡什麼樣的君王,不用說了吧?

(上圖李世民、下圖朱棣)

二、社會風氣的影響

唐朝的開放的社會風氣有目共睹,即使李世民有欺兄嫂、霸弟媳的無恥行徑,在對他的整體評價上也有些不以為然,也就是說,當時的社會風氣就是如此。這樣的事情,你放到明朝試試?鐵骨錚錚的文人集團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你。

三、朱棣不可饒恕的錯誤

後世對朱棣的評價裡有一條:對建文帝忠臣處理過狠。當然,最著名的是方孝孺的“誅十族”,哦,還有鐵炫,真的是太狠了。誅方孝孺十族,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要知道,方孝孺代表的是讀書人、文人,這下可好,一下子全得罪光了,能不揹負罵名嗎?再看李世民,像魏徵這樣的東宮舊人、死硬分子都能照樣容忍,他能名聲不好嗎?這是朱棣犯下的不可饒恕的錯誤,我認為,這是他揹負罵名較多的主因——只因為他得罪的是整個文人集團!李世民跟

四、造反的對象不同

李世民的“造反”不同於朱棣,他是消滅政敵太子李建成,不是造他皇帝老子的反;朱棣則是實打實的造自己大侄子皇帝的反,屬於叛逆。“玄武門之變”成功消滅李建成勢力後,李世民掌握了爭權,然後李淵退位,李世民當上了皇帝,表面上看來確實沒毛病,皇位是老子李淵傳下來的。朱棣就是造反“篡位”,這點無法更改。

當在“大義”和“弱者”、“受害者”面前,能博得人們好感和同情的當讓是“大義”的一方,“弱者”或者是“受害者”一方。很顯然,李世民是站在“大義”的一方、是“弱者”、是“受害者”;相比較而言,朱棣就有些牽強了,無論他怎麼想往“大義”上靠,無論他做了多少,仍然留下了“篡位”的汙點。

五、關於篡改歷史的問題

是的,篡改歷史這個問題比較敏感,那麼李世民和朱棣篡改過歷史嗎?我相信,改過!可以說,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道理大家都懂。別的不說,李建成真的有史書所說的那麼不堪嗎?如果是的話,李淵怎麼會把儲君之位給他呢?李唐的天下真是李世民一人之功、或是李世民的功勞真的那麼大嗎?朱棣不用說了,應該一生都在為自己“正名”而努力。

結束語

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朱棣,雖然他們都是奪位登基,都有歷史汙點,但是,他們都是雄才偉略,不愧為“千古一帝”“一代明君”,名副其實!即使是朱棣名聲沒有李世民好,我還是認為,在功績方面,朱棣要好於李世民!

壯哉中華民族



武人誅身,文人誅心。

根本原因在於唐太宗善待大臣,以寬仁治國,籠絡了士大夫階層。而明成祖朱棣,這位一生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路上的皇帝,可不是什麼善茬,重典治國,當然名聲不好了。

當然除去這個原因還有其他原因,接下來宋安之來說說。

雖然唐太宗李世民與明成祖朱棣的皇位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但是李世民比之朱棣要更具合法性。

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在奪嫡之戰中發動政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而朱棣屬於是哥哥懿文太子病逝,朱標之子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成為正統性皇帝,以清君側名義實為造反的篡位成為皇帝。

李世民屬於是發動政變,朱棣屬於是造反,後者自然屬於是情節嚴重了。

而且不論史書是否有刻意美化李世民的成分,總之通過史書可以看出,唐高祖李淵並沒有一碗水端平,並沒有使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名分早定,甚至當李世民屢有戰功時,承諾立他為太子,使李世民的期望越來越大。結果李淵卻食言,最後只是史無前例的封了李世民一個天策上將的頂級武官官職,擁有自置官屬的權力,但官職再大終究還是臣子。

正因為李淵的一碗水端不平,導致了李世民的不滿,太子李建成對於李世民的猜忌,最後造成了兄弟自相殘殺。

朱棣這個就不同了,李世民可以稱之為唐朝最大的開國功臣,但朱棣並非如此,朱棣八歲時明朝就已經建立,他並沒有什麼驚世之功。

成年以後身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早早封為燕王,就藩北平。雖然在北平參與了兩次北伐蒙古,立有大功,但並沒有達到李世民那種高度,明太祖也不可能賞賜或者承諾他什麼的。


更關鍵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並非是唐高祖李淵那般猶豫不決之人,早在明朝還沒有開國之時,朱元璋就將繼承人朱標的名分已定。1364年,朱元璋為吳王時,朱標為世子。1368年明朝開國,同年朱標被封為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也是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總之就是堅定不移的要傳位於長子朱標,朱標英年早逝,那麼就傳位朱標的下一代。

那麼朱棣真的是一點無奈都沒有嗎,當然有了。李世民的無奈在於父親李淵一碗水端不平,導致了長子李建成與次子李世民兄弟鬩牆自相殘殺。朱棣的無奈在於,建文帝朱允炆削藩近乎於殺藩,繼位後短短几個月之內將周王、代王、齊王、湘王、岷王五位王爺或廢為庶人或圈禁,其中湘王被逼的自焚而死。所以當建文帝對朱棣下手時,他自然沒有坐以待斃。

當然相對於李世民的無奈,朱棣的這些無奈也不能掩蓋他的篡位不正。

而且李世民善於籠絡人心,以寬仁治國。像曾是太子李建成的舊臣魏徵就被李世民重用,對於魏徵的激烈言辭,也是虛心納諫。朱棣這個打架皇帝可沒有這麼好說話,他繼續了父親朱元璋的重典治國,對於官員很是苛刻,像建文帝朱允炆的舊臣方孝孺不配合美化朱棣的合法性,便被朱棣殺死,家人流放。當然傳到後世就成為了誅了方孝孺的十族。

所以武人誅身,文人誅心,到了後世,自然是明成祖朱棣罵名更多了。

其實仔細看看李世民和朱棣對於失敗者家人的待遇,會發現朱棣遠沒有大家印象中那麼殘忍。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以後,不顧父親李淵的苦苦相求,第一時間就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兩人的後人全部殺死,還將這兩位兄弟的妃嬪補充到後宮一些,大家覺得他殘忍嗎。

建文帝朱允炆雖然不知所蹤。但朱棣並沒有對朱允炆的後人斬盡殺絕。根據資料記載,朱棣將朱允炆的後人囚禁於鳳陽高牆之內,直到五十多歲才放出,當時是“不識牛羊”,但追究活了下來。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間也可以見到朱允炆後人的相關記載,當時朱允炆的後人,還曾向朝廷上書要求給予厚待,結果當然是被仁厚的孝宗皇帝拒絕了,但建文帝朱允炆終究還是有後人留下了。

對比一下兩人對待政敵的方式,唐太宗李世民毫無疑問更殘忍,明成祖朱棣多少還給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留下後人,結果呢,朱棣罵名更多。只能說李世民寬仁治國,朱棣重典治國,後者自然被文人誅心了。


宋安之


雖然都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奪取皇位,但李世民和朱棣使用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一個通過宮廷事變,一個通過伏屍百萬的戰爭。而奪得皇位後,兩人對待朝廷舊臣的態度也大相徑庭。

一、玄武門事變VS靖難之役

李世民奪權的玄武門事變,發生在長安城太極宮北門口,屬於皇城內部的一場兵變。雙方投入的兵力也就幾千人,造成的傷亡人數也非常少,參與的人員也是與自己利益息息相關的文臣武將。這場皇族內的爭鬥只是少數利益相關人員的戰場。而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就是通過伏屍百萬的戰爭,從燕京到南京,從南京到全國,整個天下生靈塗炭。對於老百姓來說,你們老朱家誰當皇帝,跟天下百姓有什麼關係?為了朱老四一個人的皇位,造成的是民間疾苦,荼毒生靈。所以,玄武門事變可以作為天下百姓的茶餘飯後談資,純屬娛樂。而靖難之役,則會惹得民怨憤起。

從性質上來說,這兩件事也有本質上的區別。玄武門事變的目的是為了爭儲,並沒有動搖皇權的根基。而靖難之役則是為了推倒正統皇帝篡位,屬於一場不折不扣的叛亂。雖然都屬於奪權,但朱棣的行為和儒家正統的皇權思想更加格格不入。

二、事變之後對於舊臣的態度,李世民和朱棣截然相反。

玄武門事變後第一天,李世民認為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馮立、謝叔方等人雖然和李世民兵戎相見,但忠於前主,是難得的義士,赦免所有罪過。同時派人明示兵敗逃亡的薛萬徹讓他回來,不再追究。太子洗馬魏徵之前曾多次勸說太子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李世民,但事變之後,卻受到李世民器重,以禮相待,成為一代名臣。太子李建成的餘黨逃亡民間,遭到民間唯利是圖之人揭發,但李世民宣佈赦免,並不得互相揭發,否則以誣告罪論處。就這樣,盛世明君的形象被建立了起來,同時,也顯示了李世民在政治上的足夠自信。

而朱棣攻破南京之後,對前臣的追殺可謂空前絕後。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都被滅族,其中方孝孺作為天下文人之楷模,在當時讀書人心目中威望頗高,是個難得的治世之才,但由於朱棣嫉恨,遭滅十族之刑,連坐者高達800多人。朝廷舊臣幾乎被其斬殺殆盡。在古代封建王朝,即便改朝換代,前朝舊臣也可以得到安置,不乏有前朝的治國能臣在新朝被委以重任。但朱老四沒有這個心胸,也沒有這個自信。不殺光殺絕,他睡不著覺。

李世民登基之後,國力日昌,天下太平,大唐盛世的局面真正到來。朱棣登基後,雖然也成就了天朝上國,但被叫作“永樂盛世”似乎還有不少爭議。李世民留給後人的形象是敢做敢拼、有智有謀的一代“仁君”,而朱棣前期是“反賊”,登基之初是“暴君”,之後是“皇帝”。


牧漁子


在個人主觀上,先聲明一點:小古同學並不覺得朱棣揹負了多少罵名。“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朱棣,感動了多少粉絲?平安南,滅韃靼,徵瓦剌,為世人敬仰的武略又迷倒了多少人?派鄭和七次下西洋,萬邦來朝,不是一樣令國人驕傲?只得嘆一聲,朱棣確為一代大帝,但客觀的講,他的罵名也的確比李世民多一些。這也是有客觀原因存在的,同樣不容忽視。

一、得位方式

李世民玄武之變,說死了也就是奪嫡。李建成尚未登基,只是太子身份。就像皇位的未婚夫,準新郎,但畢竟不是新郎。生米並未煮成熟飯,一切皆有可能,李世民武裝奪嫡,也就是挖牆腳而已。朱棣靖難就不同了,輩分上以大欺小,朱允炆已是建文帝,算是造反,武裝奪權。名分上,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結果自己做了皇帝,這就很是落人口實了,與儒家傳統思想的忠孝仁義相去甚遠。

二、自信心

李世民奪嫡勝利,這是值得驕傲的,雖有逼供禪位的嫌疑,但並無定論。朱棣妥妥的造反,因為是造反,底氣就會不足。為了粉飾自己得位的合理性,磨滅生母在歷史上的存在印記,已經不忠,更增添一分不孝。直到今日,雖然歷史已經明確朱棣不是馬皇后所出,另有生母,但卻成了無名氏,可悲可嘆。

三、安全感

李世民是驕傲的勝利者,聞名世界的天可汗,終其一生都是自信滿滿的,因自信而可愛。朱棣不同,作為一個造反者,看什麼都是可疑的,深深的不安全感鉤織成無數個夢魘在午夜的紫禁城飄蕩。為了一分安心,重啟特務機構錦衣衛,這還嫌不夠,設立東廠,為大明未來的兩百年江山塑造了一個個臭名昭著的恐怖主義機構。他太缺乏安全感了,他懷疑一切,警惕一切。


布穀鳥講歷史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先仔細分析一下兩人的做事的細節

唐太宗李世民奪位後開創“貞觀之治”,開疆擴土不在話下,為盛唐打下堅實基礎。朱棣北擊蒙古拓展明王朝的生存空間,更有鄭和七下西洋,編著《永樂大典》,文治武功那也是沒的說。我們要分析分析他們奪位的動機、過程以及成功後的處理上進行對比。

奪位起因的對比

一、玄武門之變

秦王李世民征戰四方,平定天下,對大唐來說是不世之功。太子李建成感覺自己的地位不保,獻媚李淵後宮,動搖了李世民在李淵心中的形象。李世民感覺到生命受到威脅,他手下的將軍謀士也感覺到了威脅。629年6月29日和7月1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現於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這是“變天”的象徵,是暴發革命或當權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發生大事了。太白金星出現的位置正好是秦王府,謀士秘奏這是秦王將要得到天下的預兆。李世民買通皇宮侍衛,在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成功成為太子。(貞觀長歌中的李世民)

二、“靖難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登帝位後,採取大臣的建議,對各地的藩王進行“削藩”。此時西北的寧王帶甲兵8萬,燕王朱棣可以節制明朝守衛北方和東北邊疆的將士,藩王勢力太大。“削藩”一出,燕王朱棣隨即起兵反抗,歷經四年,攻破南京,建文帝失蹤。史稱“靖難之役”。

三、動因不一樣。李世民發動兵變是兄弟之爭,權利之爭。李世民的功勞很大,部署眾多,一旦取勝具有絕對優勢的輿論壓力。反觀朱棣,本來是藩王,建文帝削藩是正常的舉動,稍有受壓,隨即造反,明顯是對著帝位而去的,顯得名不正言不順,怎麼說也改變不了的。(朱棣劇照)

奪位過程對比

一、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參與者不過幾千人,發生激戰的地方有兩個地方:一是玄武門,二是秦王府。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部隊進攻的是這兩個地方,當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扔下玄武門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隊隨即散去。過程很短只有一天,整個兵變死亡100多人。兵變的時間成本和將士陣亡的成本非常低,可以稱之為短平快。

二、靖難之役。靖難之役自1399年一直打到1402年才決出勝負,拒不完全統計,死傷達到50萬以上,途徑數省之地,可以稱之為血腥的奪位戰爭。(靖難之役形勢圖)縱觀整個戰爭歷時四年之久,死亡眾多,波及人員和地區非常廣。

兩相對比,有云泥之別。

奪位後的處理敵對方對比

一、李世民的處理

1.李世民政變成功後,將太子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全部殺死,凡是男丁一個不留。婦孺大部分充入李世民後宮。最出名是把李元吉的媳婦楊氏做自己的妾室,沒有封號,但是被稱為“巢剌王妃”,估計李世民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吧。

2.對李建成和李元吉100多位親信的處理上,李世民決定全部殺死,尤其是魏徵。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尉遲恭再三爭辯說:“罪孽都是兩個元兇所犯,而他們已經伏誅了,倘若還要牽連他們的黨羽,就不是謀求安定的做法了!” ,李世民從諫如流,停止追殺餘黨。政變當天,李世民借用高祖名義,頒佈詔書大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給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對其餘的黨羽,一概不加追究。

3.薛萬徹、馮立、謝叔方三人是李建成手下的著名戰將,他們在玄武門之變中,攻擊秦王府和玄武門,李世民先後赦免了三人。太子建成的謀士魏徵曾經屢次出策殺李世民,但是李世民也赦免了。

二、朱棣的處理

1.建文帝在南京城破後,不知所蹤,朱棣偽造現場,說建文帝死於大火。

2.誅殺建文帝朝臣。著名的有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景清、鐵鉉等被滅族。其中方孝孺受牽連而死者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餘人。因黃子澄受牽連的有345人。建文舊臣被殺或者流放者眾多。真正做到了順我者生,逆我者亡。

3.將建文舊臣的妻女基本上都被打成“樂戶”,這是賤民等級的戶籍。直到清朝的雍正皇帝才將這些“樂戶”的賤籍廢除,成為普通老百姓。

對比下,李世民更顯帝王的度量,而朱棣顯得太小家子氣,波及太廣,言論自在人心,想不被人詬病也難了。

距今歷史時間的對比

玄武門之變距今1392年,“靖難之役”距今616年,相距較遠的歷史年代的記載和傳說湮滅的可能性大,而較近的反而記錄的比較清晰。可能稍稍有這麼一點原因,但絕對不是主要的。

朱棣強行遷都北京

朱棣發動靖難,在南方士族的心理,他的地位是不合法的。他決定遷都,無非兩個原因:第一,將都城建設在邊疆地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第二、南方士族根本上不認可朱棣,為了穩固統治遷都。真正在北京穩定下來,到了1427年明英宗時期才真正確定北京為都城。

遷都更是影響了大批的南方士族的思想以及當地士紳的利益,詬病自然不會斷絕了。



兩相對比之下,朱棣的罵名多了很多也屬於正常的了



穿越再現彼岸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通過殘酷政變上臺,一個奪了自己父親的皇位,一個奪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但為什麼後人對他們兩人的評價卻有天淵之別?

兩人政變性質和基礎不同

大唐的江山,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下的,沒有李世民的南征北戰,就沒有300年的大唐。李世民上臺前,唐高祖李淵曾經答應要立李世民為太子,但結果卻不了了之。這讓李世民非常不滿。

太子李建成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在李淵的默許下,不斷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就讓李世民充滿了危機。李世民發動兵變奪位,正是李淵一手促成的。

而大明是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的。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包括太子朱標在內的兒子都還未成年,並沒有為大明的建立南征北戰。

朱棣是在成年後,由朱元璋派往北平鎮守的。這時的大明天下已定,朱棣只是不斷掃蕩元朝殘餘勢力,消除對北地邊疆的威脅,與建國功業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因此,李世民政變奪位,那是自己應該得的。朱棣奪位,那是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

兩人處理後政變的手段不同

李世民發動政變後,只是殺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並沒有殺一個文臣武將,就連李建成的謀臣魏徵,後來還成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了皇位後,殘酷殺戮建文舊臣。一代大儒方孝孺被誅十族,御史景清不僅族誅,而且還以“瓜蔓抄”的方式,大肆株連景清鄉鄰,導致整個村子變成一片廢墟。

李世民對敵對陣營的寬容,朱棣對敵對陣營的冷酷無情,形成鮮明的對比,大家自然喜歡李世民,而大罵朱棣了。

兩人取得的歷史功績大不同

李世民登上皇位後,開創了“貞觀之治”,成為歷朝歷代帝王治國的典範,真正的萬國來朝。而朱棣的歷史功績遠遠比不上李世民,他遷都北京,六下西洋,耗費大量的民脂民膏,導致國力空虛,百姓疲敝。

李世民開疆拓土,曾囂張一時的突厥不敢南下牧馬,臣服大唐,與草原民族共同尊奉李世民為“天可汗”,而朱棣雖然數次發動對元朝殘餘勢力的打擊,但效果並不顯著,終明一世,蒙古始終沒有臣服於中原王朝,特別是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還不得不修築長城來防禦蒙古入侵。


老袁侃歷史


這個問題描述的不準確。

朱棣是一代英主,但他的罵名並不多見,甚至不比李世民多。

↑朱棣是一代雄主↑

後世人評價朱棣,都會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他不是一個好人,但他一定是一個優秀的皇帝。

而且,從不同角度去看,你甚至無法得出他是個壞人的結論。

朱棣此人,性格是極端的,他對親信以及忠誠於他的人,簡直是仁慈的父親,春天一樣的溫暖。對待敵人和反對自己的人,則是冷酷至極,用各種殘酷的手段對付。

一個詞形容:情緒化。

朱棣雖然有著極高的政治理性,但從骨子裡,他是一個情緒化的人物,這樣的人物當皇帝,一定是要搞大事情,大動作的,而且是對後代歷史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的大動作!!

↑朱棣軍事才能卓越↑

他的主要功績有:

1. 北伐

從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14年的時間裡,他進行了五次北伐,而且都是親自率兵,取得巨大的軍事成果,鞏固了北方邊境。

2. 建都北京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從此北京這座城市真正成為世界級的大都市,留下無數珍貴的文物建築,堪稱中華文明史的一個象徵,何其巨大的氣魄與手筆!

3. 創造永樂盛世

這和虛假的康乾盛世有所不同,永樂年間,自信滿滿的明成祖朱棣,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充滿進取,他吏治清明,得因於他能夠掌控官僚集團。他的思路也是正確的,重視並鼓勵農業生產。

4. 經營邊疆,擴展領土

剛柔並濟,把周邊大小國家安排的妥妥的。

↑鄭和下西洋永載史冊↑

5. 鄭和七下西洋

這是展示國力的一次壯舉,雖然非常耗費民力,但其影響力要以百年眼光來衡量。

6. 編制《永樂大典》

這個文化工程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堪稱深遠,《永樂大典》共22877卷,全書分為11095冊,字數多達三億七千多萬,而且對所錄書籍,未做任何刪節!

單憑這一條,所謂康雍乾盛世年間的文字獄怎麼好意思拿來作比較?

哪個盛世是做春秋大夢,豈不一目瞭然?

↑鄭和下西洋離不開朱棣的強力支持↑

瞭解這些內容之後,你會發現,明成祖朱棣的歷史評價絕不會差到哪去,罵名當然有,但罵名與他的成就相比,真是熒蟲之火。

李世民開創貞觀盛世,具體內容大家都知道,不展開細講。

他的罵名主要集中在:殺害自己的同胞兄弟以及親侄(包括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兒);軟禁父親;娶了自己的弟媳,還和弟媳生了娃。總而言之,基本都是人倫道德方面的批評。

↑李世民的罵名主要集中在人倫道德方面↑


相比之下,朱棣對待朱允炆的後人,就沒有留下這類把柄。

然而,評價一個帝王,和評價一個普通人是不一樣的,不能單純從道德角度評判。

有意思的是,李世民和朱棣都對歷史進行了篡改,所以在評價他們的功業和人品時,這個因素也是要考慮進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