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荒誕、戲謔的鼻子,為你揭開人性的另一面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新思潮的代表作家,他的文章多以短篇小說以為主,文章大多揭露了人性中黑暗的一面,悲觀和失望是其文章的主旋律。也正是這樣灰暗的人生基調,讓他在壯年時期就用極端方式選擇了自殺。這一行為無疑是芥川悲觀主義的最終呈現。縱觀芥川的所有作品,其中滲透著他悲觀色彩的作品可謂多矣,今天所要介紹的《鼻子》就是其中一篇。


《鼻子》︱荒誕、戲謔的鼻子,為你揭開人性的另一面

作為芥川的成名作,文章當時一經出版,就備受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的讚賞。其摯友久米正雄更稱“《鼻子》是芥川的處女作,也是他最為完美、最為成功的作品”。

這篇小說故事的核心,是內供(內供奉僧,侍奉主佛的僧侶)因為自己的鼻子過長而整日苦惱,後來為了使自己的鼻子縮短,他用了很多的方法。等到鼻子縮短後,他不僅沒有想象中的暢快,而是引來了更多人的嘲笑。於是內供的心情也越來越差,到最後他反而開始懷念起原來的長鼻子來。終於有一天他的鼻子又恢復了原來的長度,於此而來的不是驚慌,而是一陣放鬆的心情。

可以說鼻子變短又變長,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然而作者就是想通過這樣超現實的荒誕寫法,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另一面。

在本文中,鼻子的長短貫串了全文,以及由鼻子的長短引發的故事起伏,那我們就先來看下鼻子經歷的三個階段。

長鼻子帶來的困擾,看內供糾結的心態

文章的開頭,作者對內供的鼻子進行了詳盡的描述:

長有五、六寸,從上唇的上面直拖到下頜的下面去。形狀是從頂到底,一樣的粗細。簡潔說,便是一條細長的香腸似的東西,在臉中央拖著罷了。

而內供之所以煩惱這個鼻子不言而喻。


《鼻子》︱荒誕、戲謔的鼻子,為你揭開人性的另一面

l 因為鼻子過長,吃飯很不方便。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有一個小和尚拿一塊板子掀起鼻子來吃飯。但是這樣吃飯也不方便,需要兩個人配合好,一次,小和尚掀鼻子的時候打了一個噴嚏,手一抖,那鼻子便落到粥裡去了。從此這個故事在整個京都都傳遍了。

l 最主要的是,內供覺得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因為這個長鼻子,每個人都報以內供同情的目光。當地的百姓都覺得內供幸而是個出家人,不然是娶不到老婆的,有的人甚至揣測內供就是因為這樣的鼻子,才來做的和尚。

因為這些煩惱的存在,內供千方百計都想讓自己的鼻子看起來更短點。在沒有人在的時候,內供會用各種角度照著臉,然後用手托腮,或者用指甲抵住,然後堅定的看著鏡子,但結果總是失望。


《鼻子》︱荒誕、戲謔的鼻子,為你揭開人性的另一面

不甘心的內供又去觀察周圍僧侶的鼻子,結果依然是失望。最後內供想從典籍中尋得一絲安慰,偶然的聽到古代中國的劉備,兩耳垂肩,但是鼻子卻沒事,於是內供心理便感慨道:

假使是鼻子,真不知使我多少膽壯哩。

以上的這些心理活動,內供羞於讓別人知道,然而心底裡又非常厭惡自己的鼻子,實際上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就是生活中我們的求同心理嗎。

當看到別人與自己有相同的不幸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不幸釋然。這大概是人類共同的心理吧。內供就嘗試從周圍人或者典籍中尋找這種心理安慰。這種做法雖然不甚道德,但是卻能夠避免自己被太多人嘲笑,也是自己逃避自卑的一種方法。

所以當一個縮短鼻子的偏方偶然被內供所知,可以想象內供治好鼻子的心有多麼迫切。在忍受了燙鼻子和弟子踩踏鼻子的尷尬後,他終於縮短了鼻子,這下內供心裡面頓時輕鬆了,他覺得沒有人再會嘲笑自己了吧,然而事與願違。

鼻子變短反而引來更多的嘲笑,看旁觀者的利己主義

當內供的鼻子變得和一般人一樣長的時候,別人不是替他高興,反而收穫了更多的嘲笑。

院中眾僧侶礙於內供的身份地位,開始時還只是偷偷的發笑,最後忍不住了,放聲的大笑。內供自我安慰著,可能是大家都不習慣吧。

但是原來幫內供掀鼻子的小和尚,用掀鼻子的棍子打狗時,口中嚷著:“不給打鼻子,喂,不給打鼻子。”而武士在和內供交談時也一直盯著他的鼻子,臉上的表情似乎在暗示內供現在的樣子比原來更可笑。此時的內供覺察出了這其中似乎還有其它的緣由。關於這一點,芥川在作品中插入了一段直接的議論:

人類的心理有著互相矛盾的兩樣感情。他人的不幸,自然是要表示同情的。但一旦那人設些什麼法子擺脫了這不幸,於是這邊便不知怎的覺得不滿足起來。誇大一點說,竟是願意看見那人還陷在原來的不幸中的意思。於是在不知不覺間,雖然是消極的,卻對於那人抱了敵意。


《鼻子》︱荒誕、戲謔的鼻子,為你揭開人性的另一面

這段話可以說是很揭露人心了。對不幸的人,大家很容易保持同情,可是這份同情,其實是自上而下的俯視,其中包含了一部分事不關己的慶幸,慶幸自己過的還算好。看似平衡的狀態,其實是建立在不平等的關係上的。

而當內供的鼻子變短了,其實就打破了這種平衡,原來那些俯視你的人就會不習慣,之前的心理優越感也會消失殆盡,進而會對內供生出一種不滿的心情。

當大家都對內供的鼻子報以哈哈大笑,當僧人們私下討論內供因此變得暴躁時,此時的內供竟後悔治療鼻子的事情了。

這樣的想法,多麼的讓人大跌眼鏡。可見內供苦悶的並不是鼻子的長短,而是眾人的目光。他心情苦悶,是因為周圍人的議論;他心情舒暢,也僅僅是以為周圍人不會再嘲笑他的鼻子,而當鼻子變短引來更多嘲弄的聲音時,內供反而懷念起自己長鼻子的時候了。

鼻子變回原來的長度,貫串全文的討好心態

所以當那個秋後的早晨,面對恢復到原來長度的鼻子,內供會覺得神清氣爽,內心也由衷的發出這樣一句感嘆:

既這樣,一定沒有人笑了。

荒誕的轉折,卻也反應出了人性中盲目討好的心態。為了得到大眾的認同,急切的想改變,只是為了尋求一種被認同的感覺。

不幸的內供、孤獨的內供,自始至終都在迎合眾人的需求,才引出了這麼一段曲折、荒誕的故事。作為出家人的他,理應心明如鏡,不染紅塵事,可他卻未能免俗;強烈的自尊心和高僧的地位,使得他裝出一副不在意的樣子,努力掩飾著內心的焦慮。然而“自尊”和“自卑”仿若兩道無形咖鎖,讓他盲目的轉變,而最後竟然因為自己的鼻子,他成了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人。悲涼又值得哀嘆!

芥川悲觀主義人生觀的由來


《鼻子》︱荒誕、戲謔的鼻子,為你揭開人性的另一面

其實芥川能有如此敏感、悲觀的筆觸,把內供和眾人刻畫的如此傳神,這和他自身的成長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芥川本性“新原”,在他出生後八個月母親就瘋了,因家中無法照顧他,就把他過繼給了舅舅芥川道章,從此他才改性“芥川”。

心理研究發現: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不能恰當的響應心理需求,幼兒就會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情結。這種“被拋棄”的情結如果沒有及時且恰當的處理,它就會影響幼兒以後的人生,甚至是會影響他的一生。

芥川的“被拋棄”情結便是從父母把他過繼給舅舅開始的。母愛的缺席和寄人籬下的謹小慎微構成了他敏感、陰鬱的個性。他曾在作品《點鬼薄》中這樣寫道:

“我一次也沒有從我的母親那裡感受到母愛。”

可以想見,這曲折的一世--生母發瘋、為人養子,讓自小缺失關懷的芥川對母愛有多向往。而作為“瘋子”的小孩,內心那種自卑和恐懼,其實伴隨了芥川的一生,這也是他作品中悲觀因素的由來。

想必在芥川的心底,也認為自己如同拖著長鼻的內供一樣,像個軀殼,整日惶惶的活在別人的眼光中吧。

內心的自卑和絕望再加上家庭的變故(姐姐家失火,舉家來投奔他),讓他在35歲就選擇大量服用安眠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鼻子》︱荒誕、戲謔的鼻子,為你揭開人性的另一面

英國小說家狄更斯這樣講述人性:一隻眼睛閃爍著愛的光芒,而另一隻眼睛卻燃燒著自私的慾火。

從本質上來說,沒有生而完美的個體。人性沒有溫暖到處處友善,當然也沒有不堪到滿目瘡痍。那麼面對變幻莫測的人性,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哲學家周國平先生曾這樣說道“一個人對於人性有了足夠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會變得既深刻又寬容。在這樣的眼光下,一切隱私都可以還原成普遍的人性現象,一切個人經歷都可以轉化成心靈的財富。”

這段話告訴我們更積極的做法不是避免人性中的惡,而是看透人性後,依然敢於直麵人性的黑暗,依然熱愛這個善良與罪惡並存的真實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