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的軍隊是靠什麼震懾歐洲軍隊的?

唐家樓

蒙古軍隊在世界軍事史上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案例,從未有民族進行如此宏偉的戰略,贏得了如此多的戰鬥,征服過跨度如此龐大的區域,並因為殘酷的屠殺政策極其被佔領區如此的厭惡。無數彼此都沒有見過或聽聞過的民族,竟然在對抗同一個可怕的敵人,從東歐的波蘭,匈牙利至俄羅斯,從西亞的小亞細亞地區至敘利亞,從波斯地區至中國,從日本至緬甸。

蒙古軍隊最大的特質就是根植於遊牧民族慣有的超強機動性上的紀律與組織度。

但就單兵而言,蒙古重騎兵從裝備與戰術上來說,並非超越遠東金、宋、西夏的重騎兵,也不比擁有傳統中亞重騎兵文化的王國,諸如花剌子模等更強大。或許從裝甲特別是馬匹裝甲上,蒙古重型具裝騎兵上較這些偏重於重甲的對手可能還略輕一些。蒙古重騎兵其真正可怕的裝備是與其輕騎兵一樣,隨著所獲草場與馬匹資源的不斷擴張,擁有數量非常驚人的馬匹。除了原本不太擅長作為突擊型重騎兵使用的較為矮壯的大量蒙古馬,蒙古軍隊也擁有中亞與東北亞那些身材高大,強壯的戰馬。且根據上述蒙古草原民族的習俗,蒙古軍隊在行軍時會攜帶數量龐大的馬群一齊行進。曾在公元7世紀,作為中原王朝養馬之最的唐朝軍隊可以做到精銳部隊諸如朔方、河西軍“一人兩匹”。而曾以龐大騎兵稱雄的金國騎兵也可以做到“備養副馬”,一名騎兵二匹戰馬。但他們引以為豪的馬匹數量在蒙古騎兵面前均黯然失色。

每名蒙古騎兵都擁有幾匹備用馬,最少的也擁有兩匹馬,其中很大一部分騎兵擁有3-5匹馬。這些馬緊跟在部隊的後面,在行軍過程中,甚至在戰鬥進行時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換馬是按接力的方式進行的。這種極為有效率的方式,只要行軍的線路中具備草場,就能保證了蒙古軍隊無以倫比的戰略機動性。諸如1241年,速不臺指揮的蒙古軍隊,只花了三天時間就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來到多瑙河流域的格蘭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區都有很深的積雪,而且這還是在敵人的國土上行軍。這種機動性,即使是馬匹充足的對手也無法做到,更別提諸多仍缺乏馬匹的敵人。一些同時代遊牧民族也裝備了大量的馬匹,但裝備、軍事紀律及訓練又大大遜色於已經崛起的蒙古勢力。

無論1223年的卡爾卡河之戰或是1241年的萊格尼察之戰,蒙古重騎兵都是蒙古軍隊中在關鍵時刻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力量,紀律嚴明的他們與蒙古輕弓騎兵的緊密配合,構成了蒙古軍隊在開放地域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此外,蒙古取得勝利還有騎兵之外的其他因素,諸如恐怖的名聲、對於被征服地區軍事科技的成功運用(諸如遠東早期的火藥武器及西、中亞的配重式投石機等)。當然,他們並不一定是自人類歷史以來各兵種協同最好的軍隊,卻是當時最具備軍事素養的軍隊。

在蒙古興起之時,世界文明都處於低潮期或混亂。西歐諸王國還在不遺餘力的應教皇的號召發動十字軍東征,拜占庭帝國甚至失去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在苦苦奮鬥,東南歐與敘利亞建立了大量割據的十字軍勢力,各穆斯林政權從小亞細亞至阿拉伯地區乃至中亞都四分五裂,而遠東分裂的中國——西夏、金走向了軍事衰落,南宋則保持了一貫的軍事消極狀態。因此,在蒙古統一戰爭或是對周邊其他草原民族進行兼併時,周邊的文明政權並不能對這些征服進行有效的阻止或干擾。當蒙古的力量變得難以控制之際,他又擊敗了這些文明政權,並充分使用後者的軍事成果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冷兵器研究所

這個問題不太嚴謹,元朝時的軍隊是靠什麼震懾歐洲軍隊的?其實元朝建立後和歐洲的關係就已經很少了,因為元朝的領土只包括中原、漠北和西伯利亞,和歐洲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當然元朝有一支戰鬥力很強的軍隊來自歐亞交界的格魯吉亞,叫阿速軍。至於元朝如何能夠管束住這支軍隊,石頭君一會再說。咱們還是先說一下一個實際上更切題的話題,蒙古軍隊是如何震懾住歐洲各國的?

為什麼歐洲人會感到震懾?

蒙古人的發源地和歐洲相距遙遠,所以歐洲人早先對蒙古人的崛起是一無所知的。歐洲人最早得知東方突然出現了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其實是在公元1221年前後,蒙古第一次西征時。在此期間,除了歐洲人之前知道的中亞強國花刺子模滅亡和羅斯諸國受到蒙古侵襲之外,蒙古人在西征期間征服了信仰基督教的格魯吉亞王國,導致格魯吉亞沒有按照此前約定,為下一次十字軍派兵,這使歐洲人第一次對蒙古人的實力有了比較直觀的認識。

格魯吉亞女王魯速丹

在當時,格魯吉亞女王魯速丹還特意向羅馬教皇去了一封信,說明自己的國家因為蒙古人入侵,無法再按約定派兵參加十字軍東征。信中寫道:

一支野蠻而且相貌醜陋的韃靼人入侵了我的國家,他們對戰利品像狼一樣貪婪,但又像雄獅一樣的無畏……格魯吉亞英勇的騎士們將他們逐出了我們的國家,殺死了25000名入侵者。但是,唉,我們現在的狀況卻使我們沒法再按照對陛下的承諾高舉十字了(指參加十字軍東征)。

在這封信裡,魯速丹女王儘管還嘴硬說自己的國家成功的驅逐了蒙古人,但卻不得不告訴教皇自己國家以後不能再參加十字軍東征了。而這一決定當時已經讓西歐的基督教國家大感驚訝,因為出兵參加十字軍東征是當時每一個基督教國家必需遵守的義務,自己主動致信教皇要退出是完全不可想像的,所以歐洲人這時開始已經隱隱地對蒙古人感到了一絲恐懼。

東方征服者突然降臨

而不到二十年後,西歐國家所擔憂的事就突然降臨了,即蒙古第二次西征。而這次西征其實和蒙古第一次西征也有著密切的關係。蒙古第一次西征時,蒙軍打到了歐亞交界的黑海,在這裡他們遇到了當時在歐洲稱霸海上的貿易帝國威尼斯人。但不善海戰的蒙古卻很有自知之明,沒有在海上和威尼斯人發生直接衝突,而是和他們做起了買賣。而雙方買賣的商品卻是嚇死人的東西。

鼎盛時期的威尼斯帝國在黑海附近建立有據點,也因此和蒙古人勾搭上了

威尼斯人把自己所掌握的所有歐洲地區的地圖都賣給了蒙古人,然後換來了蒙古人的一項承諾,即以後蒙古去征服這些地區時,會摧毀所有不是威尼斯人所經營的商業據點……石頭君覺得威尼斯人乾的這事實在是太高(損)了……

而這蒙古人倒也守約,第一次西征之14年之後,就拿著威尼斯人給的地圖,發動了第二次西征。而這些地圖在當時其實可以類比現代戰爭裡的衛星導航設備了,等於讓蒙古人對歐洲各王國有了單向的信息透明優勢,所以蒙古第二次西征簡直就是摧枯拉朽,僅僅五年時間就先後滅亡了基輔羅斯、波蘭和匈牙利這三個中東歐的強國。而其中匈牙利軍隊被全殲更是讓整個西歐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因為當時的匈牙利王國在整個歐洲都是最大也是最強的國家之一,而這個國家卻幾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被蒙軍完全滅亡了。

當時歐洲最大國家之一的匈牙利王國被蒙古人不到一年就滅亡了

所以當時的西歐人面對好像從外星來的入侵者完全是一種嚇傻了的狀態,當時在歐洲戰鬥力超強的聖殿騎士團大團長在波蘭萊格尼察和匈牙利紹約河之戰慘敗之後,已經致信法國國王路易六世說蒙軍前鋒和法國之間已經不存在有戰鬥力的軍隊了。而一位法軍將領也悲觀地說:

如果日耳曼各位王公被打敗,戰爭的厄運就會降臨到法王頭上。

蒙古第二次西征在歐洲行軍路線圖

所以在當時的西歐,已經確實有一種世界末日的氛圍在瀰漫了。不過在這時,蒙古大汗窩闊臺卻突然在一次飲酒之後死了,已經準備攻佔維也納的中歐蒙軍被召回本部去參與新大汗的推舉,西歐終於逃過了一劫。而在這之後,蒙古大汗很快由窩闊臺家族轉到了託雷家族,而託雷家族因為託雷的正妻唆魯禾帖尼信仰基督教而帶上了一種神秘的基督教背景。不知是否與此有關,託雷家族在蒙古掌權之後,蒙古帝國就再也沒對歐洲的基督教國家發動過大規模軍事行動,反而將征服的主要矛頭轉向了中東的伊斯蘭帝國。蒙古帝國分裂之後,金帳汗國雖然重新嘗試過對歐洲發動征服行動,但僅憑金帳汗國的實力,已經很難再對歐洲各王國佔據上風了。

而元朝能夠馴服來自格魯吉亞的阿速軍恐怕也跟託雷家族的基督教背景有一定關係。建立元朝的忽必烈也是託雷和唆魯禾帖尼的兒子,雖然沒有證據表明他也信基督教,但是他的家族有很深的基督教背景是無疑的。所以整個元朝時期,由格魯吉亞基督教民族所組成阿速軍對元朝始終忠心耿耿,甚至到元朝末年還是元朝鎮壓農民起義戰鬥力最強的軍隊。


桃花石雜談

這種震懾是來自於兩方面的~

第一: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統領之下宛如一塊鐵板,令行禁止~此外統一的監製和明確的分紅領蒙古軍隊的戰鬥目標和戰鬥方向都異常清晰而明確,所以能夠集中優勢兵力重點攻擊~另外,再加上蒙古軍隊善於騎兵作戰,歐洲大陸又以平原為主,可以說是一馬平川,勢如破竹~

第二:當時的歐洲還處於城邦制國家,平時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所以在面臨集權制的鐵木真的蒙古國軍隊時,反應顯得異常的遲鈍,往往在還沒反應過來以前就已經被蒙古人攻陷下來~倘若當時的歐洲也是一個統一建制的的國家的話,那麼即使蒙古人蒙古攻入歐洲,恐怕也沒那麼輕鬆如意了,就像蒙古在攻打南宋一樣,宋人素來被認為非常羸弱,但還是苦苦支撐了的半個世紀~這就是政治性質的重要性~


餘莎841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西征,一路所向披靡,橫掃歐亞大陸。蒙古大軍依仗的是蒙古兵的兇猛驍勇,蒙古騎兵的拼死強攻、遠程奔襲,使歐洲各國猝不及防、疲於應付。加上蒙古大軍不需要繁瑣的後勤軍需系統,只需將牛群羊群跟隨大部隊行動,走到哪都有食物(牛羊肉)可吃,都有衣服可穿(牛羊皮),憑這點就可以遠征歐亞大陸任何一個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