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誰運?"承運"=“德運”,宋朝德運又是怎麼一回事?

經常看各種古裝電視劇的人,想必對這樣一句話聽過無數遍——"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明朝,"奉天"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立的一座朝會大殿——奉天殿,"承運"指的是承"德運",而詔,即詔告天下,這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奉天殿繼承了德運的皇帝詔告天下說:"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德運"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宋代又為什麼會產生"德運"爭論呢?

這個所謂的"大火星"祭祀到底是什麼呢?

要解釋這些問題,必須得先解釋兩個名詞:五德始終說、大火星。

奉天承誰運?

一:什麼叫五德始終說?

1.五德始終說地提出

《文選·齊故安陸昭王碑》有言:"鄒子曰: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這裡的虞指的是舜帝,有虞氏姚重華,夏指的禹帝建立的夏朝,殷即殷湯建立的商朝,周為周武王姬發創立的周朝。

鄒衍是戰國末期的齊國人,也是陰陽五行說的創始人,他認為這四個朝代的更替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剋來變化的。簡單點來說,在他的概念裡,木勝土,金勝木,火克金,而水又能滅火。所以他後來還預言將會有代表"水德"的王朝來取代周。

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為了讓天下民眾認為他是真命天子,於是自領了"水德",表示自己正是預言裡要取代周朝的人。

2.五德始終說地發展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秦始皇,作為封建王朝統治者中的第一個"五德始終說"實行者,在上位之後為了鞏固民心,自認水德來確認自己的正統之位。

後面的"十月朔"朝賀和"旄旌節旗"為黑色都和"水德"有關,根據陰陽五行說,水代表黑色,亥、子兩月屬水,即陰曆的十月和十一月,而"朔日"指的是每個月的第一天,始皇為了進一步確立自己的"水德"屬性。

下令將每年屬水第一個月的第一天定為朝賀開始之時,衣服和旄旌(祭祀時用的導神物)都用黑色。秦領"水德"因此而祭祀水神,那麼宋領"火"德,因此祭祀火神也就不奇怪了。

奉天承誰運?

二:大火星的祭祀指的是什麼?

1.大火星的由來

《夏小正》有記載:"五月,……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種黍、菽、糜也"《夏小正》是一部記錄農事的歷書,文中寫的"大火"指的是天蠍座α星,意思是五月黃昏的時候,大火星會出現在正南方天空上,大火星屬於星宿。星宿在正南方,就該種黃米、豆類和糜子了。

古時候,人們認為恆星相互間的位置是永遠不變的,可以利用它們來觀察日月五星運行,再根據日月五星紀年。因此,古人先後選擇了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座標",每一個星宿都包含若干顆星星,其中,包含了大火星的"心宿"就被分到了東方蒼龍七宿,為蒼龍七宿第五宿。

而大火星為心宿二這顆星,因其色紅且亮所以稱其為大火星,"七月流火"說的就是七月份的時候大火星逐漸向西方(下落)流動,

於是天氣就開始變冷了,後來就用七月流火表示天氣轉涼。

2.為什麼要祭祀大火星?

前文有說到秦始皇自領"水德",所以祭祀各大水神,那宋朝領了"火德",自然就祭祀火神了。《左轉》有言:"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

"陶唐氏"指的是堯帝,文中說堯帝的火正(火官)閼伯住在商丘,祭祀大火星,用火星來紀時。火官的主要任務就是掌祭火星,行火政。後來,人們將閼伯當做火祖,也就是火神祖先。

北宋建立後,為了迎合"火德",也為了紀念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宋州(現河南商丘)發跡,於是將商丘定為南京,大肆發展。同時,將傳說中住在商丘的閼伯作為火神祭祀,寄居在商丘的大火星也被作為祭祀對象。

奉天承誰運?

三:為何宋朝會有"德運"之爭?

1.宋朝前期的大亂

宋朝之前,有過一段長時間的五代十國之亂,按"五德始終說",正統皇朝交替都是按照五行間相生相剋的順序來的,那麼,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要不要算到五行輪轉當中去就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當時,宋朝是通過趙匡胤取代五代十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後周,所建立。《續資治通鑑長編》有記載:"有司言國家受周禪,周木德,木生火,當以火德王,色尚赤,臘用戌,從之。"

"臘"指的是古代的年終祭祀,"戌"合火局,後周領的是"木德",五行相生說"木生火",於是宋朝應領"火德",用火所代表的紅色,祭祀也選在戌日。

這項決定下後不久,在公元984年,布衣趙垂慶上言表示五代十國都是些短命的朝代,不足夠繼承唐運,我們不應承接後周領接"火德",應當承接唐朝,唐為"土德","土生金",我們應領"金德"。

"金德"說法一出,趙太祖趙匡胤立刻召集百官商議決定,最後因為大臣們堅決反對,認為五代十國中還是有中興的國家,宋朝不應凌駕於"數姓"之上,按照五德運轉,五行相生相剋,最後趙宋一統天下才能真正名副其實。趙匡胤同意。

這次"金德"爭論過後,在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又發生過一次

"土德"之爭,提出人認為唐朝"德運"還沒斷絕,趙宋應當襲承唐朝"土德",這一說法肯定不能為統治者所認同,趙宋姓趙,李唐姓李,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天下怎麼能冠上"李唐"的名頭,繼續為李唐綿延"德運"呢?因此"土德"之爭很快被平息。

奉天承誰運?

2.科學知識的匱乏

由於古代的科學遠沒有現代發達,對於喜歡講究凡事都要究其根底的古人來說,所有的事情都一定有來源,比如說朝代更替一事,天災人禍固然是一方面,但為什麼之前的那麼多次災禍發生的時候沒事,偏偏這一次就成了呢?

為什麼其他人反不成功,偏偏你成功了呢?對於這些問題,戰國時期的鄒衍想出了一個解釋——五德始終說。他當時推出這一學說其實主要是為了利用天神和天道運轉來恐嚇統治者,讓那些統治者能夠遵照儒家學說以德治天下,但沒想到這一學說被統治者們大肆推行。

原因很簡單,當時,統治者們正想著為自己一統天下和當皇帝的合理性找一個來源,鄒衍的這個"五德始終說"正好可以解釋一切,他們只需要從五德里挑一個代表自己,表示自己當皇帝是符合"五德始終說",是天定正統天子就夠了。

因此,宋朝皇帝如果想證明宋朝是正統,宋朝取代前朝時合理的,就必須要從"五德"裡選一個來代表自己,只有這樣,才能

讓廣大民眾信服宋朝是天命所歸。

奉天承誰運?

3.道教文化盛行

宋朝時,四周各路少數民族虎視眈眈,國家迫切需要通過迷信來鞏固朝堂,提升民間信心。當時,趙氏皇朝普遍信仰道教,而陰陽五行說的理念與道教極為相符,因此,"五德"的選取就至關重要。

除了前面在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那場"金德"之爭和天禧四年那場"土德"之爭外,後來還在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發生過"金德"爭論。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七十》有言:"開封府功曹參軍張君房上疏言:國家當承唐室正統,用金德王。"張君房認為,五代十國中雖然有繼承唐朝正統的國家,但只有一個江南李昪建立的南唐可以算,南唐繼承了李唐的土德,宋王朝就應當領"金德"以表正統。

在提出這一看法後,素信道教的張君房有用道教的"金勝木"表示"太祖承周木德而王",這裡就用到了道教學說"金勝木"。宋真宗趙恆聽了後表示開國初期就召集群臣商定了"火德",現在怎麼能突然改掉呢?因此,這一次"德運"之爭也以"火德"告終。

奉天承誰運?

四:總結

古時,人們對於用當時科學技術無法解釋的事情大多采用"神學"進行解釋,因此而誕生了"祭祀",他們認為只要虔誠供養那些天神,天神就會一直保佑他們。對於國家統治者來說,如果信奉這些天神能讓民眾們相信他們是真命天子,正統之國,那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自秦始皇利用"五德"之說為自己正名之後,後代王朝更迭時也依次選擇最能表示自己皇朝正統的"德運"來作為國家"德運"。選了響應"德運"後就會根據陰陽五行選擇合適的祭祀對象,例如宋朝選"火德",於是祭祀火神閼伯,祭祀寄居商丘的大火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