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極始知花更豔

比較同意米蘭·昆德拉的說法,小說有小說智慧,科學有科學智慧,如果沒有小說智慧,科學智慧獨大,世界很危險。 所以一個寫作者,最根本還是展現小說智慧。 而不是帶著讀者入魅。 基於當下的看法,就總結出一個普遍原則,然後聯想到整個社會也如此,這恐怕更是文學想象,人生如戲,並不是人生=戲劇。所以,從a=b=c這個邏輯鏈條中,a=b和b=c都還沒確定,作者直接就大而化之地a=c。 所以,寫作者直接提出a=c,讀者已預先接受了這個結果。那麼可以說,前面種種,並不是邏輯推理,而是鋪墊,是一種情緒渲染。 換言之,他事先已知道你心理在想什麼,為了說出你心理想的這個,他需要把你的吸引力聚焦過來,所以要鋪墊。 這並不是什麼新寫法,讀韓愈的散文,就有這個特點。 它不是在證明,而是在一步步引誘你進入他所關切的東西,然後他把你心理的話用更簡潔的形式說出來。 然後,你就有了一種強烈的被說服感。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其實它的邏輯鏈條本身是斷裂的。 但僅從文本分析看,可以得出兩個觀點:首先,作者談的,是讀者已知的;其次,這是個誘導過程,不會讓你變得更理性更符合邏輯。 北島也有這個問題,尤其是初期。 中國絕大多數作家思維方式是一樣的,只是秀的方式不同,格非等冒充有思想的人,其剝了皮,也是餘秋雨。 他們最大的優點在於沒有苦痛,或者只是裝飾性的苦痛,或者是手中有方案等待執行期間的那種苦痛,他們都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都想教化愚民,自我感覺都特別良好。

我們可以看二戰,那麼多德國人參與了屠殺猶太人,他們中許多人是好父親、好丈夫,但他們卻是殺人犯,他們沒有良心嗎?他們會說,我不做,別人會殺我,有的人則覺得總要負責。 古巴核危機解決後,肯尼迪說,因為我們都是人,我們內心都有柔軟的一部分,都知道我們可犯錯。 歷史記載中的肯尼迪,是因為果敢、勇於挑戰專制、不怕威脅被記錄的,所以才被認為他是勝利者,但事實上,他和赫魯曉夫都參加過二戰,都見過大量的死去的人,他們都心存恐懼,正是這種恐懼與不忍,拯救了人類。 當原子彈可以輕易消滅地球時,科學有什麼價值呢?我們最終需要一種力量讓它停下來,所以這時代文學應該是嘲諷者、批評者,不能是現實秩序的吹捧者。

………………

本人編審的圖書不少,獨缺小說這個環節,因為寫小說靠的是語言營造出的感覺,沒有感覺的小說太多了。有人會說,我寫的故事精彩,關鍵是故事不能裸奔,故事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來敘述。這裡推薦下俺這兩年責編的三本小說:《地河》《久違的芬芳》《灰色》和兩本推理書~這是我和盛大合作的兩本懸疑類小說(《詭異房客》《1/7生還遊戲》)並接受了某家報刊的答疑解惑:

圖1:

1.編懸疑小說和其他小說有啥不一樣?

沒啥不一樣,主要是結構、語法、邏輯等方面注意一下。比如trump就像懸疑劇導演一樣,大家每天看完一集都要猜下一集會怎樣!

2.懸疑小說為什麼受歡迎?

燒腦!

3.現在是這個題材文學最好的年代麼?

應該是,日本開腦洞的小說一直長熱可推測。

4.從編輯角度看什麼樣的作品算是優秀的懸疑小說作品?

邏輯,邏輯,邏輯。

5.ip開發買賣的紅火會讓這類型作品井噴麼?

會!

圖2:當然,還有一種力量,就是love~《久違的芬芳》(上世紀歐洲鄉村愛情小說)就是描述這種力量與柔軟的❤️故事,推薦一讀的好書!

圖4:本書真正最讓人驚喜的還不是回答了許多我們從小帶來的疑問,也不是帶我們俯瞰了奔流壯闊的歷史長河,而是作為一部官場小說的解讀評論,充滿了積極向上的陽光正能量。

俺編審的這幾本小說好在真與不做作,缺點可能就是不復雜,簡單。嚴格意義上,文本信息量略小,可能與當下節奏不太匹配。這很難用好壞評價,但當代人說當代話總是應該的,否則別人會說,你不具備把握當下、體悟當下的本事。俺傾向於文從字順、不平則鳴即美,偏於韓愈的路子……各人喜好不同,有人更喜歡有知識含量或智慧含量的東西,不等於別人的東西不好~淡極始知更豔~歸於平淡即可,如同圖5/6/7他們相濡以沫的真情(感謝父母入鏡當書模)

淡極始知花更豔


淡極始知花更豔


淡極始知花更豔


淡極始知花更豔


淡極始知花更豔


淡極始知花更豔


淡極始知花更豔


淡極始知花更豔


淡極始知花更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