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網課逼“瘋”的中國父母,你們為什麼那麼焦慮?

被網課逼“瘋”的中國父母,你們為什麼那麼焦慮?

好不容易把被老人寵壞的熊孩子交給學校和老師管教,一場疫情瞬間打回原形,陪上課陪做作業,“四九四十五”各種大型網課翻車現場讓家長們分分鐘血壓飆升,恨不能把熊孩子塞回媽媽肚子裡回爐重造。

被網課逼“瘋”的中國父母,你們為什麼那麼焦慮?


我最近在網上刷到很多中國家長被孩子上網課逼瘋的搞笑視頻,忍不住大笑之後立馬背脊一涼。事實上,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病例的增加,我女兒們在洛杉磯就讀的學校將從下週一開始停課。這就是說,我也將面對中國家長正在經歷的“在家陪讀”。


只要一想到這些我就想尖叫!


疫情折射出中國家長集體式的焦慮。家長瘋搶網課設備,買買買到iPad中國區庫存宣告脫銷;媽媽們硬生生磨出後勤保障技能,家庭 mini 課堂搭建、Wi-Fi保障、網課軟件無縫切換,孩子們的網課正逐漸演變成家長們的軍備競賽。


去年那部韓國現象級電視劇《天空之城》還記得嗎?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講述了教育資源極度不平衡的韓國,精英家庭擠破頭也要讓孩子上名校的魔幻劇情。為了讓孩子能夠接受一流的教育,接觸一流的社會圈子,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以滿足家長的虛榮,延續家族的榮耀。一場疫情,似乎讓中國家長把《天空之城》的魔幻劇情搬到了現實生活。


被網課逼“瘋”的中國父母,你們為什麼那麼焦慮?

如果網課繼續開的久一點,恐怕會有更多的媽媽變成陪讀專家,變成《天空之城》中“名校升學專家”金珠英,為了讓孩子在家學習事半功倍,她將書房設置隔音牆,用計時器、擺動機械鐘計算孩子答題的時間,甚至連家裡的燈光溫度、牆面裝飾、桌面擺放都有嚴格限制,最大限度逼近考場環境。


家長們何嘗希望如此,但應試教育就在那裡,誰也走不出,誰也掙不脫。


有人說,中國的中產是自帶“焦慮”基因的。他們大多數都是草根階層通過自身奮鬥才擁有了今天的社會地位,但由於缺乏“拼爹拼媽”的家族依傍,因此充滿了對現有階層的懷疑與不安感。為了保住現有階層地位,除了自身努力,孩子自然成了中產們共同的希冀。而教育,是實現他們希冀的唯一途徑。不拼?那就是分分鐘被錘到土裡!


被網課逼“瘋”的中國父母,你們為什麼那麼焦慮?


我們理解應試教育下父母的希望與焦慮,但看看《天空之城》,那些精英家庭中的成績優異同樣是校園精英的孩子們,無一例外是痛苦的。


被網課逼“瘋”的中國父母,你們為什麼那麼焦慮?


馬東說過:“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小的時候催學習,長大了催婚,永遠學不會放手。可父母也曾是孩子啊,沒有比80、90這一代人更能明白應試教育的壓力和利弊。在沒有孩子之前,有多少家長在心裡暗自發誓要讓孩子擁有一個輕鬆快樂的童年,不要讓他經歷和自己一樣的壓抑的少年時光?然而沒想到的是真的輪到自己做家長時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我們接受了外界施予我們的不公,並將它內化成我們以為是對的標準來丈量我們的子女時,我們似乎就在把一代人的悲劇推向永恆。


01 我們是在培養統一出廠的機器人還是合格出廠的成年人?


事實上,社會流行的應試教育和一味追求考入名牌大學的教育觀念,正讓我們的孩子逐漸變成統一出廠的機器人。他們也許成績優異,但內心的那個自我卻一直被壓抑,他們只懂得傾聽別人的聲音、接收指令,然後執行它們。這也是我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但這種觀念在中國依然很普遍,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我就是最好的例子。我生命的前二十年都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而活,整個童年和少年時期都執著地想考入名校。我的確做到了。但在我畢業進入社會後,我發現名牌院校並不能幫助我找到自己。我對自己是誰、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依然一無所知。這令我整個二十多歲的時光困難重重,充滿了迷惑,跌跌撞撞的一次又一次試圖撞開那些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實實在在束縛我的閘門。


事實上,就像我在書中寫的那樣,這個星球上的大多數人成長必須經歷的第一個磨練就是迷失自我。而如果我們足夠幸運,我們可以用餘生找到那個真實的自己。


感謝老天,雖然我談過很多戀愛、遇過很多渣男,但我沒有因此對愛情和婚姻絕望,沒有為了安穩就隨便找個男人嫁了,更沒有為了圖個人生圓滿而匆匆和Mr. Wrong生下孩子。我在找回自我的路上找到了我的Mr. Right,在39歲、41歲生下了兩個可愛的寶貝。


被網課逼“瘋”的中國父母,你們為什麼那麼焦慮?


現在,當我成長為一名真正的母親,我不斷從過去的經歷中汲取智慧,包括我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它們都為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什麼我們一開始會迷失自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那個機器人訓練,以及應試文化的影響。我們拼盡全力扮演一個好學生,好孩子,努力不辜負外界的期望。拼盡全力想要成為那個所謂的完美女人、職業女性、好母親。而現在呢?

兜兜轉轉我們才發現,想獲得內心真正的平靜和快樂,首先就要找回那個被我們遺棄的最初的自我。


02 父母唯一的職責——幫孩子變得獨立


為人父母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想:有沒有可能跳過機器人訓練,有沒有可能避免她們重蹈我們的覆轍,不是從一開始就迷失自我,而是從童年開始就擁有最完整、美好、勇敢的自我?


我相信放棄機器人教育並不等於佛系放養,而是要求我們不能只是單一重視培養學術才能,要讓孩子三個方面得以均衡發展——學術發展、情感發展和社交發展。目前大多數學校只注重學術而忽略了其他兩個。(我的大女兒就在一所專門的女子學校學習SEL——社會情感課程。如果你對此感興趣可以留言,我可以在之後的文章做詳細分享。)


被網課逼“瘋”的中國父母,你們為什麼那麼焦慮?


我相信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孩子獨立。如果父母可以少關注一些學習成績,而把重點放在孩子的情緒表達和人際交往上,孩子就可以逐漸變的真正獨立,學會愛與尊重,並且知道如何與他人建立深厚而有意義的聯繫。


我記得在我的兩個女兒還是嬰兒時,我從她們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試著培養她們的自由和自信意識,讓她們自己學習做出選擇。比如,“你想穿這條綠色的褲子,還是藍色的?” 等她們再大一點,問題就變成:“你還想繼續上網球課嗎?


現在他們長大了,當他們在學校遇到人際關係的問題時,我首先要做的是一個有同理心的傾聽者和陪練。當其他孩子對我的孩子做出過分的行為的時候,作為母親我真的很想衝過去把那些冒犯我女兒的孩子教訓一頓,再給他們的父母打個電話,對他們大吼大叫,指責他們的教養不好。但我成功的剋制住了這些本能,相反,我一直讓自己冷靜而專注地幫助我的孩子們培養面對和解決衝突的能力,讓她們獨自解決問題。


如果她們在面對和解決衝突和困難的過程中學會了充分地愛自己與尊重自己,並且掌握了和身邊人相處的技巧,那不是很好嘛!


作為父母,我一直在嘗試改善和優化孩子的教育方式,幫助他們成為完全獨立、快樂和成功的成年人。


但我漸漸發現,完全擺脫機器人教育的影響並不容易,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發現孩子變得獨立的頭號障礙居然是我自己。想想看,獨立對孩子意味著什麼?首先就是離開並獨立於父母!


我的兩個女兒現在分別是10歲和9歲,她們從小就有狂野自由的精神,現在就已經很獨立了。而作為她們的家長,目前最讓我感到壓力山大的是,我的女兒們開始做出了與我截然不同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早已不是穿綠褲子還是藍褲子那麼簡單的選擇了。她們正在走向完全屬於她們自己的人生。


我終於理解了那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03 大女兒Pip——一個10歲的“成年人”


我們家的大女兒“Pip”(Penelope的暱稱)非常有創意,這讓我很驚訝。而她的創作天賦不是與生俱來的。如果你讀過我的書《30歲趁勢而為》,那麼你會知道科學研究顯示沒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天才是在日復一日地練習實踐中誕生的。


Pip從小就喜歡並練習畫畫。她3歲的時候,她的老師就告訴我,每次他們上美術課時,班上的其他孩子總會圍著她,想看看她是怎麼做的並模仿她。現在在學校裡,她幾乎完全傾心於美術和科學課,對其他科目卻絲毫不感興趣。


被網課逼“瘋”的中國父母,你們為什麼那麼焦慮?

這是她在科學課上用奧利奧餅乾做成的月相


這與我截然不同!我雖然在美國長大,但我出生在一個非常傳統的中國家庭裡,從小到大,我一直是一個渴望取悅他人的機器人,為了取得優異的成績,我願意犧牲自己的睡眠、健康、社交以及一切。


而當我成為母親後,我就一直竭力避免把Pip訓練成一個機器人。現在她正在成為她自己——一個完全獨立的,獨特的,快樂的自我。在她充裕的課餘時間裡,她喜歡和妹妹、朋友們一起畫畫和玩耍。這樣的Pip看起來越來越像一個女獵人了,一個無視社會評判標準的女獵人。她正在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和規則,那是一個充滿激情、歡樂和愛的人生。


被網課逼“瘋”的中國父母,你們為什麼那麼焦慮?


所有的這些都是令人欣喜的好消息。對吧?


但是,但是,但是!也許是因為直到50歲我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機器人教育的影響,我總是忍不住會想,如果Pip能在英語、數學、歷史等課程上多花點精力,就會和我上學時一樣是一個全優生了。


儘管我嘗試(好吧,我承認,是經常)規勸她多放點精力在其他科目上,但她卻並不願嘗試。她對分數完全不感興趣。不僅是分數,無論是時尚、美、男孩,或者是社會流行的,一個女孩在這個年齡段應該感興趣的任何東西她都完全“不感冒”。


也許正因為如此,她們學校的老師總是和我說,Pip和她的妹妹在情緒管理和人際交往上都適應得非常好。每一節課她們都表現的非常平靜和快樂,並且她們一直是其他孩子可以求助的對象,而她們也總是很樂意提供善意的幫助。


被網課逼“瘋”的中國父母,你們為什麼那麼焦慮?


我想,Pip可能已經跳過了絕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的失去自我的階段,在她10歲的少女時期就可以像一個獨立的成年人一樣,充滿激情地追求她的熱愛,並將她的激情發展成受用終生的的最佳才能,這難道不是很棒嗎?


是的!(我一直告訴自己。)這真的太棒了!但是……沒有全優的成績,就意味著她就沒有機會進入名牌大學。雖然進入名牌學校不是我的目標,但我希望她可以在大學畢業後過上幸福和快樂的人生。最大限度的發揮她在社會上的能力和潛力,並過上她自己的最好的人生。


這種想法應該沒錯吧?我想這也是大部分父母的真實想法,是我們選擇應試教育的初衷。


04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所以,你看,問題恐怕出在我們自己身上。


作為父母,我必須徹底放下自己的主觀意識,學會完全地理解、接受,並且無條件地愛與支持我的女兒,因為她現在已經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年輕女性了。


在作為父母的角色中,我知道我離完美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我正在努力嘗試,而這個努力意味著接下來每一天,無論大事還是小事,我都必須完全接受並支持我女兒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我希望她成為的樣子。她活在這個世上不是為了實現我的夢想,而是為了實現她自己的夢想。


這是個好消息同時也是一個壞消息,那就是我終於發現原來決定你是否成為一個好父母的最大障礙在於我們自己。放開你試圖掌控孩子的手,我們的孩子本就擁有最棒最獨特的色彩,不要阻礙孩子散發她們原有的光芒,這是為人父母一生最重要的功課。


就像紀伯倫的詩裡說的那樣: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With love,

Your Jo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