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中國儒、釋、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撐起來的人生

《棋王》是當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說。2018年入選為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阿城作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家,這部小說鮮明的突出了他追尋文化之根的意圖。

王蒙說《棋王》是“對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潛力的一種禮讚”。


《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的性格豁達開朗,不被功名利祿所影響,頗有氣節。故事以“我”為媒介講述了棋王的傳奇故事。


棋王王一生有兩大特點,一是專注於吃,二是專注於棋道。他對吃和下棋的態度展現了中國人的人生哲學。王一生就是通過下棋接觸到了民族生存文化的核心,象棋境界的提高,就是他人生昇華的過程,他的人生亦如棋道。

《棋王》:中國儒、釋、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撐起來的人生


棋王有極強的反叛主義精神;而傳統中國人的人生哲學是“儒、釋、道”哲學。棋王反叛,恰恰是對於當時時代環境下禁錮思想、唯求生存的現實主義的反叛,這種反叛,實際上是在追尋思想上的昇華,追尋中國文化的根源思想。棋王的人生提高就是儒、釋、道不思想斷交接變化的過程,這是一種獨特的審美視角,它承載著不斷地反思某一時代階段內的人生含義,最大的含義是要求人超然物外、省察人生。這也是作者阿城對於中國文化、人生哲學的一種思考探究。


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思想對於棋王人生的啟示


王一生家境貧寒,他為了節省家用,減少母親的負擔,開始幫母親印刷書頁子,在還沒送走的時候他看了那些書頁,沒想著就對棋藝生出了興趣,這一愛好竟是成了他精神的支柱。


因為,王一生在困苦之中、在食飽之餘,還能追尋精神上的探索,就是對我們人生的最大啟示,人不僅僅是吃飽肚子而已,還有在精神思想上有所精進,人生才能更有意義。而王一生的這種對於象棋的“悟道”之路,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儒釋道不斷交替變化的融合過程。


①棋王的儒家思想體現,人生某一階段的進取態度


當“我”處在悲憤的離別之苦、心中淒涼的人生低迷之時。王一生卻躲在車廂裡下棋,避而不見,他說:“去的是有飯吃的地方,”沒必要哭哭啼啼的。王一生這種對於生活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實際上是儒家思想在中國人人生裡的深刻體現。

《棋王》:中國儒、釋、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撐起來的人生


王一生一生都是忠於吃喝和棋道的。“忠”者,盡己謂之“忠”,就是做事做人要竭盡自己的能力,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欺瞞。這是儒家的基本要求。孔子所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在“我”與王一生第一次見面時他便要求我與他下棋,我對下棋不太懂,他便在火車上找能與他下棋的人,入棋局便如同著了魔一般,忘卻自我,世界只有象棋,將儒家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

也因為棋,他與同為愛棋之人腳卵成為好友,一副盲棋將腳卵打的心服口服。他因為在隊中請假太多,隊裡不批准他去參加棋賽。上天從來不會愧對一個真心愛棋的人,腳卵用祖傳的烏木棋換來他的參賽資格,他卻主動放棄,理由是:“

我反正是不賽了,被人作了交易,倒像是我佔了便宜。我下得贏下不贏是我自己的事,這樣賽,被人戳脊梁骨。”他對名利一直持著輕視的態度,無論最後誰是棋王都不重要,在他的世界中,只要能下棋就可。


最後王一生在比賽結束後,親自去找了前三名比試棋藝,為了不耽誤棋手回家的時間,王一生主動要求與比賽的前三名一起下盲棋,哪知路人看此情形也要與王一生一較高下,王一生心中雖緊張,卻也知這是不可多的的機會可以與高手一戰高下,本著一個“忠”字以一敵九。最終第一名的老者怕失了顏面,要求與王一生和棋,為棋王之路畫上一個句號。

《棋王》:中國儒、釋、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撐起來的人生


王一生除了下棋,對吃也是非常“忠”的,因為這是人的生存基本,也是那個時代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就是說,在那個時代,生存法則——吃——高於精神追尋,所有人,都忠於這一準則,棋王也不例外。小說裡寫他飢不擇食,無論乾溼,只要能充飢的都能吃,而且不在乎吃相,說他吃相尤為醜惡,慘無人道。

拿到飯後,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結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裡。


他對吃是虔誠的,是忠的。這都是棋王人生裡的儒家思想的深刻體現。

《棋王》:中國儒、釋、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撐起來的人生


②棋王的執迷,釋家思想對於中國人人生哲學的蜻蜓點水之體用


阿城《棋王》目的不僅僅是在“以文傳棋”,而在“以棋寫人”;而且

以一個與那“史無前例”時代的文化精神頗有些不合轍兒的小人物的故事,在與那時代形成距離的歷史觀照中,展示出實人生中生命的存在與面目。


《棋王》裡不少地方都涉及到到了道禪。比如,奪得地區象棋冠軍的老者對王一生棋術的評語:“匯道禪於一爐”。這位老者和教王一生棋道的那個“撿爛紙的老頭兒”所言是極其相似的,他說:“下棋要造勢……這勢要你造,需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即是道,也就是棋運之大不可變”。


所以,棋王的人生裡,有深刻的釋家思想的影子,也是阿城文化尋根的一種體現。棋道講究“悟”,而禪宗也講究悟。棋王大部分時間都沉迷於對棋道的“悟”之中,甚至有點,除棋之外,四大皆空的感覺。只不過棋王犯了釋家的執念之戒,太過於執迷於棋。這也是棋王無法完全棄棋於不顧的原因。

《棋王》:中國儒、釋、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撐起來的人生


可以說,釋家對中國人的人生影響僅限於此,人活一世,很難完全放下所有,遁入空門。中國人尤其如此。但釋家思想,特有益於修心。阿城在棋王身上,為我們深刻地展現了這一點。


③棋王棋道之悟,超然物外的道家無為絕妙境界


王一生曾拒絕拜一個連宋國殘局都沒有走完的人,卻與一位撿破爛的老頭成為好友,只因為老頭也是愛棋之人,老頭教給他,“無為即是道,棋盤就這麼大,無非就是造勢不同。”他一直遵循老頭的棋道祖訓“圍棋不為生”。在勝者之路走的越多,很多人就會自恃清高,越來越漂,但王一生

卻是安穩下棋,積極進取,從未有過半點驕傲,也因棋認識許多知心好友。

棋王下棋,絕不追尋勝負,而是一種精神體驗。


在那個物質,精神都匱乏的年代裡,能吃到飯就是他對物質上的唯一追求,能與人下一盤棋就是他精神所在。老子曾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王一生不為外界的升降榮辱、貧賤富貴苦惱,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達到了一種淡薄、曠達、無憂無患的境界,也正符合了道家做人的風範。


因為對棋的痴迷,人送他外號“棋呆子”,他整日牽掛著棋中的世界,不諳世事。無論是家境困難揭不開鍋的辛酸,還是下鄉時離別之苦,又或是無法參加棋賽的悔,都撼動不了他在棋中的世界。


他忘卻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打擊,忘卻一切世俗名利,在棋中的世界他心如止水,萬物自鑑,超脫忘我。在那個“一句頂一萬句”的迷狂時代裡,王一生的這種不迎不持、不隨波逐流的呆痴,這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消極,這種在“大而無當”中遨遊的超脫,正是對動亂現實的一種清醒認識和明智。

王一生清醒的認識自我,灑脫自由,淡泊名利,不諳世事的性格與道家融為一體,展示人生的哲學魅力。


總結


中國三大文化支柱就是“儒釋道”三種,以儒家風範做事,以道家風範做人,以釋家風範修心,這也是棋王的人生哲學和人生變化過程,也是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的根源所在。阿城作為“尋根文化”的代表作家,他認為文化涵蓋著社會,文化制約著人類,在作品創作出、也尋找到了以莊禪為代表的道家哲學。這是一種文化名義,和文化哲思與平凡人生的結合。藉著下棋之道頌揚中國文化哲學,將中國文化與棋王的人生合二為一,構成他對人生的態度,追求心靈清淨和精神的自由。

《棋王》:中國儒、釋、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撐起來的人生


傳統中國人的人生,就是中國儒、釋、道三大文化支柱所撐起來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