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還能抓到罪犯,看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中國一直都是一個法治社會,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古代,違法就要付出代價。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擁有高端的科技,指紋、DNA、血液鑑定任何一項技術都可以協助警方破案,甚至是幾十年的沉寂舊案也能找到新線索。而現在無處不在的監控器,更是讓犯罪嫌疑人的樣貌、行蹤立馬清晰明瞭,想要隱匿自己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在古代,科技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沒有快速的鑑定技術,沒有隨處可見的監控器,如何抓捕那些逃跑的犯罪嫌疑人呢?今天這期我們就來給大家解密一下。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還能抓到罪犯,看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肯定對這樣的情節不陌生:有人犯案,官府就會在各大城門和城中顯著地方都貼上一張帶有犯罪嫌疑人畫像的通緝令,它往往由官府的畫師繪製,上面詳細的描繪了犯罪嫌疑人的相貌特徵。但是這些特徵往往依靠的只是附近民眾和案發的目擊者的片面描述所繪,非常抽象,和實際有很大的出入。再加上民間這種普通的畫工技術,很難準確將罪犯的樣子描繪出來。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還會吐槽,憑藉這麼一張“四不像”,到底是怎麼抓到罪犯的呢?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還能抓到罪犯,看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關鍵就在於上面的文字。這張通緝令上除了犯人的畫像,往往還有一些其他文字信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罪犯的罪行,以及提供線索的百姓可以獲得的賞金。

一般官府會承諾:如有人提供相關線索,一旦確定真實性,官府會給予賞金。罪犯犯的罪越重,賞金也越高,有的可以高達上千兩,這筆錢對於普通的老百姓可是一筆鉅款了,有的甚至一輩子也掙不來。畢竟在那個時候一兩銀子可以買到幾天的吃食。因此,面對賞金的誘惑,自然大大提高了抓到犯人的幾率。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還能抓到罪犯,看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另外,在古代交通不像今天這麼發達,出行也沒有如今自由,一個人想要出門是需要一些的文書,而罪犯逃跑沒有能證明身份的證件,去了外地只能是躲躲藏藏,行蹤詭異,自然容易被人發現。也就是因為這些,官府可以憑藉一張畫像通緝令就能快速的鎖定嫌疑人。不得不說,這種懸賞的追捕方式還是挺有用,以至於沿用至今,最後,小編也想特別強調一點,作為公民,自己更要遵紀守法,面對違法犯罪為警方提供線索,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希望大家能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