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寫序,這是一本刻在骨頭裡的故事

五年前,我買到了這本書。

對我而言,這本書的出場很像王熙鳳,未見其人,先聞其名。

畢竟,劉德華寫序是個足夠大的噱頭。

他說:“打開《皮囊》,讀到崇達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摯,坦蕩蕩的自然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痴,所以很真。”

是的,很真。

不可否認這是一本擁有好口碑的書,值得一看。

劉德華寫序,這是一本刻在骨頭裡的故事

翻開這本書的下午,我在地鐵上。坐在靠門的位置,幾乎需要從這一頭終點站坐到那一頭終點站。所以,我擁有充足的時間去讀蔡崇達的文字。

我僅僅讀到第二個故事——《母親的房子》,竟不可抑制地流起淚來。坐在我旁邊的乘客用異樣和不解的眼神迅速地看我一眼,然後飛快地轉過頭去。我想,任誰遇見一個姑娘在地鐵上看著書哭起來,都會覺得挺莫名其妙的。

但,衝撞內心的強烈情緒,讓我控制不了淚腺。那是一種怎麼表達的真實,你能感受到作者在當時發生和經歷的各種情緒。他不在故事裡,他在你的腦海裡,他在每個讀者的腦海裡不斷地重現當時的情景。

我一邊不忍直視他筆下的爸爸、媽媽和阿太,但又不斷地被蔡崇達凝練樸素的文字吸引。當我讀到急轉直下的劇情,會非常想停頓下來,卻從未真正停頓過。因為那些黑色的文字,像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士兵,用強悍而駭人的氣勢催促著你。

我不忍心去經歷作者父親的殘疾和死亡,但這本書的許多故事裡都出現著父親的身影。他是一個不能忽略和淡忘的角色,被反覆提起,是遙遠故鄉的一個身影,代表了作者許多愉快和痛苦的記憶。

我感謝現在的寫書人中,還能有這樣一部分真誠的作者。

他們寫著並非虛構的題材,用洞察世事的雙眼,代替許多麻木了的人去觀察世界。並願意用筆記錄下自己的經歷和體悟,將這些收穫傳達給更多的人。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冷漠且不容易被陌生人打動的世界。我們被現實教育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在這本書裡讓我重新讀到一些鄰里同鄉間的溫情,這份溫情使得逐漸喪失情感交流的世界,閃現出一些光斑,雖小但耀眼。就像乾燥的肌膚,得到了雨水的滋養,每一個毛孔都能盡情呼吸。

昨天,我跟夏蘇末推薦這本書,她說已經在讀,並且形容它為:這是一本有血有肉有骨頭的書。這話很貼切,讓人不知再說什麼更好。

《皮囊》時刻提醒著我,這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有著複雜而敏感的故事,你稍加追尋就能看到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那種時代和故鄉的痕跡,那麼熟悉和陌生;那些記憶中的人與事,都漸漸改變並遠離。當我從《皮囊》中讀到阿小和文展,總是要放空一會兒,跳躍回自己的學生時代,想念起與他們相似的好友或玩伴,在某個具體的情節裡傻笑一下,又恍然醒悟,原來我還在地鐵上。

在蔡崇達的筆下,我對父親和母親有了更多的理解。這是一種思想上的啟發。許多書都曾告訴我,你要如何如何孝順父母,有哪些方式可以去實現這件事。然後,我照貓畫虎,學了幾分形式主義,對於父母的照顧只能是隔靴搔癢。

但,在讀完這本書之後,突然有一種可以更加理解父母的感受。曾經的責罵、批評和老舊的訓斥,不再顯得那麼不近人情。

尤其,當我讀到在房子要拆之前,作者重新去父親曾住的屋裡看看,他想起小時候喜歡躺在父親的肚皮上,便不由自主地躺到床上,感覺到父親的氣味把他包圍。他在床頭髮現了一張自己的大頭貼,臉的部位異於其他地方得白。他察覺,父親一定經常摩挲那張臉。然後,他一邊剋制,一邊大哭。這個細節,實在讓人心疼。

我想,這是三個月來讀得最盡興的作品,語言並不華麗,但自有一種長期寫作的人才能表達出的美感和節奏。

我喜歡這本書,喜歡這樣真誠且將打動人心的作品。

願,姐姐和蔡崇達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