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為女性發起的捐贈

(本系列均為南方週末、南方人物週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一场为女性发起的捐赠

多位受訪者表示,生活物資的運送在湖北省內尤其非武漢地區存在較大困難。圖為英山縣人民醫院接受捐贈。 (受訪者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20年3月12日《南方週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線報道”)

衛生巾、安心褲的需求與醫療防護用品相比,屬於“非緊要”物資,也有些女性不好意思提出自身需求。部分受訪者向南方週末記者反映,個別醫院有顧慮,“不願拍照”“不願宣傳”,因而拒絕相關用品的捐贈。

3月8日,全國婦聯宣傳部部長劉亞玫公開表示,已協調推動女性生理衛生用品納入防疫保障用品清單。此前全國婦聯緊急籌措2.1億元的物資資金,馳援一線醫務人員,採購物資包括衛生巾、安心褲等生理生活用品。

近一個月,湖北黃岡某縣鄉鎮衛生院工會主席牛可莉多次向醫院和縣衛健部門反映醫療防護物資的短缺。

牛可莉所在的這家鄉鎮衛生院有六十餘名醫護人員,其中四十多位是女性,“一位懷孕,三位剛妊娠,在人手最緊缺的前四十多天,她們都在崗”。

女性醫護人員每天穿著厚重的防護服連續工作8小時,如遭遇生理期,更加難受。而此次疫情又出現特殊困境,防疫期間商店關門,醫護們儘量不上街,衛生巾、紙尿褲等衛生用品很難買。但這些醫護人員的特殊需求,牛可莉感到難以向上級開口。

多位受訪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女性衛生用品屬於“個人需要”,沒有列入醫院和政府的物資儲備清單,目前未納入專用的綠色通道運輸。女性衛生用品的短缺作為難言之隱,產生的痛苦不得不讓一線女性醫護人員承受。

2020年2月14日,《人民日報》在微博發佈了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定向採購衛生巾的信息,更多的網友、公益組織和企業注意到了女性醫務人員的特殊需求,開始向湖北疫區捐贈如安心褲、衛生巾、護手霜等女性生理生活用品。南方週末記者在採訪時獲知,也有多家醫院認為不是重要的防護用品,拒絕了捐贈。

北京為平婦女權益機構發起人馮媛認為,災害來臨時,性別盲視和男性中心的傳統思維,常常讓女性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但“女性的聲音需要被聽見”。

一场为女性发起的捐赠

醫護人員接受捐贈的安心褲。 (受訪者供圖/圖)

“原來還有叫做‘安心褲’的東西”

2020年2月,負責醫院醫療物資採購的牛可莉被拉進一個微信群,有人問她,“你們醫院需要紙尿褲和衛生巾嗎?”

在此之前,衛生巾一類女性衛生用品都由醫護人員自己採買,醫院並不負責採購,但疫情中一線醫護穿防護服的特殊工作環境,讓衛生用品變得更為重要。隨著當地封城,超市不對個人營業、非醫療物資難以進入湖北等原因,女性醫護人員甚至逐漸買不到這些生活物資了。

醫護的困境反映到牛可莉這裡,她覺得沒法告訴領導,“這事怎麼能和他們說出口呢?”網友捐贈的物資解決了這個困境。不久,牛可莉預定的紙尿褲到了第一批,一共十箱。

“很快用完了,現在在等下一批。”牛可莉暫時鬆了口氣。

2月9日,護士王曉然調去隔離病房第一天,就來了月經。“穿防護服八小時不能更換,第一天血流到了防護服上。”王曉然尷尬又窘迫。工作6年來,王曉然第一次穿防護服,科室同事私下給她傳授了自己的經驗,“如果來了就用衛生巾和衛生紙墊一下。”

王曉然所在科室有35位醫護人員,男性有7位,都是醫生,女性有18位護士和10位醫生。疫情暴發後,科室所有醫護人員分批派到了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

近一個月來,王曉然陸續收到了捐贈醫療物資以及慰問的水果、牛奶等。2月23日,她看見捐贈的安心褲分到了病房,才知道:“原來有這種叫安心褲的東西,大家想得真周到!”安心褲是一種褲狀夜用衛生巾,在疫情期間,尤其適合處於生理期的女性醫護人員工作時使用。

隨後,醫院又陸續收到幾批安心褲、衛生巾和成人紙尿褲。王曉然很感動,在微博上感謝了熱心人士的捐贈。

除了數以萬計的湖北當地女性醫護人員,據3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佈會公佈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全國共有346支醫療隊、4.26萬人抵達湖北,其中,女性醫務人員有2.8萬人,佔到了整個醫療隊醫務人員的2/3。女性的衛生用品的確需要更多關注與支援。

沒有意識的匱乏

2020年2月7日,中華女子學院的校友熊梅汀發起了“中華女子學院支援湖北聯合志願服務團隊”,這支二十多人的志願團隊的服務對象很清楚,為前線女性醫護人員捐贈女性用品。

熊梅汀發現,曾有個別支援醫療隊公佈統計數字,隊伍中過半醫生與九成護理人員均為女性,但具體到湖北各個醫院情況,缺少明確的數字,她們“只能挨個給醫院打電話”。

熊梅汀找了近百家醫院,逐一詢問,“你們需要安心褲和衛生巾麼?”但最初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需要”。

安心褲與衛生巾捐助項目“螢火計劃”的聯絡員孫穎慧也向醫院打了幾十個電話。她也發現近一半的醫院表示“不需要”,隨後幾天,其中一家醫院的一位護士又找到了孫穎慧,稱她所在的科室“其實非常需要”。

2月7日,網友梁鈺在微博上發起“姐妹戰疫,安心行動”,成為最早一批在網上呼籲網友關心女性醫護人員特殊需求的志願者,該活動號召了多家女性衛生用品品牌共同參與。該活動的一位志願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最初聯繫醫院,通過公開渠道給醫院打電話,詢問捐助需求時,往往會遭到拒絕,“如果拒絕的是男性,我們就會請醫院的女性醫護人員來接電話,她們接聽會提升接收效率”。

據熊梅汀和項目指導老師、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學院副院長齊小玉分析,拒絕的原因種種,一是衛生巾、安心褲的需求與醫療防護用品相比,屬於“非緊要”物資,男性員工沒有意識到女性的需求和重要性;也有一些女性因為傳統觀念,不好意思提出自己的需求。部分受訪者向南方週末記者反映,出於“不願拍照”“不願宣傳”的顧慮,個別醫院會拒絕相關用品的捐贈。

“女性的衛生需求在表達和滿足中存在這麼多障礙。”熊梅汀感嘆。在拒絕中,熊梅汀和團隊志願者也學“聰明”了,改變了提問方法。如果接電話的是男性醫護人員,她們先問,“你們醫院有多少女性員工?”得到一個數字後,她們又繼續問,“我們這裡有一批安心褲,是專門為來月經的女性職工準備的,您覺得她們大概需要多少?”稍作停頓後,電話那頭往往回復“需要”“需要多少”。

沉默的缺口

隨著大型基金會和職能部門大批捐贈的介入,由個人發起的捐贈衛生巾、安心褲行動,在2月20日前後告一段落。

在此過程中,熊梅汀與很多一線女性醫護人員交流。來自湖北省婦聯和湖北女醫師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熊梅汀,除安心褲和衛生巾,一線醫護們還有很多很細節的需求,比如頻繁洗手消毒需要護手霜,長期回不了家需要晾衣架、晾衣杆,以及保暖內衣等生活用品,“她們走得太匆忙,什麼都缺”。

除了物資支持,女性醫護人員也需要被傾聽,釋放心理壓力。“我卻連物質支持都做得很有限。”熊梅汀產生了無力感。

但齊小玉認為,這是一個開始,雖然捐贈衛生巾和安心褲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行動展現的性別意識,可以影響更多的人。

“螢火計劃”發起人陳珂文和李暘最初在微博上號召網友捐贈,討論“衛生巾的缺乏也是一個問題”,得到的回應並不多。但很快,越來越多網友開始加入了她們的行動。

陳珂文和李暘有清晰的性別意識,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她們堅持使用“月經”一詞,而非同齡人日常口中的“大姨媽”,強調這樣用詞是為了“更正式”。

“每個經歷過青春期的女性都會來月經。”陳珂文說,“但不少人對此避而不談,感到不好意思。只有越來越多人說出‘我需要衛生巾和安心褲’,我們才會給彼此勇氣和支持。”

梁鈺則在微博上呼籲,衛生巾和安心褲,不僅醫護人員需要,女警察、女消防員、女軍人也都需要。她希望這次關注,能讓女性生理期用品成為一個被認真對待、合理重視的問題。

充分考慮性別的特殊需求

實際上,從汶川地震開始,一直都有給受災一線地區女性“捐贈衛生巾”“關注災害中女性需求”的呼聲。

2008年6月1日,民政部發布《汶川地震抗震救災生活類物資分配辦法》,其中提出“嚴禁物資發放中的性別歧視行為”,建議性別視角應當在物資分配的管理辦法中顯現。據聯合國社會性別主題工作組和四川省委黨校調研顯示,當年救災仍然存在一定的社會性別的盲點和缺失。

調查顯示,汶川地震後,女性用品提供時間不及時、不一致,約三成女性被訪者表示2周才得到婦女用品;在物資分配、心理援助層面,女性因為家庭、傳統觀念等原因,獲得幫助比例偏低;而在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中,女性被刻畫成了受害者、博取同情的形象,她們的貢獻卻被忽視;在災後重建決策中,也沒有平等參與進來。

對此,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教授、河南理工大學性別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郭伶俐認為,“婦女、嬰兒問題等往往被當作‘細節問題’忽略。而這些看似‘細節’的救援物資(女性衛生用品及健康用品等),恰恰正是女性所需要的。”

2018年,郭伶俐在《應對災害事故需重視女性的特殊需求》一文中指出,我國從國家層面到各級地方層面,都構建了比較完備的“一案三制”應急管理體系,“一案”是指制定修訂應急預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應急的體制、機制和法制,但“一案三制”的具體內容都存在性別視角的“缺席”。

郭伶俐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在制定應急救援預案、培訓、行動、災後恢復等一系列應急管理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生理性別的特殊需求,包括性別救災物資儲備、女性特殊生理物品的發放方式以及災後女性健康等方面,避免因管理問題引發次生災害。

此次疫情中,女性權益和需求成為了關注和討論熱點。對此,馮媛認為,這與年輕一代對性別刻板印象、忽視婦女權益的現象越來越敏感相關,而網絡時代,發起的討論反應敏捷、大眾容易參與、傳播面廣,引起更多機構的重視。

雖然,網友和公益組織的捐助推動了人們關注一線女性醫護工作的特殊需求,但馮媛認為還不夠,疫情當中,更廣大的女性群體都需要被看見。“疫區的一日三餐,大多是女性在操持,還負責照顧一家老小的情感,如果家裡有病人,她們的體力勞動和情感焦慮誰來解決?”

在馮媛眼中,人們應該發現更多現實問題,包括疫情中的家暴、就業不足導致的收入減少、醫護人員、環衛工人工作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轉的工作狀況等女性的需求。

3月8日,國際婦女節當天,全國婦聯宣傳部部長劉亞玫在新聞發佈會上稱,已協調推動把女性生理衛生用品納入防疫保障用品清單;此前全國婦聯也已緊急籌措2.1億元的物資資金,馳援一線醫務人員,其中包括衛生巾、安心褲等生理生活用品。

前線的女性們依然繼續工作。熊梅汀和團隊們開始第二輪募資,為武漢之外縣、鄉醫院中的女性醫護人員們,籌集女性衛生用品。

牛可莉依舊在工作崗位上奮戰,五十多天,她沒有休過一天假。而護士王曉然則在家繼續14天的輪休與隔離,此前她的肺部CT顯示有些炎症,等待進一步檢查。“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的。”她說。

(應受訪者要求,牛可莉、王曉然為化名。)

訂閱南方週末會員,支持原創優質內容。成為南週會員,尊享七大權益,在一起,讀懂中國。

南方週末記者 汪徐秋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