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教你快速入門日本戰國史的專有名詞

很多剛接觸日本史的讀者在閱讀文章的時候,經常會被文章裡出現的各種專有名詞搞得一頭霧水。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稍微介紹一下,關於我們在閱讀日本史相關讀物時經常會遇上的一些專有名詞吧。


五分鐘教你快速入門日本戰國史的專有名詞


1、大名

很多人通常都會直接把大名理解成諸侯,那麼,為什麼我們不直接稱呼其為諸侯,而是要稱為“大名”呢?實際上,大名與諸侯的意思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在介紹“大名”這個詞的由來以前,我們得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名田”和“名主”。

在日本平安時代,“公地公民制”開始解體,此時出現了許多私人擁有的土地。舉個例子,假設北京是某個人的領地,那他為了宣示對北京的所有權,就有可能自稱北京太郎。那麼,北京就是北京太郎的名田,北京太郎就是北京的名主。再假設,北京太郎除了北京外還有天津,石家莊這些領地,那麼,他就成為了一個大名主,簡稱大名。反過來也是,假設北京太郎某一天被削藩了,只剩下北新橋這一小塊領地了,那麼他就變成了一個小名主,簡稱小名。

2、幕府

日本的幕府是由武士建立起的武家政權,值得注意的是,不一定所有的武家政權都是幕府,比如平家的政權就被稱為“總官政權”,織田信長的政權被稱為“安土政權”,羽柴秀吉的政權則被稱為“武家關白”。

五分鐘教你快速入門日本戰國史的專有名詞

羽柴秀吉


實際上,幕府只是武士們為自己建立起的政權所爭取的一個正當名分,這也是為什麼有的武家政權不被稱為“幕府”的原因。武士們的最高領袖被稱為“武家棟樑”,而只有出任“徵夷大將軍”的“武家棟樑”所建立政權才被稱為“幕府”。如今被稱為“幕府”分別有源賴朝建立的鎌倉幕府,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府以及德川家康建立的江戶幕府。

由於這三個幕府恰好都是由源氏出身或自稱源氏出身的武士建立的,所以後來形成了“只有源氏才能出任幕府將軍”的謠言,這當然是錯誤的,實際上日本對徵夷大將軍的任官並沒有出身要求。

我知道很多人會和我說羽柴秀吉想出任幕府將軍找足利義昭認乾爹最後被拒絕只能出任關白這個例子,但是這個故事其實是江戶時代為了抹黑秀吉編造出來的。實際上在《多聞院日記》中有明確記載朝廷曾經想讓秀吉出任將軍但是被秀吉拒絕了。

PS:關白的任官難度比將軍要高,因為歷史上很多阿貓阿狗都當過徵夷大將軍,但是除了秀吉和秀次以外,關白只有藤原氏的“五攝家”出身的人才能出任。

3、守與守護

除去北海道、沖繩以外,日本曾將自己的國土劃分成幾十個被稱為“國”的行政單位,也就是令制國。令制國的數量一直都在變化,到了我們熟知的日本戰國時代時,已經固定為六十六個令制國了,直到明治時代再次出現變動為止。

五分鐘教你快速入門日本戰國史的專有名詞


日本朝廷在各個“國”設置了行政官員,也就是國司,國司裡的最高長官被稱為“守”。等到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以後,幕府又在各地任命了主管軍事與警察的“守護”,“守護”與朝廷任命的“守”不同,相當於是幕府任命的官員,二者主管的內容也不一樣。

而在第二個幕府室町幕府建立後,“守護”的權限開始擴大,原本由國司掌管的土地也被守護吞併,守護成為令制國實質上的掌控者,也被稱為守護大名。大部分地區的國司名存實亡,國司也變成了一種榮譽頭銜,在戰國時代甚至有許多人自稱國司,比如織田信長的“上總介”就是僭越自稱的,並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

4、管領

管領是室町幕府裡除幕府將軍以外的最高職役,負責協助幕府將軍處理政務。在室町幕府建立初期,管領被稱為“執事”,由高氏與仁木氏出身的武士出任。後來“執事”被改稱為“管領”,出任管領的家族也僅限於斯波氏、細川氏、畠山氏這三家,因此他們也被稱為“三管領”。

5、關東公方與關東管領


五分鐘教你快速入門日本戰國史的專有名詞

室町幕府建立初期,日本仍然處於分裂的南北朝時代,為了鞏固在關東的地盤,室町幕府便在關東設立了“關東管領”,主管關東的事務,初代關東管領便是二代將軍足利義詮,待足利義詮上洛成為將軍繼承人後,關東管領便由足利義詮的弟弟足利基氏及其後裔世襲。

不過,為了限制關東管領的權力,幕府在關東還設立了“關東執事”一職作為關東管領的副手。等到足利基氏的孫子足利滿兼出任關東管領時,對幕府有了不臣之心。恰好時任幕府將軍的足利義滿開始自稱“公方”,於是足利滿兼便也僭越將“關東管領”改為“關東公方”,“關東執事”便也自稱為“關東管領”。

6、一向一揆

“一揆”本來的意思是一心同體,在日本中世紀逐漸演變為代指締結了盟約、契約的團體,“一向”指的是佛教“淨土真宗”的別稱“一向宗”。所謂“一向一揆”,指的就是以一向宗信徒為主的“一揆”。一向一揆的組成非常複雜,裡面包括了武士、農民、工商業者等等,經常與例如守護等大領主對抗。長享二年(1488年)時,一向一揆甚至殺死了加賀國的守護,隨後統治加賀國長達九十餘年。

五分鐘教你快速入門日本戰國史的專有名詞


7、貫高制與石高制

貫高制是室町時代非常流行的一種土地制度,以繳納的稅額數量為依據表示土地的面積。打個比方,假設大名規定每一畝地要繳納一貫錢作為賦稅,而某位武士的封地為“兩百貫”,那麼這就表示他的領地有兩百畝。相對的,石高制就是以土地的產出量為依據表示土地的面積的。

在中世與近世的日本,貫高制和石高制不僅僅可以用來表示土地面積的多寡,大名們還會以此作為依據,規定麾下的武士們需要承擔的“軍役”數量,也就是在打仗時派出多少人,帶多少武器防具等等。

8、日本人名字的組成

很多人在剛接觸日本戰國史的時候都會被日本人那亂七八糟又改來改去的名字搞得一頭霧水。比如我剛接觸日本戰國史時,為了熟悉人物名字就去玩了《信長的野望》這個遊戲,當時呢我招降了一個叫長尾景虎的傢伙,我一看這個人我不認識,就覺得是個小角色。結果沒多久就彈出來一個劇情,說長尾景虎改名為上杉謙信了。

五分鐘教你快速入門日本戰國史的專有名詞

上杉謙信(長尾景虎)


那麼,當時日本人的名字是怎麼回事呢?

例如江戶幕府的初代將軍德川家康,他改德川氏時 的全名為“藤原朝臣德川三河守家康”,關於“藤原家康”這段黑歷史我們有機會再聊,這裡就不贅述了。家康全名裡的“藤原”指的是出身的氏族“藤原氏”;“朝臣”即是“姓”,表示地位,也就是天皇的臣子;“德川”是苗字,指的是家族,說明家康的祖先是德川鄉的“名主”;三河守是“通稱”,通稱有點類似於中國的“字”,一般會取一個“假名”或者直接用自己的官職;“家康”就比較簡單了,就是和“假名”相對應的“實名”。

舉個例子,假設諸葛亮是日本人的話,他的全名就可能是“葛朝臣諸葛孔明亮”,或者“葛朝臣諸葛丞相亮”。這麼一說是不是會更好理解一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