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頻頻救市,寧波為何按兵不動?

各地頻頻救市,寧波為何按兵不動?

一個月前的1月28日,老司機寫了一篇《疫情恐慌,勇敢者將迎來難得購房機遇》,明確看好疫情過後的寧波樓市。其後多篇推文又反覆強調這一觀點。

我認為疫情並不會帶來房價大跌,反而可能是自住客戶買入的好機會。

經過漫長的一個月後,疫情恐慌已經很大程度得到了緩解,樓市也逐步在恢復交易。傳說中的大跌沒有來,各地救市政策倒是頻頻見報。

抱歉,這些在老司機那篇文章中全都預言過了。

前兩天有人在群裡問我,為啥老司機的原創文章都寫得那麼短?我說主要原因是長文我也寫不出來。

畢竟我不是專家。

只有專家,才能把簡單的東西說得很複雜,看完之後一團漿糊,最後不得不求他給你指條明路。比如判斷樓市走向,專家會有宏觀經濟分析、政策分析、人口分析、供求分析、甚至氣象分析。

老司機就簡單得多,只看政策(或者說預測政策的走向)。

因為我歷來只相信,在中國,房價是由政策決定的

各地頻頻救市,寧波為何按兵不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一條消息,就在本週,浙商銀行宣佈,在不限購區域,可以實行首套房最低20%首付。

請記住這個20%。以老司機即將屆滿20年的從業經歷來看,二成首付具有標誌性意義:

①、史上最低首付,當然以前也出現過;

②、強力救市舉措,往往帶來新一輪上漲。

前天,工行紹興支行傳出消息,二套房首付30%,後來工行出來解釋說,這並不是新出的政策,以前也有30%。

二套首付30%,也算是很給力了。

中國總有一些消息靈通人士,他們比官方更早透露內幕消息,然後官方又不得不出來澄清,但最終往往殊途同歸。

所以,這些內幕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往往能判斷出個大方向。

針對樓市的信貸放寬,這個大方向應該是明確的。當然,我們還得在前面加一個定語:房住不炒。

各地頻頻救市,寧波為何按兵不動?

金融政策往往具有跨地域性,但公積金除外。昨天,東莞宣佈公積金額度上調30%,最高可貸120萬,最長可貸30年。

相比之下,寧波的公積金額度是不是很可憐?

前兩天,一條黃奇帆建議取消公積金的講話在網上刷屏,贊同者眾。我猜,贊同的人,都是沒有公積金或者公積金額度較低的。

自己得不到,也不想別人得到,這種心態要不得啊!

老司機雖然沒有公積金,但絕對不贊同取消,相反,我支持所有人的公積金都應該向公務員看齊。

讓大家也都享受一下公務員的福利不好嗎?

老司機還希望社保也向公務員看齊,現在公務員的養老金比我們多得多得多。

但這種事想想是可以的,別當真。

是不是聊歪了?

地方上能對房貸有操作空間的,就剩公積金了。但凡救市,公積金這個工具最先被搬出來用,手法就兩招:提高額度、降低首付。

其實就是號召公務員筒子們,買起來!

如果要調控呢,公積金也最先被使用:額度減少、等待期變長、首付提高。

意思告訴大家,別買房了,讓他們沒有公積金的去買吧。

現在你知道了,為什麼公務員買房的節奏把握得辣麼好。

各地頻頻救市,寧波為何按兵不動?

地方的工具箱還有不少大招,比如契稅補貼,甚至全免;還有更大的招是購房補貼,當然必須叫人才補貼。

比如補貼中職以上學歷的購房者。

別告訴我你連中職都沒考上,一定是早戀了,要不就是整天打遊戲。

老司機也沒享受過人才補貼。既沒有打遊戲,也沒有早戀,戳心。

其實要救市,地方還有絕招——拆遷+貨幣安置,不過現在看,祭出絕招的可能性很小。

前段時間,在討論地方會不會救市時,許多人都認為現在已不同往日,現在大環境是房住不炒,地方不應該再過度依賴房地產了,應該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我說你應該戒掉手機多陪家人平時多看書堅持鍛鍊,你做得到嗎?

理想豐滿。

地方會不會救市,主要看符不符合地方的利益,特別是短期利益。為官一任,最多五年,你跟我扯那些大道理幹什麼?

只要是在合法合規的範圍內,怎麼樣能快速幹出業績,就怎麼幹。

換做你也會這麼幹。

所以不僅是這一次,以前若干次,當有機會救樓市時,地方出臺措施都是很積極的。

各地頻頻救市,寧波為何按兵不動?

現在的問題是寧波沒啥大動靜,難道寧波就沒有那種衝動麼?

我不信。

大家注意到了嗎,最先出位的都是小城市,一二線都要裝一下,看看上面什麼反映。

特別是寧波,去年漲幅全國前三,不好先動手。

老司機注意到,寧波本月21號掛牌的幾塊宅地,仍然保留了限房價競地價,這說明寧波並沒有冒險去放松管制。

但是,如果其他城市闖關成功,寧波肯定不會讓自己被動。人才補貼,稅費減免,公積金提高都有空間。

現在哪裡都需要花錢,房地產這個柺杖丟不得。

去年寧波常住人口流入排名全國前十,今年受疫情影響,長三角城市的吸引力進一步加強,搶人才更要乘勝追擊。

至於實體經濟,肯定要大力發展,事實上這些年一直在大力發展。但實體經濟不好搞,老闆們擴大生產的意願不強,錢躺在銀行裡貸不出去,這不是短時間就能轉變的。

房地產這劑猛藥,雖然有副作用,但現在特殊時期,依賴性恐怕只會加強。

各地頻頻救市,寧波為何按兵不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