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戰粉絲“舉報”事件的思考: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討厭的告密者

二月底,藝人肖戰的一名鐵粉,因舉報了一篇小說,導致AO3網站無法正常運行。肖戰本人也遭到AO3粉絲的抵制。一個舉報,兩方對壘,可以想象結局必將兩敗俱傷,沒有贏家。

舉報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上學時,班上總有愛給老師打小報告的同學;兄弟姐妹間,也總有愛向父母告狀的孩子;職場上,總有愛舔領導,給人穿小鞋的同事。

面對這些人,我們下意識的會敬而遠之。跟他們走得近,說不定哪天不如對方意,自己便會變成被舉報的對象。如果說,成年人的行為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那麼面對愛打小報告的孩子,家長該如何教育,才能避免孩子走偏,變成人人敬而遠之的告密者呢?

肖戰粉絲“舉報”事件的思考: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討厭的告密者

首先,我們要思考的是,為什麼孩子愛打小報告,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訴求是什麼?

不難看出,幼兒園到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孩子,打小報告的頻率最高,年齡段基本在4-8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特點是,自我意識發育得非常完善,明確"玩具是我的,你不能玩","小朋友之間應該和睦相處,打人是不對的"。所以,當他們被搶了玩具,捱了打,懂得捍衛自己的權益。

但是,由於孩子之間溝通能力的欠缺,處理問題經驗的缺乏。他們往往沒有能力獨立解決問題時,便會選擇告狀,此刻孩子的訴求是"求助"

課堂上打瞌睡、做小動作的同學,雖然破壞紀律但並不一定打擾了其他人。儘管如此,孩子們還是會選擇報告老師。因為孩子的世界,黑白分明。一旦認可一個規則,遇到破壞者就會毫不猶豫打小報告,以此贏得家長和老師的認可和誇獎,此刻孩子的訴求是"求賞";有的孩子則希望通過大人的力量,懲罰破壞者

,這種單純地希望對方被懲罰,訴求便是"求罰"

肖戰粉絲“舉報”事件的思考: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討厭的告密者

當孩子不確定一個行為是被允許還是被禁止時,他們會試探大人的反應。如果被懲罰,便放棄效仿,如果沒有受罰,孩子很快便跟著學。此刻,孩子的訴求是試探。

瞭解孩子打小報告背後的訴求,我們就能更好地對症下藥,從而正確引導孩子。面對一個愛打小報告的孩子,家長們應該這樣做:

1.引導孩子自己解決衝突。

面對求助型的行為,家長可以嘗試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孩子會長大,矛盾衝突最終都需要獨立解決,不可能永遠依靠外界的干預。鼓勵孩子嘗試溝通,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鍛鍊能力,也會在嘗試和摸索中,形成自己的處事方式。

2.給予孩子更多關注

面對求賞型的孩子,大人鼓勵孩子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來。專注於自己的事,玩好,學好就可以了,不要過多關注其他孩子的行為,同時要注意多給與孩子鼓勵和關注。

肖戰粉絲“舉報”事件的思考: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討厭的告密者

3.在告訴大人之前,不如先告訴對方。

求罰型的告狀行為,引導孩子在告訴大人之前,先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直接告訴對方"上課應該守紀律,要保持安靜"。除非是很大的事情,危及安全和健康,不然,真的沒有必要偷偷摸摸在背後打小報告。直接指出對方的錯誤,不僅能鍛鍊孩子的勇氣和膽量,說不定還能收穫意外的友誼呢。

4.大人慎重對待

對於孩子告狀,大人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孩子。如果不加分辨鼓勵這種行為,會讓孩子慢慢走偏。也許孩子剛開說的是事實,久而久之,為贏得賞識或報復他人,很可能會捏造事實,這樣的孩子最終會長成人人厭惡的告密者。

如果敷衍了事,認為孩子的事都是小事,但若遇到類似校園霸凌的狀況,不及時加以干預,被霸凌的孩子將得不到保護,導致悲劇的發生。

愛告狀的孩子,我們相信他們的初衷是沒有惡意的。重要的是,成年人要對孩子的告狀行為認真對待,仔細分心,理解孩子背後的訴求再予以應對。孩子的世界畢竟沒有那麼陰暗,有意見大家先面對面,光明正大的指出來也是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