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化”的概念與理論比較

newspedia學術欄目,傳播匠已堅持推送一年。力求在這系列的推送中為大家梳理新聞傳播學中的經典理論的溯源,深挖每個理論的來源、理論的發展、理論的應用範圍甚至是侷限等等方面。我們希望提供的這些紮實的“慢知識”能讓你的考研腳步走得更加沉穩。


一、異化理論的概念溯源

“異化”是指客體與主體的一種對立狀態,即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客體,脫離了主體變成一種外在的異己力量,反過來又控制、支配和統治主體。

“異化”最早出現於《聖經》之中,其概念的產生受到《聖經》“偶像崇拜”的啟示。偶像崇拜指人匍匐於人造的偶像之下,人對偶像頂禮膜拜,聽從偶像的差遣,從而喪失了自我,偶像成了獨立於人的存在,控制奴役著人。因此,偶像崇拜具有異化的性質。

十九世紀,黑格爾系統建立了“異化理論”,在他 1807 年出版的《精神現象學》中,第一次把異化作為哲學術語來使用,黑格爾使異化真正地納入到了哲學的範疇。黑格爾對“異化”持肯定態度,認為人可通過異化實現自我超越。其繼承者費爾巴哈的觀點與黑格爾的觀點相悖,所持的是悲觀的態度,他認為“異化”是主體的喪失,而這種喪失是永恆的。


二、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

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兩人異化理論中的合理內容,將異化邏輯應用到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問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明確提出了“勞動異化”的觀點。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不僅具有創造性的一面,而且具有摧殘人的一面,並提出了“勞動異化”的四種表現,分別為:“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活動的異化”、“人的異化”及“人與人的異化”。其基本思想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為了獲得利潤,資本家必須要僱傭工人為他勞動,而工人為了生存,必須出讓自己的勞動給資本家並從中獲得生存必需品。資本本來是由勞動者創造的,但是勞動者卻無法控制資本,反而要受到資本的控制。


三、馬爾庫塞的“科技異化”理論

20世紀50年代以後,結合馬克思“勞動異化”的概念,馬爾庫塞以發達工業社會或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作為其主要批判對象,其批判的焦點是發達工業社會的文化、意識形態。而隱藏在文化、意識形態背後則是科技,它滲透到社會的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之中,甚至直接成為社會的新的控制形式。馬爾庫塞因此提出了“科技異化”的思想,指原本由人創造的科技卻成了控制人、束縛人、奴役人的一種異己力量。

馬爾庫塞認為現今的資本主義和馬克思時代的資本主義已經大為不同,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獨立的力量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推動生產的擴大化已不是經濟發展唯一目標,滿足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取向。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無論是佔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還是處於被統治地位的無產階級,都從中獲得了極大的好處。然而,這一切變化並不意味著真正的自由為大眾所享有,相反,實際帶來的卻是控制的加強,只不過這種控制從原先運用國家機器對肉體進行強制變成了隱形化的在心理層面強制,人們犧牲了自己的人性發展, 深陷在奴役的泥潭中。

這種全面異化的社會是一種“單向度的社會”,人們也被異化為“單向度的人”。科學技術與消費文化成為資本主義進行社會控制的新形式,日益豐富的商品給人們帶來一些滿足,維護現存社會的運行,平等的消費機會掩飾著社會中實際存在的收入差距,在這種溫和的控制方式下,人們日益失去個性、失去精神支撐而變成“單向度的人”。在這種條件下,剝削的真正本質無法被人們所認知,人們反而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反抗性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無法被激發,人們卻在自覺不自覺的維護著這種壓抑性的制度。


四、哈貝馬斯的“交往異化”理論

哈貝馬斯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中法蘭克福學派二代的代表人物,他認為馬克思異化理論僅將視角集中於生產領域,忽略了主體與主體關係的重要性。他在20世紀70-80年代通過對於交往行為的研究,揭示了交往行為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合理的現象,提出了“交往異化”理論。

交往異化理論認為金錢和權力日益成為交往模式和手段,作為交往主體的人喪失了主體性、消解了個人情感與特徵,最終滑向了工具性。這種片面、被動的人之間的交往並非是真正的交往,而是異化了的交往。

在現代社會中,之所以會出現交往異化的現象,正是由於系統入侵了生活世界。系統是哈貝馬斯的理論中與生活世界相對的概念,是指作為影響人們生活的一種社會制度或政治經濟組織。而系統就是在金錢和權力的驅使下,一種追求效率和利益的規則制度,是一種最大化的工具理性的體現。哈貝馬斯認為,社會的演進過程也就是生活世界和系統的分離過程,系統與生活世界的分離是一種合理的發展過程,但隨著系統的複雜性日趨增加,金錢和權力在系統中日趨佔據主導地位,日趨呈現合理化,生活世界被系統入侵了,其原有的結構也遭到破壞,以生活世界為背景的交往行為也日趨呈現一種不合理化。語言在交往行為中的媒介作用被金錢及權力的作用逐漸削弱,逐漸成為了一種操作化、功能化、意識形態化的工具。“語言本身便是欺騙 ”,它所帶來的只是虛假的“意見一致”的“無效交往”。

馬克思與哈貝馬斯交往異化理論的顯著不同之處在於對生活世界存在基礎的認識。前者以實踐為基礎考察現實的人,認為私有制和分工是異化的根源;後者以交往為基礎考察人的行為模式,認為資本主義規則系統對生活世界的侵蝕使得生活世界發生異化。


newspedia |“異化”的概念與理論比較

五、對現實問題的關照

隨著我國經濟日益發展,西方世界思潮湧入,我國社會生活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異化現象。學界從這些問題出發,將異化理論關照到我國社會現實,涉及到經濟、文化、社會交往、消費、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使得對我國社會生活的異化現象研究成為近年來新的熱點。

在消費領域,學界針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消費異化現象研究逐漸增多,涉及到人情消費、女性消費、消費升級等多個方面。在文化領域,學界集中分析了文化生產領域的商品化、齊一化;文化消費領域的粗俗化、娛樂化現象。在社會交往領域,學界基於馬克思與哈貝馬斯的交往異化理論,聯繫中國社會現實分析社會交往領域的異化現象。指出交往異化現象主要特徵有交往目的功利化、交往手段貨幣化、交往規範世俗化、交往結果表層化等,並將原因歸結於社會主要矛盾、多元價值觀、社會道德理性弱化、道德舊識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