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掃屋和掃天下有必然的聯繫嗎?

易學數字文化


這個問題本是個作文題目,“正反”兩派曾經“吵得“不可開交。其實要掃天下,到底該不該打掃自己的“屋子”,我認為是完全應該的,但只要保持屋子雅緻,整潔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弄得跟“閨房”似的,投入太多的精力。如果什麼不幹整天在家收拾屋子,當個家庭主婦,還怎麼去掃天下?當然,大家都知道,這裡的“打掃 ”,不僅僅是打掃屋子裡的塵土,還包括處理一些瑣碎事務,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清理腦子裡的“垃圾”等。

想要“掃天下”,沒幾把“刷子”是不行的。要德才兼備,還要有點“偉人”氣質。有品德的人是怎樣生活的呢?清看下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雖然居室很簡陋,因為主人有“德”而“馨”,雅緻整潔,擺放有序 ,草色入簾,室內有素琴,金經……能與諸葛廬和子云亭媲美。平時結交的朋友都是文人雅士。“金鳳擇梧桐,梧桐炫金鳳”,名士和雅居相得益彰。

大家在電視劇《三國演義》裡看過“諸葛廬”,雖然沒有王府的氣派,卻非常秀雅,整潔,絲毫沒有髒亂的感覺。諸葛亮心懷天下,但把自己居室收拾的井井有條,穿著打扮也很得體,各方面襯托出諸葛亮作為一代傑出隱士的“仙風道骨”,那種不凡的氣質讓人眼睛一亮,在出道前,諸葛亮沒有像姜子牙那樣坐等“魚“上鉤,而是“躬耕於隆中“,自給自足,一邊學習,一邊生產,一絲不苟地經營著自己的小家。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還有劉備,起事之前是賣席子的。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一生簡樸,高風亮節,但他有普通人的情懷,很喜歡自己在中南海居室前的一株海棠花樹。經常精心地料理它。不論工作多忙,他也要抽空來賞花。因為海棠凌風傲雪的品格正是總理的品格。

所以,想“掃天下”,必須把自己的屋子掃一掃,而掃屋子的目的,是為了鍛鍊自己,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也是為了淨化心靈,修德明志,很難想象一個生活邋遢,作風散漫的人會有所作為。

有的人說,有的人志向遠大,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往往拋妻別子,背井離鄉,幾十年難得與家人團圓,別說打掃屋子,連回去都難,是不是與前面的論述相矛盾?其實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背井離鄉鬧革命,那叫“忠孝不能兩全”,或者家國不能兼顧,可是你放著自己經常住的屋子不掃,不屑於去做一些細微的小事,或者不去關注一些生活細節,那是個人修養問題。即使你“日理萬機”,也要給外人展示一個勤儉,樸素,整潔有序的形象,衣服可以破舊,但一定要乾淨,個人衛生也是要注意的。言談舉止更要得體。不然,沒一個人喜歡你,單靠自己兩隻手,天下掃的過來嗎?

有一篇小學課文叫《灰雀》,蘇聯的革命領袖列寧用實際行動為我們樹立了典範。他革命工作那麼繁忙,還經常關心樹林裡的幾隻灰雀,並巧妙的教育了孩子。他的所做所為就是對題主問題的最好解答。


綠葉小杏


當然有聯繫。這裡面是有一個順序存在的,就像是蓋樓,無論採取什麼高精尖的技術,一定要從基礎開始,一層層地蓋,現實中沒有空中樓閣。有一段文字,能夠很形象的說明這個問題:

“當我年輕的時候,一心想要改變世界,但發現太難了,於是我嘗試著去改變國家,發現改變國家也很難,我又開始把注意力放到我的城市,可我同樣無法改變它,年紀一天天變大,我試著去改變我的家庭,當我已經是個老頭的時候,終於發現,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要是我在年輕時能讓自己變得更好,就能影響我的家庭,我和我的家庭就能夠影響我的城市,而我的城市變好了,就能影響我的國家,那時候,我才是真正地改變了世界。”

把掃天下簡單看成一種武功的話,就比如乾坤大挪移。據作者描述,要想練就這門功法,“先要激發自身潛力,然後牽引挪移,但其中變化神奇,卻是匪夷所思。”這說到底也是先“掃一屋”,逐步積累,方得大成。

“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中國古已有之,其間的聯繫已經解釋的非常充分了。

對於個人來說,眼光和志向可以放長遠,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但做事卻要腳踏實地,萬里長征也是一步步走出來的不是?


快樂老冀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一個人自律的人,會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也在實踐中擴大自己的眼界。達到高度的自我認識。

山高路遠,大江東去。

毛主席年輕時期,輟學後去圖書館大量閱讀,還去鄉下做調研,還當過兵。這些經歷在之後的工農運動,槍桿子裡出政權,解放戰爭的戰役中都有體現。這就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最好的例子。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宇潛龍


1.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選自范曄《後漢書》第五十六章《陳王列傳》。

2.“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的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清】劉蓉《習慣說》)。另外《孟子》中也有記載。這句話的意思是: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

3.聯繫儒家學說,我們可以看出這反映是儒家經典思想。《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大意為通過明確自己的信念和目標,來讓自己頭腦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後就要努力在待人處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誠二字,努力斷惡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養就起來了,有智慧了。這時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了。

家庭是國家的縮影,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一個能把自己國家治理好的人,那麼他(她)也一定能讓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因此,“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涵義: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積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業。


瀟韡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掃屋和掃天下有必然的聯繫嗎?答:一屋不掃和掃天下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有間接的聯繫。古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你連自己的屋子就懶的打掃,怎麼能你去打掃天下的房子呢?這是從打掃的本身的字面來說。當然,古人說這句話並不是指打掃屋子,而是說你連自己的一間屋子都懶的打掃,怎麼能然讓你去幹更大的事啊。所以,“一屋不掃和掃天下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有間接的聯繫。這句話,還能延伸和解釋出更多意思,在此不一一敘說,我是吉星高照1738,感謝🙏你的提問。



吉星高照1738


答題: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掃屋和掃天下有必然的聯繫嗎?

⭐回答是有必然聯繫的。

掃屋和掃天下只是一個比喻,意思是說人為自己活著的同時,也要為他人謀利益,也要要社會做貢獻。⭐

(1)如果是一個只為了自己活著的人,是一個無睹於他人和社會的人,那麼掃屋和掃天下就沒有必然的聯繫。這樣的人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事實上一個人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和他人、社會的聯繫是分不開的。生活中的所需品都是通過流通得來的,否則將無法生存。

(2)俗話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只不過因每個人的能力大小不一樣而已。大家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這說明掃屋和掃天下是密切聯繫的,我們只是根據自己的條件,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去幫助我們身邊需要幫助的人,並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

比如說這次的疫情,湧現出了很多的逆行者,他(她)明知有危險還敢為天下先。為了人民的利益做著貢獻,為了國家的利益做著貢獻,他(她)們是人民的英雄、祖國的英雄,人民是不會忘記他(她)們的。

(3)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只要我們攜起手來,互幫互助;只要我們攜起手來,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當變成美好的人間。

🌹一個人心中有愛,就像是一盞燈,會照亮他人;人人也會因為愛,使愛燈燈照亮、人人相傳、讓世界充滿愛。🌹


南山有仙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是一個漢語的典故,指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這句話的原文並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習慣說》 劉蓉(清) 《後漢書》中第五十六章《陳王列傳》 《孟子》中也有記載。根據用進廢退原則,不適合的會被淘汰,能流傳到今天的肯定有其原因。做事做人都是這樣,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做好,從瑣碎繁雜的小事開始做,一點一滴的積累,可能當時看不出來有什麼用,但是有了紮實的基礎和細緻做事的習慣,那麼面對真正的挑戰也會胸有成竹,沉著應對,運用長久以來積攢的經驗把事情做好,一鳴驚人,從而擁有了超人之才。

如果要把這兩者割裂來看,一個人沒有好的做事習慣,行為標準,自己的部分都做不好(一屋都掃不好),從個人來說沒有很好的修身慎獨。從他人角度來說,你身為表率難以服眾。一葉落而知秋,萬事萬物都是互相聯繫的,正如蝴蝶效應一般,你在這的一個微小舉動,可能會引發另一個地方的巨大震盪。所以不可隨意,要注意細節。普遍來說都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自己可能看不出來自己哪裡有問題,但是問題是確實存在的,旁人看見了有的也不敢提醒。只有自我要求高了,沒做到沒做好就是不行,就要從小處著手,一點一滴把自己的茅屋掃好了,才能逐漸積累,去粗存精,改掉不好的部分,慢慢昇華自身的能力水平,不知不覺每個屋都掃好了,那就面面俱到了。綜合實力也大大提升,從而引申到社會問題的解決,多讀書,多修身,多積累實踐,那就有了掃天下的治國之才,二者此時實現了真正的統一。








星月逆行祥


此語為齊家修身之道,實為屈伸稱霸之為也。

它不是說一間屋子都不掃,是不幹活,不吃苦,不勤勞之人,。而真正的霸者,王者,君子等處世歷國是不拘小節的。不掃地不幹家務照樣能稱王稱霸或主宰天下。

此語所指,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要想有所作為,要想立於人世,要想成為王侯將相,就必須能大會小,能上能下,能苦能忍,能內能外,能屈能伸,懂得陰陽的奇妙合和和生剋制化的道理。懂得剛柔並濟,軟硬兼施,惡不露形,喜不竄容的自然處世之道。

掃屋者,女人之技也!一個男人,身心能屈到女人的位置上而不惡,則為置陰能忍之人。當忍則忍之時,身份並不重要,下賤之姿亦為日後驚人之作。如韓信受胯下之辱或吳越臥薪之變一樣。

這裡又指如果一個家庭就幾口人,如果你都調和不順理料不了,你以何才能統帥天下?一個小家的整治亦猶如一個國家也。其方略和作為是存在一樣的治理道理的。

大丈夫隱忍屈下而作,乃為日後驚人而為也!

大丈夫治家有方就能顯出理國之才了!


福自福地來wjf


謝邀回答 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精髓在於: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且勿好高致遠,棄小拈大。小事做好了,方可圖大業。

掃屋與掃天下並列,已經不是簡單的掃塵可以解釋清楚的,已經昇華到了謀天下大事,圖動地偉業的境界。

掃有橫掃千軍如卷席的英雄氣概,但只憑氣概不行,若不從細微入手,從小事做起,那隻能是痴人說夢,空想一場,結果是一事無成。

掃小屋,做小事,勵煉德行與意志,為掃天下做身心準備和視覺鍛鍊。待羽毛豐滿,時機成熟時再縱橫交錯,遊刃有餘地圖騰,橫掃天下成就驚天動地偉業。


楊致運


題主好,看了諸多朋友的回答,在此發表下個人的淺見。

在回答問題之前,有必要說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這句話雖然從來歷說起,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的陳蕃,但是原文確是清代劉蓉的“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很多人把“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的前半句“一屋不掃”理解為整理或打掃房屋,後半句“何以掃天下”理解為治理天下。我覺得很搞笑,前後完全不對等,這種牛頭馬尾的結合居然也能湊合在一起,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廢話到此為止,直接回答問題:個人認為,掃屋和掃天下是有必然的聯繫的。

一屋不掃:

這句話我們千萬不要去理解為整理或者打掃一個房屋,這只是其中一方面,而且還不是主要因素。

“一屋不掃”是從“一室之不治”引申而來,治之一字,不單單是打掃衛生而已,治理一個家,是一門大學問。尤其是在古代,人口多,關係雜,在高門大戶裡,什麼攀比啊,陷害啊之類的事比比皆是。平心而論,有多少人能治理的讓一家人心服口服。雖然古代和現在制度不一樣了,但是就我們現在而言,光一個婆媳問題就能難倒一大片了,不要說其他的利益方面的問題了。

由此看來,我們是輕視了“一屋不掃”這句話。掃屋是一門學問,能把它放在治國平天下的前面,可見一斑。

何以掃天下

這是一個問句,你怎麼治理天下?你憑什麼治理天下?憑什麼讓你來治理天下?

雖然古代有科舉制度,但是科舉出來的人,首先是做不了治天下的大官的,跟我們學校出來要實習一樣,必須得有個歷練階段。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官場這個地方,要想混得好,何其難也?那些連一屋都掃不好的人,要混到能夠治理天下的位置,有幾個?(當然凡事無絕對,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總歸是極其少數)

話又說回來,掃天下,無非是做人和做事。掃屋,也是做人和做事。你連自己家人的關係都處理不好,怎麼處理官場上形形色色的人際關係?更不要說那個喜怒無常的皇帝了。你連一件事對自己家有利還是有弊都看不清楚,或者處理不好,你怎麼處理天下事?

由此可以看出,掃天下的學問和掃屋的學問是一脈相承的,區別只在於眼界而已。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先出生在一個小家庭裡(古代皇帝也是先出生在後宮,生來也未必穩坐皇位)。不管做人還是做事都是先在家裡先學先做,然後才能獨立,至於能不能掃天下那就因人而異了。

所以,掃屋後,可以不掃天下,但是要掃天下,還是要先掃屋(極其個別的牛人不在此範疇)。

(文中圖片轉至網絡,如有侵權請告之,立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