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動婦女節”不應被”女神節”“女生節”取代

全稱為“國際勞動婦女節”的三八婦女節,最早起源於 20 世紀,發生在歐美國家的婦女權益運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女性和男性付出同樣的勞動,卻得不到同等的尊重,女性勞工的待遇遠遠差於男性勞工。

於是,女性群體發起婦女解放運動,希望能獲取和男性同等的勞動權利、工作環境和薪酬待遇。

作為國際婦女節起源的1908年美國女工的鬥爭,提出要求婦女選舉權和八小時工作制的口號。在1910及之後,各國開展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的活動,推動女權運功的進行。

後來,英國直到1928年才正式法定婦女享有與男性平等的選舉權,法國婦女是在“人權”口號提出近兩個世紀之後的1945年才取得與男性同樣的選舉權,美國婦女到1920年才普遍擁有選舉權。

這一節日傳到中國後,也保留了“勞動婦女節”的名稱,本意是強調勞動對於婦女獨立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這個節日本身是勞動婦女為了爭取自身權益、參與社會活動而設立的。

而近年來,大眾希望用其他的詞語來取代“婦女”,將“婦女節”改頭換面,以“女生節”“女神節”的名字出現,勞動婦女的身份不再被強調,取而代之的是年輕的女生與美麗的“女神”,更為迎合大眾喜好。

關於女生節的起源,應該最先是從高校興起的,高校女生不願意將自己歸類為婦女,又不想放棄女性的節日特權,於是把3月7日稱為女生節。

大學校園裡的“女生節”,慶祝方式主要是男生在校園中懸掛橫幅向女生喊話,以及給女生送小禮物等。可以發現,“女生節” 變成了男生給女生過的節,女生在其中處在被動狀態。是否慶祝女生節,過女生節還是過婦女節, 怎麼過節,似乎都不由女生決定。

商家也抓住了三八婦女節的營銷商機,為了迎合年輕女性消費者的喜好,商家將婦女節搖身一變為“女神節”和“女王節”,儘可能賦予節日更多美好意義。“女人和小孩的錢最好賺”,商業規律使然,自然將更多目光聚集在女性消費者身上,女性消費市場已經成為一個潛力極大的廣闊市場。

也有商家利用近年來日漸興起的女權主義思潮號召女性對自己好一點,隨自己的心意打扮自己,在辛苦工作之餘通過購物犒勞自己,迎合“獨立女性” 的喜好。

中國女性的解放運動已逾百年,而自 1949 年 起,三八婦女節作為節日和紀念日得到了國家的認可。時至今日,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之高是空前的,但女性在職業發展保障等等關於自身權益的爭取上,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些議題面前,逃避 “婦女”一詞,沉浸在“女生節”與“女神 節”的狂歡裡,都顯得很不合時宜。

對於逃避“婦女”的名稱,對“勞動婦女節”喪失熱情的女性來說,女性的力量如何體現,女性的獨立到底有多重要,女性的自我意識表現在哪些方面,這些是還需要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國際勞動婦女節”不應被”女神節”“女生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