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言論對中國影響那麼大,為啥外國不推行呢?

憂惜人生


首先表明,“孔子言論”這個提法並不全面,不妨說成“儒家思想”。

至於你的問題,要看你說的是哪個外國。日本韓國越南等東亞東南亞國家,你能說沒有儒家的影響?相反,在現代,他們對儒家的推崇和理解,反而已經遠超了中國。

至於其他文化圈的國家,文化根基不同,因此對儒家的研究更傾向學術。原因有三:

一、近代世界是西方文明以先進的科學和武裝壓倒東方文明所建構的格局。所以更多國家傾向於向西方文明靠攏。

二、49年以後,由於主義的獨大,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的摧殘破壞,已經使現代中國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文化沙漠和信仰真空。自己國家國人都拋棄了的文化,又如何能在世界各國引起重視?

三、也是由於上一條的歷史原因,國人對儒家經典的理解已經低無可低,尤其許多教授學者,只是把儒家思想當做一種學說、一門課程來講授。自己都不能明白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與實際作用,自己都不能堅信並奉行儒家思想,又怎麼能讓別國能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



霜華滿袖1


孔子是在中華文明持續發展過程中,長期保持著重要影響力的思想家、教育家。400多年前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人,把記載孔子言論的《論語》翻譯成拉丁文,題目是《中國智慧》,認為孔子是中國哲學大家,使得《論語》在歐洲傳播。有一本書叫作《世界名人論中國文化》其中說道:孔子“在十幾個世紀前,花畢生經歷,從混亂中創造秩序,從不道德中創造道德,……他的話是永存的。”而今孔子學說已走向世界五大洲,2004年韓國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學院,後來許多國家也先後建立了400多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設立了“孔子教育獎”。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儘管如此,由於地域不同、國情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於很長一段時間裡,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中國主流文化,外國是不可能推行的。只是一些有識之士在大力倡導,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至理名言被收入《世界人權宣言》和《世界倫理宣言》,被提倡用於處理國家、民族、文化之間相互關係。



閒雲一片之每文


孔子對中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塑造了整個民族的性格,仁義禮智信,成為中國民族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

孔子對國外的影響可以分兩部分來看,一部分對於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孔子影響深遠,幾乎和中國相差無幾。

另一方面但是對於歐美等國家,影響很小,究其原因,在於近代中國開放國門,和歐美的交流越來越多的時候,歐美的基督教文化已經根深蒂固,而且當時正處於中國衰落的時候,國家落後,許多人歸罪於孔孟思想,本國尚有許多人看不起孔子的思想,甚至厭惡、咒罵,國外人又怎麼看得上?

不過好在這些年,傳統優秀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孔子學院走出去,增強文化自信,相信孔子影響會越來越大!


木子閒談


你知道外國哲學之王黑格爾怎麼評價孔子的嗎?“除了空泛的說教,一無是處”西方哲學姐這麼看孔子,會宣揚他?那問題是中國哲學界孔子地位就高嗎?其實也不高,大學裡根本沒人研究孔子,孔子得影響力來自於古代帝王的推崇,說到底孔子的思想是諂媚皇權的思想,是侷限、短視的,利於統治階級而不利於百姓,由此造成中國社會300年一個輪迴,原地踏步,他所有的地位都來自於和皇權勾結,真正學術界地位遠低於同時代的老子甚至韓非子


華仔見微知著


關於孔子學說的是是非非,自近代以來國人就爭論不休,卻也一直沒能爭出一個服眾的結果。所以,我們不妨看看外國人是怎麼看孔子的,通過他們的說法,我們或許能發現很多我們看不到的東西。

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總體來說是低的,在他看來,孔子就是一個“格言家”,與其說他告訴了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不如說他在勸誡我們該如何生活,在其著作《哲學講演錄》中,黑格爾說:孔子只是一個世間的智者,他的言論只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在每個民族都有,甚至其他民族的道德常識還要比他的好一些,比如西方哲人西塞羅,這雖然也是道德教訓,卻還有政治義務論這樣的東西……孔子沒有思辨的哲學,只有一些老道、善良的道德教訓。

黑格爾不喜歡孔子,認為他不能被稱為偉大的哲學家,而是“格言家”,但他很喜歡老子,他覺得老子才是“與哲學密切相關的生活方式的創始人”。

但是在黑格爾之前的伏爾泰卻很喜歡孔子,他覺得孔子是“東方智者”,他那裡有最純潔的道德,世界上最幸福,最值得被尊進的時代就是遵從了孔子法則的時代,“在道德上,歐洲人應該成為中國人的徒弟”。

伏爾泰說孔子有“最純潔的道德”,指的大概是孔子的學說中並不像西方那樣,廣泛地需要神的介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短短八個字,沒有神和上帝的插手,卻把道理說的一清二楚,這讓伏爾泰膜拜。

萊布尼茨對孔子或者儒學的評價和伏爾泰有相似之處,他認為儒學是一門“自然神學”,而不是西方的“啟示神學”,它不依賴特殊的啟示和神學信仰,僅僅憑藉個人的理性和經驗就構建起了一個完整的教義,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古代中國已經接近了“理性化國家”。他們認為中國在觀察方面勝過西方,西方的強項在於理論思維,所以雙方應該相互交換禮物。

這句話無疑是正確的,東西方各有長處,取長補短才能是世界文明做出特別的貢獻。羅素認為,中國的文化基於孔子的學說,中國不可盲目採用西方的文化,只需“略加改易”就可以了,在兩千年前中國學術已燦然大備,若整理然後使之復興,最後中國或成為文化之中心。(《歷代尊孔記·孔教外論合刻》)







萃採園


       孔子,民尊孔聖人,是影響了中華民族甚至東方各族兩千多年的一位大思想家,世稱儒學創始人,所謂孔孟之道是也。儒學的核心內容就是仁、恕、忠、孝。其價值建立在人人誠孝、天下太平、江山一統的基礎之上。該學說經過歷代的興衰起伏,傳承至今,留下很多的經典大作,影響著當今眾多東方人的思想和意識。

        西方主流思想和意識主要是建立在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之下。但嚴謹地說當代西方思想和價值觀已經遠離了基督的本意,其形成的源泉來自於資產階級大革命後的眾多思想家。

比較簡明地說,儒學建立的思想體系以集體主義的天下歸一為基礎,西方思想體系和價值觀以個人主義的自由獨立為基礎,兩者有很多的共同目標,比如博愛和仁愛,但兩者的主體目標格格不入,水火不容。

為了不同文化的國家之間能夠互相交流、溝通、理解,近二十年來我們同很多國家建立了文化合作關係,並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學院進行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交流。但前行的道路並不平坦,不時遇見一個又一個問題和麻煩。

基督教在中國的文化傳播情況大同小異。有記載的中國境內第一所基督教堂建立在元朝的北京,時間是十四世紀初。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南堂也在北京,始建時間是1605年。幾百年過去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國依然是小眾文化。

不難看出,不同文化的互相交流、加強理解、共同前行,依舊任重道遠。


韓長安


外國並不是沒有推行,聖人之道,日用而不知而已。舉兩個例子。

一、伏爾泰,大家都聽說過吧,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法國啟蒙運動的泰斗,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他本人對孔子非常崇拜和景仰,他曾經在《論孔子》中寫道:“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佈了更有用的真理”,伏爾泰甚至在家中的禮拜堂內供奉孔子像,每天頂禮膜拜。孔子思想對伏爾泰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對伏爾泰引領思想啟蒙運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聯合國總部大樓內,懸掛著一副描繪世界各族人民的壁畫,壁畫上有那句眾所周知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聯合國鐫刻這樣一句話,其意義不言而喻,因為這句話已經是世界各國的普世價值觀。如果追根溯源,那要從周恩來總理說起,1955年,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主張受到與會各國領導人的一直贊同,並且周總理多次在闡述我國外交政策時引用這句話。1993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寫入《世界倫理宣言》,她被視為人類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則,也是對世界人民普適的道德金律!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孔子的思想光輝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只能越發燦爛,中國人民更要堅定文化自信,將孔子思想發揚光大。

(這裡是“無兩書房”,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的八零後小學生,歡迎關注)






無兩書房


儒家思想本質還是加強中央集權控制的有效工具,儒家法家演變成現代社會的道德、法律,為解決社會矛盾服務。國外同樣受用,不過國家所有制不同社會形態的矛盾程度不同



回頭太難wp


孔子和儒教徒子徒孫們沒有一個懂得感情是交流出來的,這是人最基本的智慧,儒教都不懂,這群腦殘們用孝道感恩綁架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悟宇之道


國外講究叢林規則。孔子卻講道德。老實人在國內也混不好,在國外更加不能了。

所以國外更加排斥孔子的思想。

在國外生活久了,也變得不善良。

有一天晚上,你在黑暗的地方完全沒有人看你,你也會想殺人。因為國外就是相互殘害。叢林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