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不僅需要發明創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氣韻

歷史上總有一些人,他們為社會國家人民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卻未曾向社會索取過任何的回報。他們並不在意世俗的成功,而是在意內在理想報復是否能夠實現,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秉承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價值觀不斷的前進與探索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同時也品嚐到了酸甜苦辣,但在經歷人生低谷時,他們並不會瀟灑地拂袖而去,而是與眼前的困境作鬥爭,絕不放棄理想。

這些人往往被載入史冊,供後人頌揚和銘記,他們有的是民族英雄,有的是時代先驅,而有的是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愛國之士。下面我們就從范仲淹的官場視圖和個人經歷中瞭解那段動盪的社會背景,以及范仲淹本人的理想和政治抱負。

人類文明不僅需要發明創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氣韻

一、出身並非名門望族,成長卻刻骨銘心

1、父母雙亡少年離家往往出城兒時的堅韌

范仲淹並非出身於名門望族,但他的祖上也有過做官的經歷。他的先祖曾經在中原王朝動亂之時,進入江南蘇州地區,在唐朝滅亡之後,他的父親和祖父都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做官。北宋建立,吳越國主動向北宋俯首稱臣,他的父親也就跟隨著吳越國一起加入了宋國,成為宋國的地方官員。有許多歷史學者提出疑問,為什麼范仲淹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朝廷官員,范仲淹的生活還如此貧寒?這都歸咎於他的父親早年去世,家裡失去了頂樑柱,989年,范仲淹出生,990年,他的父親便駕鶴西去了,但從另一方面講,父親的離世對范仲淹來講並不是一件壞事。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那些真正成就霸業的王侯將相都擁有著艱苦卓絕的出身背景,他們有的少年出家,有的父母雙亡,正是這樣坎坷的成長經歷和殘缺的家庭背景,鍛造了他們的毅力韌性,使得他們擁有更大的志向和常人所不能匹及的抗挫折能力在動亂中成長,從而擁有了獨當一面的能力。

人類文明不僅需要發明創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氣韻

2、母親改嫁,立志苦讀,科舉中第

父親去世之後,范仲淹的母親便改嫁,成年之後的范仲淹得知了自己的父親早已離世痛苦不已,但正是這段艱苦卓絕的歷程讓他痛定思痛,立下了遠大的志向。他克服了一切困難,發奮讀書,通過科舉考試取得了進士,成為了朝廷的九品官員,他在位時期剛正不阿,即使是小事,他也秉承秉公執法的精神,絕不貪贓枉法。

二、在其位,謀其政,巧遇伯樂

1、調任泰州,針砭時弊

九品官員任職滿七年之後,范仲淹被調往江蘇省東臺市西溪古鎮,他負責擔任當地食鹽轉運的監察官。但他到任後發現由於當地的堤壩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導致洪水發生,對當地百姓造成了巨大影響,甚至在災荒和洪水之年人民常常顆粒不收,生活難以得到保障。所以范仲淹即刻上書表達了他對人民生活的擔憂,以及當地由於堤壩問題導致的水患災害,希望朝廷能夠撥付銀兩給予重視,儘快重修堤壩。他的奏摺很快被宋仁宗批准,並且他也被調任興化當縣令,主要負責修建黃海防海堤壩的工程。但工程剛剛開啟兩年,范仲淹的母親便去世了,從小飽讀詩書深明禮教的他立刻選擇回家奔喪,工程的修築交由其他的官員接管。

人類文明不僅需要發明創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氣韻

2、晏殊王曾激勵舉薦的有識之士

一位偉人的成長離不開人生導師,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范仲淹能夠最終成為朝廷命官受到皇帝的賞識,這和他認識的人不無關係。范仲淹為母親守孝的一年中,他到當地的學府講學任教,邀請他講學的正是在商丘地區做官的宴殊,晏殊欣賞他的才華,並且給予了范仲淹很大的期望。

范仲淹在商丘講學之時,他慷慨陳詞,表達了自己匡國濟民、經世致用的偉大抱負,針砭時弊,從不同的角度講出現今朝廷社會所面臨的問題,給出了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法,影響了許多當地的學子。

范仲淹能有這番報復理想和才華與他兒時的成長不無關係,因為他在科舉中的之前曾飽讀詩書,為了改變自身命運,他誦讀儒家經典,將仁義禮智信和忠孝節義深深地銘記在心中。讀書過程中他也形成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他在商丘講學時鼓勵每一位學子挺身而出,為國家謀求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范仲淹本人也是這樣做的,他身體力行,言行一致,成為了當時人的楷模和典範。

人類文明不僅需要發明創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氣韻

3、不顧後果一意孤行,成就自身的美名

范仲淹慷慨陳詞過後親自向朝廷上書,這封奏摺將國家面臨的問題全部理清,深切的警示朝廷冗兵冗官冗費對國家造成的危害。范仲淹在奏摺中提到朝廷應該裁減官員,精兵簡政,讓那些尸位素餐心不在焉的官員都離開崗位,一方面縮減財政開支,另一方面提高官員的辦事效率。這樣的奏摺受到了朝廷宰相王曾的認可,王曾認為范仲淹是人才,他希望在皇帝面前推薦范仲淹,此時曾經賞識他的晏殊也親自到皇帝面前講述范仲淹過往的功績,正是有這兩個人在皇帝面前不斷地褒獎范仲淹,仁宗才決定將范仲淹調到京城帝都,擔任皇家圖書的管理者和校訂者。

由此可見,貴人對於每一個人的成長是有著決定性意義的,個人的才華與能力固然是成功的最基本要素,但僅有能力沒有人賞識,也不會得到認可,正是由王曾和晏殊極力的舉薦,范仲淹才順利地進入朝廷做官。因此,我們應該善於把握機遇,善於與人交流,善於向不同的人請教,在自身有能力的基礎上,有更加良好的社會關係和人脈,因為這些人未來可能會成為我們成長的階梯,會給予我們巨大的幫助。

人類文明不僅需要發明創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氣韻

三、太后垂簾聽政,范仲淹直言相諫

1、申明禮法,行為驚世駭俗

范仲淹做人做事從不委曲求全,這也成為後世對他褒獎和頌揚的重要品質。范仲淹在京城供職期間,他多次直言相諫,舉例而言,在宋仁宗19歲時,他準備舉辦大型慶典,在慶典上親自為章獻太后祝壽。范仲淹認為這違背了朝廷禮法,范仲淹上書皇帝,告誡皇帝如果想要表達孝心,那麼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不能夠屈尊、違背禮教向太后祝壽,這會使得禮法混亂,沒有威嚴,他認為皇帝應該以身作則,

危言危行,不能夠違背禮法。皇帝親自為章獻太后祝壽,並不是因為宋仁宗有真誠的孝心,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2、處江湖之遠,仍然心繫天下

此時的章獻太后把持朝政多年,宋仁宗雖貴為皇帝,但並無實權,范仲淹親自上書針砭時弊,他告誡章獻太后,希望太后能夠將政治權力歸還給皇帝。在晏殊瞭解到此事之後,大驚失色,因為范仲淹此舉過於魯莽,晏殊畏懼後期章獻太后會責罰和報復范仲淹,那麼作為舉薦人晏殊也有責任,也會被連累。但在晏殊和范仲淹交流過後,范仲淹回覆了晏殊一封信,這封信在後世也成為了歷史佳話,在這封信中范仲淹表達了自己不畏生死,願意直言相諫的勇氣和豪情,那種豪情壯志令每一位讀者為之動容,也正是這封信將范仲淹內在崇高的精神追求體現的淋漓盡致。

人類文明不僅需要發明創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氣韻

四、堅韌不拔之志,為後世立下精神豐碑

1、為官為政,無愧於心

在范仲淹的上書都沒被採納和回應之後,他對朝廷大大失所望,他上書要求離開京城到地方任職。但在地方任職的過程中,范仲淹也秉承自己《岳陽樓記》中所提到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精神追求。他仍然多次上書朝廷,希望朝廷改革官制,不要鋪張浪費,因為當時的朝廷正在計劃修建大型的樓閣和庭院,這會消耗大量財政開支。范仲淹在上書中強調,分發給官員的田地不能被褫奪,因為一旦官員失去了生活的資本,那麼即使是圍為官清廉者也會被迫貪汙。雖然他所上述的所有政策措施都沒有被朝廷採納,但宋仁宗皇帝感動於范仲淹的一片赤誠之心。

2、成事在人,與命運抗爭的頑強意志

出身貧寒,少年經歷坎坷,但通過自身的學習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從而在仕途上得以施展,即使是經歷了其他官員的打壓,他也仍然不放棄,支持他一路走下去的,並非功名利祿,而是發自內心的追求和熱忱,這便是范仲淹的一生。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岳陽樓記》,閱讀他對於景色盛況的描繪,從而感知他內在的胸懷開闊以及對天下大事的關心。雖然北宋王朝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坎坷和平靜,

但正是有一批像范仲淹這樣的飽學之士,他們願意將畢生所學,用於匡國濟民,北宋才不至於迅速滅亡,國力仍然能穩中有進,人民生活也不斷的得到改善。

人類文明不僅需要發明創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氣韻

近現代許多學者稱,那些建立了王霸雄圖征服了山川河流的時代變革者並不值得稱讚,因為他們並沒有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貢獻,他們只是建立了別人未曾有過的豐功偉績,而並沒有創造出改變人類生活的切實工具,但像范仲淹這樣的精神燈塔,卻成為了後世人內在靈魂永恆的豐碑。

《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傳第五十四》《中國文學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