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不仅需要发明创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气韵

历史上总有一些人,他们为社会国家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却未曾向社会索取过任何的回报。他们并不在意世俗的成功,而是在意内在理想报复是否能够实现,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观不断的前进与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同时也品尝到了酸甜苦辣,但在经历人生低谷时,他们并不会潇洒地拂袖而去,而是与眼前的困境作斗争,绝不放弃理想。

这些人往往被载入史册,供后人颂扬和铭记,他们有的是民族英雄,有的是时代先驱,而有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爱国之士。下面我们就从范仲淹的官场视图和个人经历中了解那段动荡的社会背景,以及范仲淹本人的理想和政治抱负。

人类文明不仅需要发明创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气韵

一、出身并非名门望族,成长却刻骨铭心

1、父母双亡少年离家往往出城儿时的坚韧

范仲淹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但他的祖上也有过做官的经历。他的先祖曾经在中原王朝动乱之时,进入江南苏州地区,在唐朝灭亡之后,他的父亲和祖父都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做官。北宋建立,吴越国主动向北宋俯首称臣,他的父亲也就跟随着吴越国一起加入了宋国,成为宋国的地方官员。有许多历史学者提出疑问,为什么范仲淹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朝廷官员,范仲淹的生活还如此贫寒?这都归咎于他的父亲早年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989年,范仲淹出生,990年,他的父亲便驾鹤西去了,但从另一方面讲,父亲的离世对范仲淹来讲并不是一件坏事。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成就霸业的王侯将相都拥有着艰苦卓绝的出身背景,他们有的少年出家,有的父母双亡,正是这样坎坷的成长经历和残缺的家庭背景,锻造了他们的毅力韧性,使得他们拥有更大的志向和常人所不能匹及的抗挫折能力在动乱中成长,从而拥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人类文明不仅需要发明创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气韵

2、母亲改嫁,立志苦读,科举中第

父亲去世之后,范仲淹的母亲便改嫁,成年之后的范仲淹得知了自己的父亲早已离世痛苦不已,但正是这段艰苦卓绝的历程让他痛定思痛,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他克服了一切困难,发奋读书,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进士,成为了朝廷的九品官员,他在位时期刚正不阿,即使是小事,他也秉承秉公执法的精神,绝不贪赃枉法。

二、在其位,谋其政,巧遇伯乐

1、调任泰州,针砭时弊

九品官员任职满七年之后,范仲淹被调往江苏省东台市西溪古镇,他负责担任当地食盐转运的监察官。但他到任后发现由于当地的堤坝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导致洪水发生,对当地百姓造成了巨大影响,甚至在灾荒和洪水之年人民常常颗粒不收,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所以范仲淹即刻上书表达了他对人民生活的担忧,以及当地由于堤坝问题导致的水患灾害,希望朝廷能够拨付银两给予重视,尽快重修堤坝。他的奏折很快被宋仁宗批准,并且他也被调任兴化当县令,主要负责修建黄海防海堤坝的工程。但工程刚刚开启两年,范仲淹的母亲便去世了,从小饱读诗书深明礼教的他立刻选择回家奔丧,工程的修筑交由其他的官员接管。

人类文明不仅需要发明创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气韵

2、晏殊王曾激励举荐的有识之士

一位伟人的成长离不开人生导师,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范仲淹能够最终成为朝廷命官受到皇帝的赏识,这和他认识的人不无关系。范仲淹为母亲守孝的一年中,他到当地的学府讲学任教,邀请他讲学的正是在商丘地区做官的宴殊,晏殊欣赏他的才华,并且给予了范仲淹很大的期望。

范仲淹在商丘讲学之时,他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匡国济民、经世致用的伟大抱负,针砭时弊,从不同的角度讲出现今朝廷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给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影响了许多当地的学子。

范仲淹能有这番报复理想和才华与他儿时的成长不无关系,因为他在科举中的之前曾饱读诗书,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他诵读儒家经典,将仁义礼智信和忠孝节义深深地铭记在心中。读书过程中他也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在商丘讲学时鼓励每一位学子挺身而出,为国家谋求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范仲淹本人也是这样做的,他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成为了当时人的楷模和典范。

人类文明不仅需要发明创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气韵

3、不顾后果一意孤行,成就自身的美名

范仲淹慷慨陈词过后亲自向朝廷上书,这封奏折将国家面临的问题全部理清,深切的警示朝廷冗兵冗官冗费对国家造成的危害。范仲淹在奏折中提到朝廷应该裁减官员,精兵简政,让那些尸位素餐心不在焉的官员都离开岗位,一方面缩减财政开支,另一方面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这样的奏折受到了朝廷宰相王曾的认可,王曾认为范仲淹是人才,他希望在皇帝面前推荐范仲淹,此时曾经赏识他的晏殊也亲自到皇帝面前讲述范仲淹过往的功绩,正是有这两个人在皇帝面前不断地褒奖范仲淹,仁宗才决定将范仲淹调到京城帝都,担任皇家图书的管理者和校订者。

由此可见,贵人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个人的才华与能力固然是成功的最基本要素,但仅有能力没有人赏识,也不会得到认可,正是由王曾和晏殊极力的举荐,范仲淹才顺利地进入朝廷做官。因此,我们应该善于把握机遇,善于与人交流,善于向不同的人请教,在自身有能力的基础上,有更加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脉,因为这些人未来可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阶梯,会给予我们巨大的帮助。

人类文明不仅需要发明创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气韵

三、太后垂帘听政,范仲淹直言相谏

1、申明礼法,行为惊世骇俗

范仲淹做人做事从不委曲求全,这也成为后世对他褒奖和颂扬的重要品质。范仲淹在京城供职期间,他多次直言相谏,举例而言,在宋仁宗19岁时,他准备举办大型庆典,在庆典上亲自为章献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违背了朝廷礼法,范仲淹上书皇帝,告诫皇帝如果想要表达孝心,那么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不能够屈尊、违背礼教向太后祝寿,这会使得礼法混乱,没有威严,他认为皇帝应该以身作则,

危言危行,不能够违背礼法。皇帝亲自为章献太后祝寿,并不是因为宋仁宗有真诚的孝心,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2、处江湖之远,仍然心系天下

此时的章献太后把持朝政多年,宋仁宗虽贵为皇帝,但并无实权,范仲淹亲自上书针砭时弊,他告诫章献太后,希望太后能够将政治权力归还给皇帝。在晏殊了解到此事之后,大惊失色,因为范仲淹此举过于鲁莽,晏殊畏惧后期章献太后会责罚和报复范仲淹,那么作为举荐人晏殊也有责任,也会被连累。但在晏殊和范仲淹交流过后,范仲淹回复了晏殊一封信,这封信在后世也成为了历史佳话,在这封信中范仲淹表达了自己不畏生死,愿意直言相谏的勇气和豪情,那种豪情壮志令每一位读者为之动容,也正是这封信将范仲淹内在崇高的精神追求体现的淋漓尽致。

人类文明不仅需要发明创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气韵

四、坚韧不拔之志,为后世立下精神丰碑

1、为官为政,无愧于心

在范仲淹的上书都没被采纳和回应之后,他对朝廷大大失所望,他上书要求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职。但在地方任职的过程中,范仲淹也秉承自己《岳阳楼记》中所提到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精神追求。他仍然多次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改革官制,不要铺张浪费,因为当时的朝廷正在计划修建大型的楼阁和庭院,这会消耗大量财政开支。范仲淹在上书中强调,分发给官员的田地不能被褫夺,因为一旦官员失去了生活的资本,那么即使是围为官清廉者也会被迫贪污。虽然他所上述的所有政策措施都没有被朝廷采纳,但宋仁宗皇帝感动于范仲淹的一片赤诚之心。

2、成事在人,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

出身贫寒,少年经历坎坷,但通过自身的学习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在仕途上得以施展,即使是经历了其他官员的打压,他也仍然不放弃,支持他一路走下去的,并非功名利禄,而是发自内心的追求和热忱,这便是范仲淹的一生。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岳阳楼记》,阅读他对于景色盛况的描绘,从而感知他内在的胸怀开阔以及对天下大事的关心。虽然北宋王朝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坎坷和平静,

但正是有一批像范仲淹这样的饱学之士,他们愿意将毕生所学,用于匡国济民,北宋才不至于迅速灭亡,国力仍然能稳中有进,人民生活也不断的得到改善。

人类文明不仅需要发明创造,更需要用之不竭的精神气韵

近现代许多学者称,那些建立了王霸雄图征服了山川河流的时代变革者并不值得称赞,因为他们并没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他们只是建立了别人未曾有过的丰功伟绩,而并没有创造出改变人类生活的切实工具,但像范仲淹这样的精神灯塔,却成为了后世人内在灵魂永恒的丰碑。

《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中国文学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