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朋友圈僅展示三天,比拉黑更可怕?

抬頭笑笑咯J


現在的朋友圈已經變味,朋友圈裡的人並不一定都是朋友,現在微信多數用在支付商品二用[捂臉]


藍色冰雨3


現在朋友圈最可怕的是某人設置你們只能聊天,但看不到她朋友圈,你進入看她的朋友圈就是一條線就像已經把你拉黑的一樣,但你找她還是可以聊天的。所以設置三天已經很良心了,起碼一視同人。但對你設置只聊天那真的就是最熟識的陌生人了,或者某人不想刪你,但用這種方法來疏遠你,又或許僅僅只是陌生人而已。



大神K


沒有必要來說朋友圈設置成三天的展示。你是他的好朋友,你肯定會對他密切關注,有了密切的關注,他每天的朋友圈動態,你就能及時看到,何須在意他朋友圈的展示是設成幾天的。

你對他都不愛關注,你憑什麼就讓他天天保持朋友圈的動態,等待你哪天有空了、心情好的時候才去看。

朋友圈也得講究時效性。有時,一時衝動、一時不快,都會在朋友圈上發表一下心情,可,過幾天,就會成為不合時宜的話,所以,沒有必要繼續保持,設置了三天,正好就過去了省得別人見到。

每個人的每天生活都是直播,沒有需要復播,在朋友圈發個心情或圖片,你看到就看到了,沒看到就以後及時關注。那種罵別人朋友圈設置成三天不夠朋友的人,沒有必要這樣,多麼像鄰居窗簾沒拉緊,留個縫隙讓你看得不全面,就破口大罵鄰居不厚道,窗簾不拉緊比窗戶砌磚更可怕!每個人都有隱私,沒有必要窺探別人,朋友圈有時效性,想看就及時關注。

朋友圈設置多少天,與人格人品問題都無關,我們沒有必要去說三道四。


輝太郎攝影


微信推出“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這個功能後,立刻有人嚐鮮了。點開他們的頭像,只能看到這三天裡零零星星的一點內容,三天前發生了什麼再也找不到蛛絲馬跡。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圈成了我們瞭解一個人最快最便捷的渠道。

看看他分享了什麼文章、音樂,去了哪,發表了什麼心情,好像就能看到一個人的性格面貌了。

如果探究欲強一點,或是抱持著儘量抓取更多數據以便研究結果更準確的心態,翻遍他的朋友圈,就相當於瞭解他的成長史和心路歷程,算是做到知己知彼了。

可以說,看朋友圈還是有點幫助的。

但是現在,當你只能看到三天的朋友圈內容,想了解一個人難度加大,壓力也加大,如果你在三天前沒來得及去關注一個人,便很難間接地知道他身上發生了什麼,想關注一個人,開始變得有期限了。

這種期限背後,有很多兜兜轉轉的小心思。當一個人選擇去勾選只展示三天的朋友圈,心裡是有波瀾的。


資料圖 攝影|衡國良/新文化報

1.引起關注,獲得存在感

無論是隻展示半年,還是選擇展示最近三天,甚至是徹底關閉朋友圈,都是一種改變。這種風吹草動看起來是不想暴露太多信息,不想被關注,但實際上卻可以通過改變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真正關心你的人一定會來問你為什麼只展示三天朋友圈”,一位朋友這樣告訴我。

的確,這種改變成功地喚起了別人的好奇和猜測,他們要麼主動詢問,要麼會下意識地主動留意你的朋友圈內容。這種狀態好似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少了全部鋪陳的乏味,多了撩人的神秘感。

在每天繁複的朋友圈內容裡,缺失反而成了一種珍貴,留白倒成了一種新意。


2.找補安全感

正如前面所說,朋友圈是瞭解一個人的快速通道,只要對方展示朋友圈內容,就意味著你自願公開你的信息,不管手機另一端的那個人是誰。

但這種全面暴露並非是真正坦誠和讓人感到安全的,尤其是面對那些我們並不熟絡甚至是剛加上好友的人,我們並不確定把自己的生活雙手奉上是否合適。

如果選擇了朋友圈不可見,又顯得矯情小氣,那麼索性就只展示最近三天的內容,找補了安全感,又體面。

有些人自嘲說,有了這個功能之後,再也不擔心自己的“黑歷史”被挖墳了,心裡踏實多了。

從全面開放朋友圈到只展示三天,這是一個收緊的過程,這種收緊也是內心層面的折射。我們在信息過度溢出的時代,終於能抓住一塊保障安全感的浮萍。

3.減少羞恥感

並非每個人都有穩定的人格,即便再穩定,也會有那麼些時刻是衝動的,在衝動之下我們選擇用朋友圈來宣洩情緒,雖然即刻得到了放鬆,事後來看,卻總會有一種不適感,這種不適就是內心的羞恥。

我們不能面對那時那刻的心情,連同那時那刻的自己也想一起否定。

平靜下來,你會覺得某一條朋友圈是幼稚的,是矯情的,是負能量的,是充滿了憤怒的,你不能接受自己有這樣一個部分,刪掉或許是最眼不見心不煩的方式,既不讓看客再有憑據去捕捉你的衝動,也不會讓心頭的羞恥感縈繞。

可畢竟刪掉總是要花費點功夫的,選擇只展示三天卻是簡單的。三天後的你,不必擔心被窺探三天前的心情,就好像那樣讓你羞恥的時刻從未真正發生過。

我問一個同樣選擇只展示三天朋友圈的人為什麼,她說“人總是覺得三天前的自己是個傻X”,我說那如果可以選擇只展示一天的朋友圈呢?她說,“那我一定會選一天,因為昨天的我也是個傻X。”


其實關於這個新功能我最納悶的問題是:為什麼是三天,為什麼不是四天,不是一星期?

但我立刻覺得自己較真兒了,三天或許只是一個隨機選擇的虛數,它只是讓我們有一個機會去選擇自我暴露的程度,在我們感到不舒服感到不安全甚至只是心情不美麗的時候,我們可以按下一個開關,開啟自我調適的模式。

輕輕巧巧的一個選擇,讓我們長舒一口氣,讓我們暫時的獲得一種自我慰藉:就好像改變了朋友圈的展示天數,我們就能真正改變自己一樣。

網上流傳一個段子,“非好友可以看十條朋友圈,好友只能看最近三天朋友圈,請問,我加你們好友是為了什麼呢?”

無論是出於什麼樣的內心波瀾選擇只展示三天朋友圈內容,其實都是關掉了一個通道。當看到一個人的朋友圈只向你展示三天內容的時候,誰不會失落呢?

或許,對於我這種不時常刷微信的人來說,想看更多朋友圈內容,最合適的方式只能是把我關心的人刪掉了。


軒維閣


這類人群終究是少數,但凡遇到這樣的,除非他有過人的知識或能耐[這德行一般屁都不會],否則一律刪除。因為這類人群心裡不是有陰影,就是有某些什麼不可告人。不敢當中示人,可想而知了……



南倡北道757


對於朋友圈三天可見,並不是說防備誰,而是對自己的一些東西比較謹慎,比如說我今天發了一段跳舞的,我覺得很好看,所以把它發上去了,可是過了一兩天我又覺得自己跳的很爛,所以我自己覺得尷尬不想別人再看到,對一件事的感受每隔一段時間都有不同的看法,我只想展示我現有階段的現有觀感。無論什麼事這三天看過了就過了。而且有的年齡小,可能今天發了一段粗話,隔陣子又覺得不好。又不是不給看,各人有各人的選擇,三天可見它不香嗎?


TIMIYA


微信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軟件,而朋友圈是讓我們更加了解一個人的另一面,

展現三天可見也是一種我的過去你別參與,我的現在和朋友共享。

拉黑一個人是徹底與一個人劃清界限 徹底。

我也很多年沒有在朋友圈發過關於不好的心情,覺得不好的心情屬於負能量,負能量會影響別人的心情,哈哈[偷笑]我的朋友圈好幾年都是設置的三天可見。

展示三天朋友圈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拉黑一個人。

個人的觀點,不喜歡請勿噴。


彩色的夢6688


微信讓更多人加深了友情,也讓人娛樂了生活,拉黑和展示三天肯定各有千秋。拉黑肯定是不想讓某人看到自己過去的生活日常,顯示三天是讓朋友只看到近幾天的生活近況,不想讓他們再分享過去的喜怒哀樂。我有時在朋友圈發洩我的不快,我就會設置部分人不見,因為他們和我並不是好朋友,只是工作或者別的情況加入的微信,我不想讓他們也去看我的笑話,每個人生活方式不一樣,沒必要都敞開心懷讓他們看個透澈。


HNCD73孤燕南飛


展示三天就看三天,

也可以一天都不展示,

為什麼要去通過朋友圈去了解一個人呢?

如果是你感興趣的朋友,

產生一定的好感,

你想近一步瞭解,

那就可以明著約,

為什麼責怪朋友圈才三天呢?

拉黑了就完全不是朋友了,

這不是更加殘酷嗎?

所以,別人的朋友圈設置什麼權限跟別人沒有關係,也不用細想。

人際關係也沒那麼複雜,

感覺好的人就直來直去吧,

不要默默看著朋友圈,做一些沒有效率的無用功。


本心我願


就這個問題談談本人的感想吧。前些日子本人開始給微信朋友圈做減法,主要原因是感覺做微商的人太多,到了我這個年齡的人大多沒有消費慾望了,因此開始有選擇性的刪除。過程中也是很謹慎的,怕把好朋友刪了,對沒有備註名字又想不起來是誰的朋友都打開朋友圈消息看看,結果看到很多人都僅限三天,對這個人的信息根本無從查找核對,因此心裡很不爽,果斷的刪了。也許年齡大了搞不懂為啥限三天,總的感覺是不尊重不信任,那就沒有保留的必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