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塑群像 穿透心靈


妙 塑 群 像

穿 透 心 靈

一一評"高考加油站"一篇新聞通訊

盧 愚

眼下,中國的抗疫鬥爭漸趨勝利,世界的新冠肺炎卻在不斷蔓延。

當此之際,一篇題為《韓國護士集體辭職,我們卻欠中國醫生一個熱搜》的新聞通訊,闖入了人們的視野,引起的震動波如漣漪般久久不息。

《今評媒》號主薛耀晗先生給我們發來此稿。初不經意,細讀,大慟,以至淚泛眼角矣!我相信凡認真讀過者,沒有不被它打動的。

一篇新媒體作品,何以會有如此大的感染力?這裡,且容老盧多說叨幾句。

此稿看似一般的網文,實際上,它是對傳統新聞通訊寫作方式的一次突破,是多種傳播方式巧妙融合的成果。它通過一個個動人的細節,塑造了中國抗疫白衣戰士的群像,謳歌了他們為人民利益,不計生死,挺身而出,勇鬥疫魔的英雄精神。

整篇文稿,大氣,凝鍊,活脫,蕩氣迴腸,令人過目難忘。無論語言的驅遣、細節的選用、結構的創新,都值得我們傳統媒體記者們認真學習一番。

一、多種手段 相輔相成

傳統的新聞通訊,要塑造好人物,總離不開"外貌描寫、環境交待、氣氛烘托、神態傳摹" 等等寫作手段。但是,文字畢竟是一維的表達符號,常常用力甚大而"真切感"並不理想。

在這篇通訊裡,作者充分發揮了多種表達符號的優勢,根據塑造人物、抒發情感的需要,全文穿插使用了36幅照片、9段視頻,使讀者更加真切、感性、立體化地瞭解人物的外貌、神態和環境氣氛。

像醫護人員擁擠地睡在地板上的鏡頭、像久戴手套形同枯木的護士手掌照片、像"北協和,南湘雅,西華西,東齊魯"四路大軍馳援湖北的視頻等,都鮮明具體地展示了抗疫戰鬥的場景,塑造了白衣戰士的英雄形象,達到了任何靜態文字都無法比擬的生動真切的效果,也節省了許多描寫外貌、環境和氣氛的語言,對讀者的感染力反而更加增強了。

在當今的傳播生態中,一個記者要想更多地聚攏人們的目光,更好地傳播黨的聲音,就要學會把一維的文字、二維的圖片和三維的視頻,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立體化的傳播能力。這也是新舊媒體融合的一個重要內涵。

這篇通訊,就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成功的樣板 。

二、精選細節 打動人心

新聞通訊作為一種詳細深入的報道,離不開細節。對於人物通訊而言,更可以說“沒有細節便沒有通訊”!

這篇通訊堪稱運用細節的典範,幾乎每一段都精選了生動感人的細節,去塑造人物,表達主題。細節成了激發感情、打動讀者,乃至催人淚下的重要因素。

請看:

59歲即將退休的老護士爭上抗疫前線,86歲的老醫生坐輪椅,堅持進疫區坐診……

四川醫生連續兩週高強度地做手術,進電梯竟然站立睡著了,一出門就栽倒在地,摔斷了兩顆門牙……

為了節約一套緊缺的防護服,女醫生例假泡溼了褲子也不去換……

男醫生在防護服裡穿上"尿不溼",不讓記者對他發問,表示一說話就更加尿不出來了……

望著請戰書上那密密麻麻的血色指印,有人問:"若一去回不來?"他們的回答是"便一去回不來!"…………

看著這一個個震撼心靈的細節,聽著那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聲音,怎能不令讀者動容,催人淚下呢?

不要以為運用這些細節,只是個技巧問題。新聞不是文學,來不得半點的想像和編造。深入現場,發現並挖掘出這些真實的細節,需要付出十倍的功夫!這也是這篇通訊感人的訣竅之一。

三、創新結構 凝鍊文字

傳統新聞通訊的結構方式不少,有的以時間先後為序,有的以空間推移為序,有的以事實分類為序,有的採用時空交錯的敘述方式……

但,這篇通訊統統都沒有釆用。

它將10個不同內涵的段落,像冰糖胡蘆式地串在一起,全景式、多側面地展示艱苦卓絕的抗疫鬥爭,在讀者腦中,造成了一個個動人畫面跳動閃出的效果,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情感衝擊效應。

它的每一段文字都很精短、凝鍊,近乎詩意化的表述,沒有套話,沒有陳言,沒有什麼"起承轉合、承接過渡"。就像魯迅當年說的"幾乎不要一切陪襯的東西",讀起來流暢、快捷,宛若 "刪繁就簡三秋樹" ,讀者的思緒,也就始終圍繞著敘述的主幹在起伏,無形之中強化了作品的感染效果。

以上淺見,匆述至此,歡迎媒界朋友一起登上《今評媒》平臺,共同深化探討。

2020,3,13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