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兒》:解讀“鄉愁情節”在影片中的多層次表達及現實意義

“老炮兒是文化,是精神,是一種原本擁有的被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逼退蠶食的人性本真。”

——導演管虎

01

“2015評分最高華語電影”

電影《老炮兒》是一部由著名導演管虎執導的劇情電影。該影片於2015年上映,上映後攬獎無數,話題熱議度一度居高不下,最終摘得“2015評分最高華語電影”的桂冠。

在北京方言的語境中,“老炮兒”又被稱作“頑主”,是指年輕時愛折騰,老了喜歡拎籠子遛鳥,但在自己的活動範圍內,始終有一定話語權的人。

做為電影,《老炮兒》主要講述了當年名震京城一方的頑主六爺被時代所拋棄後,與自己的幾個老哥們固守著原來的處世方式,在衚衕巷子裡過著受人敬重、安樂閒逸的生活。後來因為兒子曉波被人私自抓起來,而“重出江湖”,帶著自己的老哥們與以小飛為代表的“新頑主”對決的故事。


《老炮兒》:解讀“鄉愁情節”在影片中的多層次表達及現實意義

《老炮兒》海報

該影片是一部親情和友情相互交織的故事片;也是一部剖析傳統與現代對立、融解的時代片;但它更是一部帶有濃重“鄉愁情節”的懷舊電影。影片中,無論底色還是細節,處處都流露著創作者對“傳統”的懷想與思索,因此,在《老炮兒》中,管虎最想表達的其實是一代人的“時代鄉愁”。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從三個層面分析“鄉愁情節”在影片中的不同層次表達,並結合現代化發展中人們的遇到一些迷茫、問題,總結出兩點現實意義,以便我們更好理解電影內涵,理解生活真諦。

02

“鄉愁情節”在影片中的三個不同層次表達

華夏民族是最戀家的民族。“鄉愁情節”、“故土情懷”是華夏民族融進血液裡的記憶,也是藝術家創作思想的不竭源泉。沈從文立足湘西,創作了《邊城》;路遙立足陝北,敘寫了《平凡的世界》;余光中在海峽對岸,唱出了對祖國大陸的《鄉愁》。影視領域,賈樟柯立足陝北拍攝了《山河故人》;韓寒定格亭林鎮拍攝了《乘風破浪》,而管虎則借《老炮兒》從三個層面表達了他的“鄉愁情節”。

①第一層表達:以北京胡同為背景的地域鄉愁

單看《老炮兒》這個電影名字,以及它把空間背景定位在北京,定位在衚衕,就已經可以判斷這是一部帶有“鄉愁情節”的懷舊片。因為導演管虎在十二歲之前,曾一直住在老北京的衚衕裡,他有著長時間的衚衕生活背景,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借電影來傳達衚衕特色,便是在表達自己的地域鄉愁。

《老炮兒》:解讀“鄉愁情節”在影片中的多層次表達及現實意義

老北京胡同

在影片中,“得嘞”、“炸貓”、“斂吧斂吧”、“茬架懂吧”、“麻抓兒呢”等一系列京味十足的京腔首先跳進觀眾耳朵,以其獨特的文化趣味,輕鬆調皮的傳達衚衕特色。

其次,衚衕獨有的四合院建築風格進入觀眾眼簾,青磚紅瓦,中國式規整的建築風格,庭院格局歡都一溜的呈現;衚衕巷子裡,來往的三輪車車伕,自行車,修鞋補胎的小商販展示著老北京式的煙火氣。街頭巷尾聚眾聊天的老人,以豆漿油條這北京特色小吃為賣點的早餐攤子,活靈活現的展現著北京胡同特有的市井生活氣息。傳達著管虎對老北京的鄉愁。

作家韓寒曾在採訪中說:“小時候覺得很長的路回頭一走很短,還是很喜歡故鄉。”

月是故鄉明。這種地域鄉愁情節從儒家提倡的“落葉歸根”理念,道家提倡的“返璞歸真”哲學中,一路傳承而來,沉浸在每一個華夏人的血液中。

②第二層表達:一代人的時代鄉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處世規則。這是影片中“老頑主”與“小頑主”產生代際衝突的主要原因。導演管虎借這種衝突,想要表現的是對“老炮兒”那一代人的懷戀,他懷念那種真、那種坦誠。

用管虎自己的話說:“老炮兒是文化,是精神,是一種原本擁有的被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逼退蠶食的人性本真。”

因此,影片中六爺和他那幫兄弟便是這種“人性本真”的化身,他們代表著的其實是一代人共同的特點和處世方式。他們年少時也曾血氣方剛、折騰不止;如今他們年老了,折騰不動了;但他們依舊保持著自己的赤子心,講義氣,重情感,任何時候都不放下自己的尊嚴。

影片中,六爺為燈罩兒繳罰金,把城管打燈罩兒的的那一巴掌拍回去,既是兄弟情誼的體現,也是在挽回兄弟的尊嚴;此外,搭救悶三兒以及最後一幫老兄弟聚到一起為他撐腰,這都是兄弟情義的體現,這些是那代人特有的純粹真誠。


《老炮兒》:解讀“鄉愁情節”在影片中的多層次表達及現實意義

六爺的兄弟

這和以曉波朋友代表的新一代人的冷漠、自私形成鮮明對比。更顯露出導演對那個時代,對那一代人的懷念。這種懷念被稱作“時代鄉愁”

③第三層表達:本民族的文化鄉愁

“六爺”作為一個時代的典型形象,其身上體現著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尤其是儒家提倡的

“仁義禮智信”精神,這正是影片所傳達的文化鄉愁。

六爺常掛在嘴邊並一直奉行的“理兒”、“規矩”,符合傳統文化精神,是人們華夏民族人們原始意識裡潛藏的價值觀,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們更多的被利益和慾望所沖淡。

影片中,六爺捐錢給求助學生鄭虹是仁,怒斥起鬨拍照讓輕生者跳下來的人,是;兄弟之間互相挺身而出是義氣的表現,冒著權威的威脅,把小飛爸爸的對賬單寄到中紀委是氣的表現;教育孩子跟長輩碰杯時,杯子要低一點,教育年輕人問路時要講禮貌,都是的表現;和小飛說三天湊齊十萬,如期做到是守誠的體現。

《老炮兒》:解讀“鄉愁情節”在影片中的多層次表達及現實意義

六爺

六爺以一種北京“老炮兒”的粗獷方式,踐行著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優秀精神,這是他在衚衕中受人敬重的原因。影片傳達這種“文化鄉愁”,在快節奏的時代喚醒人們的集體記憶,促使觀眾在共情的同時,找到情感依託和文化歸屬感。

03

“鄉愁情節”在影片中的多層次表達,有什麼現實意義?

①引領觀眾在文化認同中實現自我精神建構

王瑩在《身份認同與身份建構評析》中說:

“文化記憶是群體的“集體主義”記憶。在該文化記憶中尋覓自我存在過的痕跡,而懷舊便是這群體建構自我認同的方式。”

隨著現代化的進展和時代的快速前進,人們在時代的潮流中緊追緊趕,力求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爭取立足之地,卻漸漸淡忘了原始記憶中的一些文化溫情。影片通過多層次的傳達大眾所認同的鄉愁情節”,能夠喚起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從而引領觀眾在懷舊的同時實現文化認同和自我精神建構。

②在“傳統”與“現代”的對立和融解中,啟發人們重新思考代際衝突

“社會轉型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表現在價值觀念系統的轉變中,是新生的價值觀念體系不斷挑戰、質疑和撼動原有的價值觀念體系。”

在影片中六爺和曉波兩代人之間就存在著一種觀念體系的衝突,即代際衝突。六爺很愛曉波,但對兒子也有著很強的控制慾,他總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而曉波對六爺有很大的誤會,並且,因為代溝問題,他很看不慣六爺那一套處世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他是看不上六爺的。

《老炮兒》:解讀“鄉愁情節”在影片中的多層次表達及現實意義

六爺和曉波

這種“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對立衝突,是具有普適性的,幾乎存在每一代、每一對父子之間,解決之道無他,唯有通過溝通和理解消融。這是很多人都懂得但因為一直“端著”沒有踐行的道理。影片中,通過六爺和曉波兩代人之間的對立、衝突及和解,啟發觀眾學會溝通,重新審視衝突並嘗試解決。

結語:

作為工業文明增速發展結果的現代性,在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民眾精神上的失衡。個體的認知焦慮與身份危機致使現代人不斷尋求精神建構、文化認同。

電影《老炮兒》通過對“鄉愁情節”的多個層次表達,向人們傳遞了純粹的人性美,並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再傳遞,為觀眾提供了情感歸屬,有利於觀眾實現自我精神建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