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裡的中醫“女俠”


方艙醫院裡的中醫“女俠”

2月15日,羅廣齡出征武漢。

方艙醫院裡的中醫“女俠”

羅廣齡的女兒羅紀語欣(小學二年級)寫的抗疫作文。

●本報記者 羅超旻

3月6日,對我市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羅廣齡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她所在的武漢光谷方艙醫院休艙,也是她大女兒羅紀語欣8歲的生日。晚上9時,羅廣齡迫不及待打開手機和女兒視頻:“寶貝,生日快樂!等媽媽和叔叔阿姨們在武漢打敗病毒,回家給你補過生日!”孩子懂事地說:“謝謝媽媽!媽媽辛苦了!”接著問:“媽媽什麼時候回三明?我想你了!”話一出口,瞬間大哭起來。隔著屏幕,羅廣齡淚如雨下。

戰“疫” 全家總動員

羅廣齡是三明市第一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作為我市支援湖北醫療隊裡唯一一名中醫,她“逆行”戰“疫”,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同為醫生的丈夫紀孝峰承擔起照顧大女兒的重任,公公婆婆把不到3歲的小兒子帶回尤溪老家,讓她輕裝上陣。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2月15日凌晨1時接到通知,羅廣齡快速收拾行裝,踏上征程。

能暢通地呼吸 很幸福

每次穿脫防護服1個多小時,進艙6個小時,期間不吃不喝不上廁所,戴著起霧的護目鏡查房、書寫病歷……剛到武漢沒兩天,羅廣齡遇到了生理期,在艙內工作感覺胸悶頭痛,一度有些缺氧,呼吸不順,出艙排號脫去防護服時,她大汗淋漓,出現了低血糖反應。

在艙內,也是考驗一場接著一場。

與西醫不同,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每次問診,都要與患者近距離接觸,要求患者摘掉口罩查看舌苔,從而對症下藥。過程看似簡單,實則暗藏“危機”。羅廣齡說,有時候難免遇到患者忍不住咳嗽,甚至嘔吐,充滿著大量帶著病毒的飛沫,防護服或口罩要是有一丁點縫隙,她就可能面臨被感染的風險。

福建醫療隊在光谷方艙醫院7~10號艙位,剛開始病人近200人,問診時間長了,護目鏡就漸漸會有霧氣,視力也會疲勞,為了防止出錯,她趁著下一位病人還沒坐下,抓緊閉眼睛轉轉眼球,緩解一下。

一天下來,出方艙時,把口罩摘下來那一瞬間,空氣吸進鼻子裡, “感覺到能暢通呼吸,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白天,為了能迅速穿上裝備,她儘量清水洗臉後不塗潤膚露,以免塗抹之後造成防護裝備打滑而影響隊伍出發的進度。來武漢時,從三明帶了一瓶100毫升的潤膚霜,到現在總共用了不到3次,晚上下班累得只想睡覺,根本沒有時間護理皮膚。

“新冠肺炎病情相對複雜,症狀不典型的較多,除發熱之外,還有腹瀉、肌肉痠痛等症狀,這在客觀上加大了用藥的難度。”羅廣齡記得,有幾位患者吃了中藥後感覺心跳加快,出現了心悸,經過詳細問診辨證,考慮是麻黃引起的,於是她及時調整了藥方,用藥兩天後情況明顯緩解。“讓中醫藥在抗疫一線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就是我們中醫所在的意義。”提起自己的職業,羅廣齡很是驕傲。

做患者的 “在線客服”

“謝謝。”“辛苦了!”在治療照顧病人的過程中,醫生聽得最多的就是這兩句話,一遍一遍,那份真誠發自內心,也給了羅廣齡力量和信心。

“羅醫生,您好,感謝您對我們一家的照顧和治療!醫者仁心,等疫情過去了,邀請您一家來武漢做客!”這是羅廣齡到武漢後加的第一位患者張女士發來的微信。只要是病人發來微信,下班回到駐地,她都會一一回復。

在診療過程中,細心的羅廣齡發現患者在封閉的環境中因為沒有親人的陪伴,對病情有未知的恐懼;醫生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根本沒辦法交流,患者無法緩解內心孤獨,甚至有的不配合治療。而互加微信,醫患能充分溝通,患者對醫生也更信任。

把患者加為好友後,瞬間,羅廣齡成了在線“客服醫生”,閒時只要手機在手,就得認真回微信。部分患者出院後還需要漫長的康復治療,尤其是心理疏導,得到醫生的回話,患者便有了信心。“除了我這個‘客服’,許多醫生護士也和患者互相加了微信,病區裡的醫患關係很和諧。”羅廣齡在微信裡打完這句話後,還發了三個笑臉的符號。

來武漢快一個月了,她感慨萬千,這裡有太多的故事直擊人心。“特殊時期,所有一線的醫護人員都是普通人,會累,會沮喪,也會想家。雖然休艙了,但我們依然還在原地隨時待命。”她相信,摘下口罩、自由呼吸、互相擁抱的日子很快就會到來,因為縱使人生再無常,愛和溫暖卻可以常駐心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