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寒食總無晴

淞雲詩話 | 每逢寒食總無晴

淞 雲 詩 話

楊絮才飛柳絮至,

花容初謝餘容羞。

這裡,

既有彼岸的寧靜與喜悅,

亦有此岸的無奈與悲傷。

請聽淞雲詩話:

棧草吟風也識愁


七侓·丁酉沽上清明


昏昏欲雨又清明,

穠李緋桃乍吐英。

宿草依風今始綠,

荒川逐燕水初平。

繁花亂作人愁處,

啼鳥頻歌腸斷聲。

萬井新煙如舊日,

每逢寒食總無晴。

注:

萬井:古時一井三戶,萬井乃三萬戶,代表萬里天下。


洪應明《菜根譚》中有言:“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鳥乘風飛,而不知有風”。假如我們能認識到這點,就可以不為環境所累,活得輕鬆快樂,順其自然了。

北方的春雖然來得晚些,但總會在我們殷殷的期盼中嫋嫋娜娜。你看那一朵朵綻放在清明前後的山桃花,山杏花,任憑春寒料峭,總是漫山遍野,生機勃勃,為荒山平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更給人沉沉的心間留下了幾許明豔的色彩。正如淞雲所言“穠李緋桃乍吐英”。

每值這個時節,我的朋友總會不遠千里來祭祖,也為彼此的重逢贏得了機會。在那相聚的分分秒秒中,就連昔日裡世俗的風和沾愁的雨也會頓時呈現出一種斑駁的柔和感,每一種記憶都是發自靈魂的美好,每一份喜悅都是直抵心扉的盎然。如晏幾道曾言:“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詩人淞雲於開篇直述清明天氣,“昏昏欲雨”一瞬間將人置入青灰色的思緒中,奠定了幽婉的基調。進而用“宿草”、“荒川”、“亂花”、“啼鳥”來渲染,說渲染,是因淞雲並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採用動靜結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著聲音的特寫鏡頭,既自然順暢,又富於變化。

“繁花亂眼”,“啼鳥斷腸”中的孤寂幽思,悽清沉默,同“桃李吐英”,“宿草返綠”,“荒川水平”的欣欣向榮景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淞雲極少單一描寫自然景觀,與描寫對象也不是簡單的彼此襯托關係,而是體現為主客、物我的雙向對話。


淞雲詩話 | 每逢寒食總無晴


我們固然可以將“花亂”,“鳥啼”理解為沽上清明景色觸動了詩人的心緒,也可以理解為詩人眼中的花、鳥自然“含愁帶緒”。但終歸是,繁花不會添愁,啼鳥不會斷腸,多情的是人啊。

詩人追憶什麼,思慮什麼? 種種情緒扭結在一起,猶如雨滴葉上,迴響不絕,餘味無窮。

“宿草依風今始綠,荒川逐燕水初平。 繁花亂作人愁處,啼鳥頻歌腸斷聲”,詩人淞雲取景由花及緒,由岸達水,時空勾畫寬闊遼遠。繁花啼鳥,山光水色,構成了一幅意象幽幽,色調紛呈的清明風俗畫。顯然,詩人意在反襯自己深婉起伏的心懷,以景興感,散發心緒,凝成了一個完整的情感段落。淞雲將內心無形的感覺以有形的事物比喻出來,生動可感,有跡可尋。“吐”、“依”、“逐”、“亂”、“斷”等一系列動詞的運用,更是臻於爐火純青、出神入化,既狀寫了眼前景,更蘊含了心中情。

春天的花本是養眼、迷人的,鳥兒的鳴叫亦是清脆、悅耳的,此刻卻因這特殊的節令、特定的環境支配,而讓人心生感傷。入眼盡是那亂緒的花,繞耳盡是那斷腸的聲,一瞬間,山川有了魂魄,花草有了愁腸。不由得讓人想起那首緬懷詩:“清明逢雨倍淒涼,又惹嬌兒幾斷腸。昨日叮嚀猶切切,今朝思念卻茫茫。紙錢燃起難還願,土酒澆來不解傷。松柏有心傳我意,冢邊垂淚一行行”。

此刻,我藉著流光的影子,在重山峻嶺間找尋,只為一抹飄散的靈魂……

淞雲和外在景物自覺的、本能的心靈對話、互通,是其審美化人生的詩意呈現。構成了其“心靈與物象融為一體”的獨特風韻。


淞雲詩話 | 每逢寒食總無晴


“萬井新煙如舊日,每逢寒食總無晴”,在淞雲的詩行裡穿行,馳目遠眺,萬里新煙,冉冉依舊,浩渺的天卻少了從前的那份明朗。不晴不雨的日子,宛如歸人沉沉的心,在定格的時空裡肆意潮溼著,迷濛著。“無晴”是常見的諧音雙關的表現手法,無晴亦是無情也,以天氣的晴雨比擬歸人的態度和不安的心情,貼切自然,韻味十足。

昏昏欲雨又清明,不知這已是第幾個清明節了,山外,雲思淡淡,雲影深深,任無情的風在松林間旋繞。穿越回唐朝,依稀看到杜牧在細雨紛紛的路上,幾經輾轉,幾欲斷魂。

全詩每句一景,看似獨立,卻有詩人的內在情感一以貫之,動、靜、遠、近交錯,呈現出一幅沉鬱頓挫、思緒幽幽的畫面。

佐一杯記憶的酒,無聲獨飲;寫一首無語的詩,嵌留心底。風景年年如故,人事已改初顏。任“煙和魂共遠,春與人同老”,天道無晴,人自有情。正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恍然間,我彷彿又看到了大山深處那一簇簇、一疊疊如綢的桃花、杏花,春風的巧手將她們輕輕剪裁,又暈染了淡淡的胭脂,片片瓣兒瞬息間變得精美絕倫,宛如蕊珠宮裡的花仙子……


淞雲詩話 | 每逢寒食總無晴


作者小簡


淞雲詩話 | 每逢寒食總無晴


作者小簡

淞雲 詩人,詞人,擅長經學,書畫,文字學。其人豁達平和,如高空的朗月般照人。


詩話作者 馬小琴,筆名,文瀾,擅詩詞,陝西米脂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