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海汙染有多嚴重?工業汙染難辭其咎,水產養殖也有責任

海洋生態環境與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尤其是近海的環境,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直接影響。2015年國家海洋局發佈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顯示,我國近海超過

80%的海洋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的狀態,近海汙染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在2003年,我國近海特嚴重汙染水質的海域面積是2.7萬平方千米,2015年達到了4.8萬平方千米,特嚴重汙染面積增加了77.78%,目前這些數字還在進一步地增加,近海海域總體上呈現出持續惡化的趨勢。

我國近海汙染有多嚴重?工業汙染難辭其咎,水產養殖也有責任

▲▲水下排汙管道正在排放汙水

那麼,我國近海汙染的總體情況是怎樣的呢?

  • 1.海灣汙染

2018年的中國海洋生態環境公報顯示,我國近海汙染主要集中在內灣江河入海口,自北向南分別是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江蘇沿海、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海、珠江口

我國面積大於100平方千米的海灣有44個,其中16個海灣在一年四季都出現了水質汙染現象。這16個海灣全都分佈在工業區與沿海城鎮附近,陸源性的工業汙染以及居民生活廢水排放是主要的汙染來源。

這16個海灣分別如下圖所示:

我國近海汙染有多嚴重?工業汙染難辭其咎,水產養殖也有責任

▲▲上圖中顏色的深淺表示汙染的程度,三沙灣、象山灣、鎮海灣、三門灣、杭州灣汙染最為嚴重,萊州灣、海州灣、樂清灣、水東灣汙染比較嚴重,台州灣、溫州灣、泉州灣、湛江灣、遼東灣、渤海灣、廈門灣汙染相對較輕

根據海灣的水體交換能力與封閉程度可以將上述海灣分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如台州灣、溫州灣、遼東灣、萊州灣、海州灣等,開放性良好,對汙染物的稀釋能力較強,因此這種類型的汙染常常集中分佈在汙染源附近;第二梯隊如三梅灣、象山港、三沙灣等,與陸地接觸的面積很廣,水體開放性差,汙染的水質無法通過水體交換的方式排出,因而越積越多,汙染也最為嚴重。

  • 2.工業汙染

工業汙染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會導致近海的重金屬、硫化物、氰化物等有毒物質超標,會對近海的生物產生嚴重的毒害作用。

在沿海各省市中福建的排汙量最大,其次是浙江和廣東,這與當地的工業發展與人口密集程度有很大關係;在我國四大海區中,渤海的排汙量最小,東海排汙量最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黃海的六價鉻排放量是最大的,南海的總磷排放量最大。

我國近海汙染有多嚴重?工業汙染難辭其咎,水產養殖也有責任

▲▲上圖中以杭州灣為例,紅色區域是均為主要的工業園區。以杭州灣跨海大橋為界,大橋向陸一側的水質一年四季都維持在汙染狀態,跨海大橋向海一側海域的工業汙染相對較輕,但靠近海岸的工業汙染同樣不容忽視。

沿海工業的發展值得深刻反思——

當沿海地區成為發展工業的首選地時,健康的近海環境、乾淨的水質是否註定離我們越來越遠呢?

  • 3.富營養化汙染

國家海洋公報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近海受到富營養化汙染的海域面積達到了56680平方千米,其中中度和重度的汙染面積所佔的比例達到了56.6%。重度富營養化汙染的海域主要分佈在遼東灣、長江口、渤海灣、杭州灣、珠江口。

在江河入海口、排汙口的水質營養含量豐富,因而經常可以看到大量的魚群遊動,但是重金屬及化學汙染同樣很嚴重,因此入海口、排汙口的魚蝦在食品安全質量上是沒有保證的,人為捕撈或烹飪這些地方的水產動物有相當高的風險。

我國近海汙染有多嚴重?工業汙染難辭其咎,水產養殖也有責任

某排汙口附近的水質

近海水產養殖活動造成的汙染有多嚴重?

除了陸源輸入,在近海的養殖行為也會對海水水質產生影響。2012年我國海水養殖面積已經達到21809.3平方千米,年平均增長速度為6.3%,由此產生的汙染不能輕視。

近海的養殖形式主要有網箱養殖、筏式養殖、圍欄養殖、插樁養殖等,不同的模式汙染機制不同,程度也有差別。由於網箱養殖、筏式養殖、圍欄養殖在之前的文章都已經介紹過,因此這裡以插樁養殖為例進行介紹。

1.什麼是插樁養殖?

插樁養殖是在近海灘塗養殖貽貝、牡蠣的常見方式,可以分為打樁插竹兩種方式,打樁的材料可以木樁、水泥樁、石樁,打樁的方法是在退大潮之後將樁插入裸露的灘塗中。

我國近海汙染有多嚴重?工業汙染難辭其咎,水產養殖也有責任

等到牡蠣長到上市規格時,養殖戶就直接把木樁或竹樁連根拔起,直接用船運回岸上採收,如果是石樁,則在退大潮之後到海邊採收。

2.插樁養殖會帶來怎樣的汙染?

與網箱養殖不同的是,插樁養殖並不需要投餵飼料,但卻會使近海的水體流動性降低,不利於汙染物的擴散。在內灣海域,一些養殖戶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會選擇在近海大量施用化肥,這是養殖海域氮磷超標的主要原因。

同時設置在潮間帶的木樁、石樁還會隨著潮汐的漲落呈現出週期性的幹露現象,這為一些大型絲狀藻類提供了絕佳的生存環境——不斷生長的綠藻在落潮時會粘附在石樁和木樁表面,在漲潮的時候會浮在水面,隨著海流的運動大量聚集,增加了爆發赤潮的風險。

我國近海汙染有多嚴重?工業汙染難辭其咎,水產養殖也有責任

▲▲上圖是灤河口密密麻麻的水產養殖區,養殖汙水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海域中,對近海生態系統造成的環境壓力十分巨大。

對於其他模式,特別是高密度的魚排,更是會在水體中產生大量的殘餌、糞便、耗氧有機物、懸浮顆粒等,養殖廢水也得不到處理,對近岸的海水只有純粹的汙染輸出。

近海養殖區汙染的側面反映——赤潮

赤潮是我國沿海常見的生態災害,它是一種或多種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條件下突然爆發性增殖而使水體顏色發生改變的現象。能夠引起赤潮的生物有60多種,以甲藻類硅藻類藍藻類為主。

比如甲藻門中的夜光藻(N.scientillans)在大量聚集的時候會形成粉紅色的赤潮,夜光藻在海浪的衝擊下,細胞內的熒光素會與熒光素酶發生反應而釋放熒光,在夜晚時分會使整片海域發光。夜光藻赤潮如下圖所示。

我國近海汙染有多嚴重?工業汙染難辭其咎,水產養殖也有責任

▲▲左圖為被激發的熒光素,右圖為藍色的夜光藻赤潮。

從赤潮的發生頻率上也可以看出近海的汙染正在逐漸加劇。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沿海只發生了3次赤潮,70年代發生了9次,80年代發生了74次,進入90年代就突然增加到了380多次。

進入新世紀以來,赤潮的發生頻次絲毫未減。2009年發生了

68次,2012年發生了73次,2013年較少,但記錄在案的也有46次。國家海洋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範圍內赤潮總面積達到了3277平方千米,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廣東、天津沿海,詳情如下表所示:

我國近海汙染有多嚴重?工業汙染難辭其咎,水產養殖也有責任

赤潮頻繁發生的直接原因就是

海水的富營養化汙染,這種災害會反過來作用於近岸的生態系統與漁業資源。赤潮藻類大量繁殖會漂浮在水面,使陽光無法照射到下層的海水,原先存在的海洋植物就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當然也就無法正常生長。而海洋植物作為初級生產者,一旦崩潰就會影響食物鏈上層的所有生物,最終導致局部海洋生態系統的癱瘓。

赤潮藻類過度繁殖還會分泌大量粘液,這些黏液會阻塞魚類的鰓絲,使海水魚的呼吸系統受阻,進而導致魚類大規模窒息死亡。消亡階段的赤潮藻類會在細菌的分解下產生氨、硫化氫等有毒物質,進一步危害魚類、蝦蟹類、貝類的健康。

很多赤潮藻類能夠分泌對人類有害的生物毒素。濾食性動物(如牡蠣、扇貝、貽貝等)一旦攝食了這些藻毒素,就會在體內不斷積累,通過食物鏈層層轉遞,最終會轉移到人類的體內。

能夠對人類生命造成嚴重威脅的赤潮毒素有麻痺性貝毒、神經性貝毒、腹瀉性貝毒、記憶缺失性貝毒、西加魚毒素、藍藻毒素等。其中

麻痺性貝毒是迄今為止在世界上分佈最廣、危害最大的一類赤潮生物毒素。

我國近海汙染有多嚴重?工業汙染難辭其咎,水產養殖也有責任

▲▲赤潮的形成原因

為減輕汙染,近海養殖該怎麼做?

近海只要有養殖,就必然會產生汙染,而養殖的主要汙染來源是殘留的

飼料以及魚蝦的排洩物。為了減輕養殖自身的汙染,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改進:

  • 提高飼料的穩定性

人工顆粒飼料投入到水中,有一個吸水膨脹、緩慢下沉的過程。如果飼料的穩定性差,投入到水中幾分鐘就成彌散狀,魚類就無法攝食,浪費與汙染就這樣產生了。為此,提高飼料在水中的穩定性、延長飼料在網箱中下沉的時間,魚類就有更大的幾率能夠攝食到飼料。

  • 嘗試混養、輪養、立體養殖

與池塘養殖一樣,近海養殖也可以嘗試多樣城市的養殖模式。比如在同一片海域中可以在網箱中養殖魚類,網箱外可以養殖海帶等大型藻類,海底可以放養濾食性貝類。這樣一來,魚蝦產生的糞便可以提升水中的氨氮含量,海帶與浮游植物就可以直接利用;同時,大量繁殖的浮游植物也為濾食性的貝類提供了充足的餌料。

我國近海汙染有多嚴重?工業汙染難辭其咎,水產養殖也有責任

▲▲混養、輪養、立體養殖模式圖

  • 近海養殖向深遠海轉移

深遠海水體交換頻繁、稀釋能力強,並不存在富營養化汙染的問題。事實上,已經有研究表明,深遠海養殖還有助於增加海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從宏觀上來講有利於海洋物種的修復。同時深遠海的水質清潔,養殖出來的水產品品質更好、更健康,也更符合當今時代的消費需求。


關於我國近海的汙染,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您覺得這篇內容有用,那麼歡迎點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