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還是天使?"天花"瘟疫一出,蒙古與明朝就"和平"到了最後


魔鬼還是天使?

太祖朱元璋像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滅元朝,建立明朝,並一舉把元朝的組成蒙古各部族分割"打廢",此後歷經成祖、仁宗及宣宗的努力,使得在長達百年的時間內,蒙古各部族都處於相對分裂狀態,雖時常有騷擾、入侵邊境的舉動,但規模都尚在"控制之內"。

但好景不長,所謂“此消彼長”,隨著後續歷代"繼承者"們對朝政治理能力的荒誕無能,而蒙古族各部族卻反而開始興起"雄才偉略"的統治者,如弘治時期,蒙古韃靼部的雄主達延汗一統各部,實力大漲,更是加重了蒙古與明朝對立的"戰亂"。

隨著明朝的日漸腐朽,對外實行越發嚴重的"封鎖"制度,使得蒙古各部族與明朝的"貿易"矛盾也越發尖銳,直至庚戌之變的爆發,達到巔峰之態。

但由此歷經數十年佔盡上風的蒙古各部族,卻在隆慶時期以"漢那吉降明"事件為契機,趁機與明朝"議和",史稱"隆慶議和",為此成就了日後,直至明朝滅亡之間的數百年的蒙明和平之世。

清人魏源對此評價為:

"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

歷來對促成"隆慶議和"的原因,歸結之處大致為三種:

1. 針對"統治者"的遠大眼光之說:

雄主俺答對蒙、明局勢判斷的"趨利避害",為蒙古各部族將來的發展做出的"最好"選擇;

以及穆宗難得的"華夷一家"之"成熟"政治思想,抓住了歷史的"和平"機遇,做出對明朝的"最佳"判斷。


2. 經濟與軍事因素:

這一點其實還是從蒙古各部族的角度出發,大致考慮的是傳統遊牧民族缺乏必要資源,難以自給自足的脆弱經濟體系,"必須"依靠外力,如明朝的"互市"才能生存發展;

雖蒙軍本身戰力強大,但無奈後勤得不到保證,所以始終難以長期堅持下去,侵略、掠奪只是一時之選,為了發展,"議和"是最好選擇。


3. 思想因素:

這方面其實略有點"牽強",大致是把"和平"原因歸結於俺答汗引入的"黃教",以及其妻子三娘子的影響,從而改變了其想法,從而改為積極與明朝"議和"。


但筆者想本文試著結合前因之明、蒙"最盛"戰亂的庚戍之變,與此後數十年的雙方的統治者更迭,及"隆慶議和"之過程,綜合從另外一個角度"天災",去猜想"隆慶議和"背後的真相——促成此舉的"神助攻"之天花瘟疫的肆虐之禍。


前因之引:明、蒙戰亂的巔峰"庚戍之變"的背後誘因

自太祖建立明朝以來,至宣宗時期,明朝對蒙古各部族都屬於極佔上風之勢,究其原因有很多:

如"創業"之君的雄才偉略,起於戰亂,遂軍事才能也得到相應的"增長";

如元朝滅亡後的蒙古各部族的分崩離析等等,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實力"二字。


蒙古各部族皆以強大的戰力著稱,明朝前期之所以可以"鎮壓",還是因為軍事實力雄厚,但是隨後後續"不肖子孫"的坐享其成,驕奢淫逸,而反觀蒙古各部族在多年的"打壓"之下,開始尋求"反彈",此消彼長之下,如"土木堡之役"的荒唐作死恥辱也就"自然"發生了。


魔鬼還是天使?

“土木堡之變”作死的英宗像

好在君"昏",臣卻"明",在良臣強將的支撐下,風雨飄搖的明朝也勉強"維持"此相對優勢數十年,直至"神奇"的世宗上位,初期雷厲風行地一改正德年間軍事廢弛之頹勢,為邊疆將士增發軍餉,穩定軍心,且大修如遼東、宣府、大同等邊牆,還"豪氣"地為一部分重要地區的邊軍配備"佛郎機火器"以對抗蒙古強大的韃靼騎兵。

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很快世宗的貪婪"本性"就暴露出來了,為了一己私利之"修仙",枉顧整個明朝之"生機",任用"乖順"的佞臣嚴黨一脈,剛愎自用,極度虛榮,以至不但國內矛盾逐漸尖銳,還"直接"促成了這次"人禍"最盛的明、蒙戰亂之庚戌之變的發生。


魔鬼還是天使?

一心“修仙”的世宗的影視形象

從表面上看,此次庚戌之變的誘因是明朝拒絕通貢,(也可稱為"互市"。)但實則是蒙古各部族在經歷了滅頂"天災"之後,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為之的生存之戰。


這裡,就不得不說此次戰亂背後的"神助攻"——天花天災的"幫助"。

《明史》記載:

"朔漠素無痘症,自嘉靖庚戌深入石州,染此症,犯者輒死。"

後瞿九思的《萬曆武功錄》對此記載也有所補充:

"虜故不病痘,嘉靖庚戌深入我石州,遂染此症。虜酋死者無算,白骨橫。"

其實就從史料"印證"了蒙古此舉前因引發的"後果",庚戍之變中,俺答汗之所以如此輕易"答應"了明朝的緩兵之計,答應退出京畿,揮軍北去,並非真的相信明朝的"承諾",而是蒙古將士自石洲染上的天花瘟疫的蔓延至大軍"橫死"無數,而順著"臺階"下之舉。

若非如此,尚算雄主的俺答汗又怎會在佔據如此上風的時刻,僅憑"一紙空文",就真的相信此前意志堅定奉行"鎖邊"國策的世宗?

如果沒有天花瘟疫的肆虐,至少也要如"往常"扣邊之時收取大量在"財帛之後,才滿載而歸。

尤其結合此後終其世宗一朝,俺答汗始終不遺餘力地數次,傾全族之力也要入侵明朝之舉,除了表面上的要求"通貢"(互市)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深層次的蒙古各部族,在廣泛蔓延的天花瘟疫之下,為了活下去得到物資(或許還有“上層”對藥品的需要。)的"生存"之舉。

眾所周知,天花瘟疫是十分恐怖的,發病之時不但全身遍身膿瘡,且在醫療尚不發達的古代根本是一種"必死絕症",傳染性極強,明朝之時,漢人對天花的認識和預防措施尚算"高明",人痘之法的發明使得當時大部分漢人成人的免疫力得以增強,而此時的蒙古族人卻對此一無所知。


魔鬼還是天使?

未免引起不適,就放一張觀感“較輕”的,感染天花者手部圖

正如"隆慶議和"主流原因之一的思想原因,因俺答汗引入且信奉"黃教"而遵從"神明"(也有說是薩滿從"神"處得到指示。)的旨意,與明朝"互市"就能結束此"天災"一般,其實歸其根本還是族內對天花瘟疫的肆虐毫無辦法,族人普遍死傷慘重,轉而為了生存而尋其為"藉口",整合、堅定全族一致的"信仰",可傾其全族不惜一切達成最終"目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思想"造就一代"結果"

世宗去世後,內憂外患不斷"爛攤子"被穆宗繼承了,許是在潛邸之時"步步危機"的磨練,繼位後的穆宗開始革新除弊,一掃前代之弊端,任用賢臣良將,著手改革。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不同的帝王治理朝政的思想也必然不同,穆宗作為"太子"卻傾其大半生,都在父親世宗的"高壓"之下,活得戰戰兢兢,看著朝內佞臣、奸黨不斷,卻難以革弊,自是鬱悶難抒。


魔鬼還是天使?

如賢臣張居正,就此登上“舞臺”

於是一朝繼位,便大刀闊斧地企圖"立刻"革除弊端,還朝堂和天下一派清明:

如選拔優秀的將領充任邊防總督、巡撫等職務;

用人不疑地給予大將所呈之建議以極力支持,如譚倫、戚繼光曾提出的在居庸關、山海關間修建三千座墩臺,加強邊塞防守之舉,雖歷經

"流言京師,轉相傳播,謂建臺無益阻虜入。"

的流言,依舊堅持建臺,後流言得以平息,至"邊備大飭,敵不敢入犯。"

舉行"大閱"以整頓京營,振興武備,扭轉明朝軍隊積弱之勢;

最重要的還是調整以"板升"為主的對蒙古各部族的政策。("板升"其實就是一個明、蒙之間的"中立"地區,主要組成為被掠奪的漢人及"逃走"的漢人,以幫蒙古各部族練兵習武,充任嚮導,深入內地燒殺搶掠而在明、蒙之間的對抗中"生存"。)


魔鬼還是天使?

穆宗像

諸如以上種種措施,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明朝的軍事實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與蒙古各部族之間的"矛盾",但想要得到"和平",還需一點誘因。

這個時候體現統治者治國智慧的契機就來了——"漢那吉降明"事件的發生,其實此事表面上看很簡單,雖史書上記載多有歧義,但大致梳理過後的簡單說法不過是"女人"嫁娶引起的男人反目而已,雖勉強可以"解釋",但實則過於牽強。


魔鬼還是天使?

俺答汗像

筆者傾向於是蒙古方面對明朝的"讓步之舉",要知道此前分析的有史料記載的天花瘟疫與蒙古廣泛肆虐,而蒙古方面對此又毫無辦法,可以想象,以天花病毒飛沫、空氣、接觸等,"易感"的強烈傳染方式來說,即使身為相對地廣人稀的蒙古各部族,依舊死傷慘重。

人口、勞動力等的大面積"缺失",不斷戰亂中的持續死傷等,都對人口本就不多的蒙古各部族造成了沉重的打擊,此前傾其全族不斷侵擾邊境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為了尋求"生存"。(本就生產力低下,資源匱乏,還因天花瘟疫使大量人口死亡,如還得不到基礎物質,如鹽、鍋釜等物的"補充",如何活下去?)

如今正是一朝天子更迭,一代統治者對蒙古各部族政策態度的思想轉變,如何不趁機尋求"正常"的"和平"藉口去請求互市通商,畢竟所謂俺答汗對孫子的深厚親情,才促成此事的理由,未免太過"人性化"了。


促成"隆慶議和"的根本——華夷之"見"的看法

雖然此前有天花瘟疫的"神助攻",廣泛肆虐於蒙古各部族,使其苦不堪言,為了基本生存而不得不尋求於明朝答應"互市",而選擇看似合理的"親情"計,實則是退一步試探明朝對此的"想法"。

但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既為"互市",既為"議和",則需雙方均有其主觀意願,當然,蒙古方面是絕對願意的,甚至不惜"出此下策"放低姿態去"試探"。


魔鬼還是天使?

“互市”圖

而重點還在於明朝方面,此前無論軟硬兼施般,低聲下氣地"請求"也好,直逼京畿地"威脅"也罷,只要統治者如世宗般,反覆無常地軟硬不吃,蒙古方面即使再努力傾全族進犯威脅,最終也只能鬱郁而歸。

直到這位終其數代統治者中,難得的並無"華夷之見"

的穆宗在位,才使蒙古各部族看到"互市"來臨的希望,正如"隆慶議和"時,穆宗封俺答汗為順義王時的敕書中,其敕曰:

"朕惟天地以好生為德,自古聖帝明王代天理物,莫不上體天心,下從民欲,包含遍復,視華夷為一家,恆欲其並生並存於宇內也……迨朕纘承丕緒,於茲五年,欽天憲祖,愛養生靈,胡越一體,幷包兼育……朕代天覆幬萬國,無分彼此,照臨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無或爾遺。"

一樣,正是穆宗這種"華夷一家"的根本思想,才成就了"隆慶議和"及此後長達數百年的明、蒙雙方的日久和平之功。


結束語:

其實歷來對"隆慶議和"和其對後世長達數百年的"和平"影響的原因,說法大多都是從當時的雙方的"狀況"出發,當然,這沒錯。

但是,很多時候,正如"蝴蝶效應"一般,很多大事件的發生起因或許是從一些看似小小的"舉動"開始的,誠然,以當時的明、蒙雙方的局勢來說,"互市"是雙方和平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原因則不經相同。

可以說,正是蒙古各部族進犯明朝邊境之時的"不經意"之舉——感染並帶回天花瘟疫開始,在深層次地加速了此"必然"之舉。




文:長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對面,理性觀察)

圖: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