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维军|从河道开始认识崇明

钱维军|从河道开始认识崇明

我的老家紧挨着一条东西走向的河,八字桥河。往南里许,有条庙子河;再往南里许,则是油车河。往西里许,有条南北走向的大河,名叫三沙洪。往东里许,有南北走向的老滧港。

钱维军|从河道开始认识崇明

老滧港一角

河道在水乡崇明纵横交叉、星罗密布,多得数也数不过来。河道多,固然是崇明的特色,殊不知对河道的不同叫法、命名规则、来历、典故却已不为崇明本乡本土的年轻一代所知了,外乡人士就更不用说了。要真正认识崇明,先从认识河道开始吧,也许这就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在家乡崇明,对河道的称谓众多,有的叫港,如推虾港、张网港;有的叫滧,如鳗鲡滧、蛏壳滧;有的叫洪,如前头说的三沙洪;还有的叫汊、湾,也有直接叫河的……至于小一点的河道,干脆连个名字也懒得起了,统统以“沟”冠之,几乎所有的泯沟、宅沟均如此,概因在崇明泯沟、宅沟实在是太多的缘故吧!深究一下,崇明大部分的河道名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钱维军|从河道开始认识崇明

张网港水闸

东西走向的一律统称横河,一般以河命名之,且大多为人工开挖而成。如南横运河,横穿全岛,为崇明最大的水利工程。特别需要提一下的是运粮河,顾名思义,因运粮而得名,从庙镇起,穿越港西镇、建设镇、新河镇、竖河镇,在横河里算是赫赫有名了,从中崇明的物产丰饶可见一斑。

南北走向的一律统称竖河,南北贯通,一般以崇明沙洲形成过程中遗留的港汊为主,或者后来又加以改道、修直而成,故命名相对较横河杂乱,港、滧、洪、汊、湾、河兼而有之。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有可以停泊大型船只的港口的必以港命名之,并有大型集镇随之而兴起。如老滧港,排衙镇、蚌壳镇的兴盛完全得益于老滧港是通往启东的重要港口;同样浜镇则因推虾港而成为崇明四大古镇之一。

当然啦,崇明所有河道名字的由来皆有历史渊源,更不乏美丽动人的传说被世代颂扬,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在此就不一一加以细述。我要强调的一点,先辈们在崇明垦殖的历史就是从整治河道开始的。

天然的港汊,因潮涨潮落,露出水面的沙地还不适宜耕种农作物。先得套圩,即每隔 100 丈开一条横河。横河大多起讫东西两竖河,像运粮河贯通四、五个乡镇实属少见。两条相邻的横河与竖河之间四面围拢之地,称之为圩。

有了圩,心里是不够踏实,每隔 20 丈要加开南北走向的泯沟一条。因之崇明的泯沟就特别多,也就无所谓给起个正正规规的名字了,属地的人以东泯沟、西泯沟笼统加以区分。与横河雷同,南北相邻的圩,也是各自为政,两圩的泯沟并不统直。如是统直的,则称之为统梢泯沟,如城桥镇的泯东村、泯西村之间的长泯沟,直统南北三窕地,在崇明的名气是响当当的了啦。两条相邻的横河与泯沟之间四面围拢之地,称之为窕。今日所见之阡陌纵横,呈网格状的万顷良田概源于当时之雏形,没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总算,大致可以旱涝保收,高枕无忧了。有了良田,自然要想着安居乐业了。于是,先辈们通常在距北横河40丈或距南横河 60 丈处开挖宅沟了,大多呈回字形,宅沟围拢的土地称之为汀,独宅独水就建在上面。宅沟与泯沟相通,以保证宅沟里的水始终是活水。开挖宅沟时的泥土堆积其上,用来填实屋基,然后在上面建造房屋。而且因地制宜,宅沟用来养鱼、种植莲藕或菱角,宅沟沿种植花木果树,宅沟北面通常是竹园,好一幅悠然自得的乡村野居图。关于宅沟再多说几句,顺便普及一下相关知识。

宅沟以只有一个回字行的居多,叫四汀头宅沟,居住有血统的一家或一族,住宅的式样有四厢屋宅,三进两场心宅、四进三场心宅、鸳鸯宅、内外涵宅等。四厢屋宅有正房,东西厢房和外门道,外门道中间有穿堂供出入。正房普遍坐北朝南,四面房中间即为场心。场心可晒粮食、柴禾、办丧事及户外活动。三进两场心宅在四厢屋宅外再建相对独立的东西厢房及外门道房,有两个场心。四进三场心宅有四排南向的房,有三个场心,这样的宅已是很大的了回字四边的水面统称宅沟汀,南面的称前汀、北面的称后汀、东面的为东汀、西面的为西汀。为保宅第安全,前汀正中间,一般都架设吊桥,朝放夜收,预防外来侵袭。也有几个回字叠加的,居住有血统的大家族或不同的家族。最多的是八汀头宅沟,这个很少见。据说,城桥镇有一个,绝对的大户了。可惜,无缘得以一见,不知究竟长啥样,实乃此生之一大遗憾了。

钱维军|从河道开始认识崇明

宅沟一角

虽然有宅沟为屏障、有吊桥做设防、有看家狗来巡逻和警示,有的大户人家心里仍然不够踏实,还要增加一道防线,来个双保险,加开一条宅沟,宅沟套宅沟,外面的就叫外宅沟,里面的叫内宅沟,而内、外宅沟之间的堤称之为宅埂,宅埂上种植花草树木,建在里面的就是内外涵宅了。这样的构思实在是绝妙,可能当时沙洲多盗贼,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吧!

垦荒之初,地广人稀,大多独宅独水。不多见的是鸳鸯宅,两宅紧挨着,分属东、西两窕,东西对称,分隔东西两宅的泯沟架桥相连接便于两宅之间走动、联络。此乃大户中的大户了,东西宅均为四汀头宅沟、四进三场心,绝对的大家族。我的外老太太那里就是这样的鸳鸯宅,宅上的住户正好凑成两个生产队,东宅一个队,西宅一个队,由此可见鸳鸯宅规模之大了。

言归正传,先辈们开疆拓土整出的田地当然属于私有财产了,有整窕地皮的俗称为粮户人家,也就是地主了(解放后划分成分的标准要严苛得多)。据记载,有五、六十窕地皮的大粮户也不在少数。也有家无寸土的,只好成为那些粮户的佃农。粮户也好,佃农也罢,就此在这由大大小小的河道围成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后代。

奇妙的是,我惊喜地发现解放后基层行政单位的划分也未跳出由河道围成的圩、窕这一窠臼,一个圩设一至两个生产大队,三至四窕地设一个生产小队。前几年搞的新农村建设,撤队建村,之后又搞村村合并,照旧基于圩这个根本点。大致一圩设一行政村,村民小组沿袭原先的生产小队几乎没有变化。梳理一下,先辈的垦荒历史的脉络。在利用天然存在的港汊的基础上,开始有了河,后来再有了泯沟,最后有了宅沟。而农田,则是先成圩,后成窕。

同属江南水乡的江浙一带,宥于没有家乡垦荒历史作为底蕴,不可同日而语也。身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崇明人,深深的倍觉自豪与骄傲。那纵横交错的河道,还将永久传承下去,生态崇明也将愈加美丽。心语

-END-

钱维军,土生土长的崇明人,老家港西镇八字桥河。84年离岛就读于上海,后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欢迎关注陆安心的私媒体“心语”。(微信号:anxin20141124)也可扫描上面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钱维军|从河道开始认识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