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維軍|從河道開始認識崇明

錢維軍|從河道開始認識崇明

我的老家緊挨著一條東西走向的河,八字橋河。往南里許,有條廟子河;再往南里許,則是油車河。往西里許,有條南北走向的大河,名叫三沙洪。往東里許,有南北走向的老滧港。

钱维军|从河道开始认识崇明

老滧港一角

河道在水鄉崇明縱橫交叉、星羅密佈,多得數也數不過來。河道多,固然是崇明的特色,殊不知對河道的不同叫法、命名規則、來歷、典故卻已不為崇明本鄉本土的年輕一代所知了,外鄉人士就更不用說了。要真正認識崇明,先從認識河道開始吧,也許這就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在家鄉崇明,對河道的稱謂眾多,有的叫港,如推蝦港、張網港;有的叫滧,如鰻鱺滧、蟶殼滧;有的叫洪,如前頭說的三沙洪;還有的叫汊、灣,也有直接叫河的……至於小一點的河道,乾脆連個名字也懶得起了,統統以“溝”冠之,幾乎所有的泯溝、宅溝均如此,概因在崇明泯溝、宅溝實在是太多的緣故吧!深究一下,崇明大部分的河道名其實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钱维军|从河道开始认识崇明

張網港水閘

東西走向的一律統稱橫河,一般以河命名之,且大多為人工開挖而成。如南橫運河,橫穿全島,為崇明最大的水利工程。特別需要提一下的是運糧河,顧名思義,因運糧而得名,從廟鎮起,穿越港西鎮、建設鎮、新河鎮、豎河鎮,在橫河裡算是赫赫有名了,從中崇明的物產豐饒可見一斑。

南北走向的一律統稱豎河,南北貫通,一般以崇明沙洲形成過程中遺留的港汊為主,或者後來又加以改道、修直而成,故命名相對較橫河雜亂,港、滧、洪、汊、灣、河兼而有之。但有一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有可以停泊大型船隻的港口的必以港命名之,並有大型集鎮隨之而興起。如老滧港,排衙鎮、蚌殼鎮的興盛完全得益於老滧港是通往啟東的重要港口;同樣浜鎮則因推蝦港而成為崇明四大古鎮之一。

當然啦,崇明所有河道名字的由來皆有歷史淵源,更不乏美麗動人的傳說被世代頌揚,這不是本文的重點,在此就不一一加以細述。我要強調的一點,先輩們在崇明墾殖的歷史就是從整治河道開始的。

天然的港汊,因潮漲潮落,露出水面的沙地還不適宜耕種農作物。先得套圩,即每隔 100 丈開一條橫河。橫河大多起訖東西兩豎河,像運糧河貫通四、五個鄉鎮實屬少見。兩條相鄰的橫河與豎河之間四面圍攏之地,稱之為圩。

有了圩,心裡是不夠踏實,每隔 20 丈要加開南北走向的泯溝一條。因之崇明的泯溝就特別多,也就無所謂給起個正正規規的名字了,屬地的人以東泯溝、西泯溝籠統加以區分。與橫河雷同,南北相鄰的圩,也是各自為政,兩圩的泯溝並不統直。如是統直的,則稱之為統梢泯溝,如城橋鎮的泯東村、泯西村之間的長泯溝,直統南北三窕地,在崇明的名氣是響噹噹的了啦。兩條相鄰的橫河與泯溝之間四面圍攏之地,稱之為窕。今日所見之阡陌縱橫,呈網格狀的萬頃良田概源於當時之雛形,沒什麼根本性的改變。

總算,大致可以旱澇保收,高枕無憂了。有了良田,自然要想著安居樂業了。於是,先輩們通常在距北橫河40丈或距南橫河 60 丈處開挖宅溝了,大多呈回字形,宅溝圍攏的土地稱之為汀,獨宅獨水就建在上面。宅溝與泯溝相通,以保證宅溝裡的水始終是活水。開挖宅溝時的泥土堆積其上,用來填實屋基,然後在上面建造房屋。而且因地制宜,宅溝用來養魚、種植蓮藕或菱角,宅溝沿種植花木果樹,宅溝北面通常是竹園,好一幅悠然自得的鄉村野居圖。關於宅溝再多說幾句,順便普及一下相關知識。

宅溝以只有一個回字行的居多,叫四汀頭宅溝,居住有血統的一家或一族,住宅的式樣有四廂屋宅,三進兩場心宅、四進三場心宅、鴛鴦宅、內外涵宅等。四廂屋宅有正房,東西廂房和外門道,外門道中間有穿堂供出入。正房普遍坐北朝南,四面房中間即為場心。場心可曬糧食、柴禾、辦喪事及戶外活動。三進兩場心宅在四廂屋宅外再建相對獨立的東西廂房及外門道房,有兩個場心。四進三場心宅有四排南向的房,有三個場心,這樣的宅已是很大的了回字四邊的水面統稱宅溝汀,南面的稱前汀、北面的稱後汀、東面的為東汀、西面的為西汀。為保宅第安全,前汀正中間,一般都架設吊橋,朝放夜收,預防外來侵襲。也有幾個回字疊加的,居住有血統的大家族或不同的家族。最多的是八汀頭宅溝,這個很少見。據說,城橋鎮有一個,絕對的大戶了。可惜,無緣得以一見,不知究竟長啥樣,實乃此生之一大遺憾了。

钱维军|从河道开始认识崇明

宅溝一角

雖然有宅溝為屏障、有吊橋做設防、有看家狗來巡邏和警示,有的大戶人家心裡仍然不夠踏實,還要增加一道防線,來個雙保險,加開一條宅溝,宅溝套宅溝,外面的就叫外宅溝,裡面的叫內宅溝,而內、外宅溝之間的堤稱之為宅埂,宅埂上種植花草樹木,建在裡面的就是內外涵宅了。這樣的構思實在是絕妙,可能當時沙洲多盜賊,被逼出來的無奈之舉吧!

墾荒之初,地廣人稀,大多獨宅獨水。不多見的是鴛鴦宅,兩宅緊挨著,分屬東、西兩窕,東西對稱,分隔東西兩宅的泯溝架橋相連接便於兩宅之間走動、聯絡。此乃大戶中的大戶了,東西宅均為四汀頭宅溝、四進三場心,絕對的大家族。我的外老太太那裡就是這樣的鴛鴦宅,宅上的住戶正好湊成兩個生產隊,東宅一個隊,西宅一個隊,由此可見鴛鴦宅規模之大了。

言歸正傳,先輩們開疆拓土整出的田地當然屬於私有財產了,有整窕地皮的俗稱為糧戶人家,也就是地主了(解放後劃分成分的標準要嚴苛得多)。據記載,有五、六十窕地皮的大糧戶也不在少數。也有家無寸土的,只好成為那些糧戶的佃農。糧戶也好,佃農也罷,就此在這由大大小小的河道圍成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後代。

奇妙的是,我驚喜地發現解放後基層行政單位的劃分也未跳出由河道圍成的圩、窕這一窠臼,一個圩設一至兩個生產大隊,三至四窕地設一個生產小隊。前幾年搞的新農村建設,撤隊建村,之後又搞村村合併,照舊基於圩這個根本點。大致一圩設一行政村,村民小組沿襲原先的生產小隊幾乎沒有變化。梳理一下,先輩的墾荒歷史的脈絡。在利用天然存在的港汊的基礎上,開始有了河,後來再有了泯溝,最後有了宅溝。而農田,則是先成圩,後成窕。

同屬江南水鄉的江浙一帶,宥於沒有家鄉墾荒歷史作為底蘊,不可同日而語也。身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崇明人,深深的倍覺自豪與驕傲。那縱橫交錯的河道,還將永久傳承下去,生態崇明也將愈加美麗。心語

-END-

錢維軍,土生土長的崇明人,老家港西鎮八字橋河。84年離島就讀於上海,後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歡迎關注陸安心的私媒體“心語”。(微信號:anxin20141124)也可掃描上面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關注。感謝您的支持!
錢維軍|從河道開始認識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