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美食記憶——公安鍋盔的起源在哪裡

【荊州日記28】荊州美食記憶(十二)

製作 芒果君奶奶

油炸蔥油餅


荊州美食記憶——公安鍋盔的起源在哪裡

蔥油餅,中國北方特色小吃。

北方蔥油餅無需發麵,揉好麵糰餳一小會兒,隨即擀皮,塗油,抹鹽,撒蔥後卷皮至條狀,爾後盤成圓形,再復擀為薄餅,油脂拭鍋煎得二面金黃即成蔥油餅,或滴油不粘,入熱鍋炕之。

北方蔥油餅的層次,就在卷與盤的手法中誕生。蔥油餅層次擁蔟,也可叫“千層餅”。

千層累疊?食品嘛,總要賦予一個好記誘人的名字,雖未及千層,多層應當有的。譬如荊楚的扣肉,中囯食譜稱之千張肉,菜例則是五花肉切片八十八張,於是,千層也好,千張亦罷,面對林林總總誇張的美食名稱,又何須較真呢?

上海也有蔥油餅。前些年,英國bbc製作紀錄片《上海之味》,主持人在“阿大”吳根存的店鋪試著吃了一塊蔥油餅,香酥的中式風味頃刻征服了洋導演的味蕾,一行洋人放下器材,大啖油餅,欲罷不能。

吳阿大從此成了萬眾矚目的“網紅”。網傳阿大出名後,人們為吃一枚蔥油餅,起早貪黑,排隊蜿延,候餅三五小時皆為尋常之事。阿大還採取限購舉措,可依舊阻攔不了萬千食客翹首期盼。看到這裡,你還懷疑“行行出狀元”嗎?

上海阿大的蔥油餅,與北方蔥油餅截然不同。阿大蔥油餅先在油鍋裡煎制,至九成熟時再入烘箱烤餅,阿大制餅先煎後烤,麵餅裡的蔥花肉丁在油鍋煎制中交織融合,熾熱爐膛又將餅皮烤得金黃焦脆。阿大油餅就在漫長的煎烤之中,考驗食客對阿大品牌的忠誠度。


荊州美食記憶——公安鍋盔的起源在哪裡

荊州也有蔥香油餅。荊州蔥油餅與北方蔥油餅的區別在於發麵,烹飪的方法也有差異,北方喜煎,荊州用油炸。

發酵的麵糰,揪成面劑,擀成麵皮,包上拌鹽蔥花入鍋油炸。發酵面坯在沸油中盡情舒展,蔥花油餅膨脹擴張,油餅金黃,溢出蔥香。

亦可將豆豉蔥花辣醬三合為一,油炸後微辣鹹香。

在荊州,蔥油餅僅為街頭小吃,且多用來過早,故講究一個快字。若像吳阿大孤獨一人煢煢孑立,按部就班先煎後烤,荊州的上班一族那有此等耐心?

看來,荊州過早去繁從簡,高效快捷,這是原則,必須遵循。

公安鍋盔


荊州美食記憶——公安鍋盔的起源在哪裡

鍋盔是陝西關中一帶的吃食,又叫鍋魁、幹饃。

民謠中的“鍋盔像鍋蓋”,陝西十大怪之一。意思是關中鍋盔的形體龐碩,大的有些怪誕離奇。

地方特色食品,起源,風格,流佈,傳承自有說道。但我們今天討論的是楚地風味的“公安鍋盔”。

公安鍋盔,是近幾年異軍突起的美食。攻城略地,延伸領地並非易事,但公安鍋盔與公安牛肉卻能如願以償,其中自有潛在的規律。量化,揭示了這個虛無縹緲的規律,它就是打動萬千味蕾的“公安風味”,和芸芸眾生的喜愛。

陝西鍋盔流傳荊州後,它的形態已失去了鍋蓋般的外形,變得小巧玲瓏。它不再具有老陝“外婆給外孫賀彌月”的專屬功能,取而代之的是街邊小吃。既然如此,當然不能舉著鍋蓋般的麵餅邊走邊吃,否則真成了荊州抑或公安一大怪了。

它的名稱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荊州人不再稱其為“鍋盔”,這個名字太生澀,叫“鍋塊”恰如其分。

能夠異軍突起,當然不是修改了鍋盔的尺寸,更不是起了個荊楚的名字,核心所在,即是風味。

在公安人手中,鍋塊並沒有模仿陝西鍋盔的工藝與味覺,而是切中楚地風味,不斷修正,改良,定型。

於是,陝西的堅硬幹饃烙餅,在公安嬗變為蔥香、蒜香、肉末、醬汁、芝麻風味,顧客愛甜,滲出蜜汁的白糖鍋盔奉上;喜辣,這有何難?面坯上塗抹辣醬,烤出的鍋塊辣分子飄蕩;嗜葷,剁碎的五花肉丁肥瘦相當,包進面囊向前一擀,肉粒鑲嵌麵皮,炙烤後脂香瀰漫……

公安鍋塊在眾口難調的定義中,找到了交口相讚的鍋塊新天地。

走出去,到省城去,到更大城市去,敢為人先正是公安人倔強的性格。一塊木案,一個烤爐,一輛推車,一對夫婦,噢,還有一塊書寫“公安鍋塊”的招牌,構成了闖蕩江湖的全部家當。

於是,在鄉野,在縣城,在武漢,在京津滬,楚地風味的“公安鍋塊”如影隨形。

興許不久,在東南亞,在歐羅巴的土地上,也能嗅到公安鍋盔的蒜蓉豆醬之香,我們拭目以待。

荊州太平粽


荊州美食記憶——公安鍋盔的起源在哪裡

荊楚食粽講究時節,過了端午,粽子漸趨消彌。

中囯真是地大物博,用來包粽子的植物葉片實在太多。箬竹葉,桷樹葉,柊葉甚至玉米葉,荷葉,芭蕉葉無所不能,還有好多聞所未聞的名字。江漢平原,粽葉就來自河邊灘塗的蘆葦葉。這些生長湖岸、山林、曠野的葉子,各自散發著奇異的芬芳,在端午節時,人們用它包著風味不同形狀奇妙的粽子。中國從南至北,很多飲饌習俗不盡相同,但在端午節食粽卻是一致的。

在古城荊州東門的護城河畔,佇立著屈原雕像。屈原目光深邃平視荊楚大地,他怎能知道?後世的端午,粽子,龍舟皆與之有關?

公元前278年初夏,楚國疆域的汨羅江畔,一位面目憔悴近乎瘋癲的老者徘徊江灘。他,就是楚國貴族,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身為楚懷王的重臣,但他的政治主張不僅未得到採納,反而被逐出楚國郢都(荊州古城北二公里)。楚懷王武關會盟,中計客死秦國。繼位的楚頃襄王對秦採取綏靖政策,屈再次進諫又遭到放逐,心灰意冷。當得知秦國大將白起攻陷南方最大的城市郢都以後,見楚國山河破碎,屈原悲憤不已,於頃襄王二十一年五月初五,身懷巨石,自沉于濤濤的汨羅河中,時年六十二歲。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最早將屈原與端午相聯的文獻,應是東漢的《風俗通義》,“屈原以是日(五月五日)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所以並將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遺蹟。”由此可見,時今的龍舟比賽,東漢已與屈原聯繫一起。

東晉《世說新語》又載“周時,楚屈原以忠被讒,見疏於懷王,遂投汨羅以死。後人吊之,因以五色絲系角條,於節日投江祭之”。這裡的“五色絲系角條”就是當今的粽子。

發展至南北朝,《續齊諧記》記載更全面。在此不再贅述。

我們是不是可以說,端午的清香粽子,火熱的龍舟賽事,皆因屈原而產生,端午,一個充滿祭祀的節日。

屈原的施展政治才華的故事發生在荊州,他的死地彼時亦為楚。幾千年屈原文化的傳承,荊楚婦儒老幼,自小耳濡目染,誰人不知呢。

荊楚的粽子,至今仍保留那份清新,以純糯米包裡,不添加任何輔料,是為“太平粽”。它為祭祀而產生,因而超凡脫俗純樸自然,除了米粒就是翠綠的蘆葦葉子,躋身各色旁門左道的葷粽、果仁粽中,太平粽是絕無僅有的自然典範。


荊州美食記憶——公安鍋盔的起源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