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時候村裡上百口人都相互熟識,而現在好像隔壁是誰都不知道?

吃瓜行動


以前的人樸實無華,鄉里鄉親的充滿了人情味,那家人有事大傢伙都來幫忙,如果放學回家爸媽不在,隔壁叔叔阿姨還會讓去她家吃飯,那時候也經常串門,我還記得小時候離過年還有20多天呢就已經纏著父母要新衣裳了。等快過年的時候村子裡的小孩都放鞭炮,而不是如今只有年三十才會響炮了…等到正月15的時候我們就用酒盒子做一個燈籠跟村子裡的小孩出去玩,因為那時候很窮,沒有燈籠,舅舅走親戚只給帶個燈泡,沒辦法,我們就自己做,不過也別有一番樂趣,大家的都是做出來的。而大家們就聚在一起打麻將嘮嘮嗑,平日裡親戚逢年過節還走一走,太想念小時候了。那是個沒有利益的年代,大家都窮,都沒有錢,吃的不好住的也不好,但是大家高興,一大家子田間勞作,孩子結伴成群,一片其樂融融。

而現在,以前的小孩子都長大了,以前的大人也變老了,社會也進步了,科技也發達了,也能在城裡買起房了,慢慢的,與農村也隔絕了,親戚也只有過年的時候走一下,平時都不聯繫的…看人的眼光也不一樣了,你有錢就跟你走近一點,沒錢都懶得搭理你,住在外面也不認識人,連隔壁是誰都不知道,更別提遇到緊急事情了,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社會的進步把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拉的更遠了。任何一段關係都是圍繞利益在一起處的,突然間不想說下去了…

就這樣吧。





美啊g


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丹妹子。首先很榮幸能回答您的問題。

關於您說為什麼小時候村上上百口人都相互熟識,而現在隔壁是誰都不認識這個問題。

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因為小的時候村裡面的人都很喜歡串門,東家跑西家跑的,大家都是很熱情的。所以就會相互熟識。

2.村裡面的房子都是獨立的,一家人一戶是在獨立空間內。如果家裡有人在基本不會關門,這樣的話就會感覺大門敞開的,然後就會有人上門,慢慢慢慢了解就會很熟悉了。

3.但是目前現在的話,都是高樓大廈,一棟房子裡面有很多戶人。每家人進門之後就直接關上大門了,這樣就有點感覺將人拒之於外,所以基本就不會串門,就造成了隔壁是誰都不知道的結局。

4.村裡面的鄰居基本都是同性的或者事家裡人有親戚關係的一般關係都比較好,所以都願意串門。而現在的話,隔壁的鄰居基本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沒有關係的人,所以基本都不認識。

5.村裡面的生活節奏比較慢,所以都願意串門。城市裡面的生活壓力太大,所以基本都不願意串門去認識人。

6.因為社會和環境影響。城市生活的人,都比較傲慢,都不願意去認識隔壁的陌生人。

以上幾點就是我認為“為什麼小時候村裡上百口人都相互熟識,而現在卻不知道隔壁是誰的原因。”




丹妹紙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為什麼小時候村裡上百口人都互相熟知,而現在好像隔壁是誰都不知道?

這個問題問得好!好想回到小時候,下午快天黑了,幾個爺爺們就坐在一塊喝喝茶,那時候我才幾歲,就跟在爺爺後面,像個跟屁蟲一樣!有蜻蜓的時候就在二爺爺的院子裡用大掃把抓蜻蜓。小時候沒有手機,沒有冰箱,沒有電飯煲,沒有電鍋。只有一個小的黑白電視,只有普通的爐子,院子裡有兩棵杏樹和一顆石榴樹。生活簡簡單單,而如今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院子還是原來的院子,杏樹和石榴樹沒有了,旁邊的二爺爺去世好多年,六爺爺也搬走了,自家的爺爺去年也去世了。各種家電也都有了,電腦、手機、空調、大電視等等……可是曾經的快樂沒有了。

隨著世界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通訊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手機也成了人們最離不開的東西,所有聯繫都可以用手機搞定,也就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好似都變遠了,

即便是隻有一牆之隔,也不熟悉,不親近。


情感汪汪醬


這個問題非常有同感,現在移居到城市之後,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了在老家的那種閒情逸致,鄰里街坊互相串門的情況。

記得在我上初中那會兒,有一次坐出租車,司機說了這樣一番話:“你看現在這人都一股腦兒的給城市裡扎堆,在自己老師每天端著碗就去鄰居家串門了,搬個小板凳給院子裡一坐,聊天說地,現在可好,在那一層房子裡,一天有時候都懶得下個樓,住了一輩子了可能連對門是誰都不知道。”

當時聽到司機說的這番話後,對比當下,確實如此。

如今的快節奏生活,已經漸漸的將以往的“車馬很慢”打破,就是最為人稱道的愛情都逐漸成為了“快餐化”愛情,更何況是鄰里街坊的隔門情。

小時候的整個村子似乎就是一個大家庭,你從村東頭到村西頭,即便不認識你,只要提起家裡人,總會一下子就恍然大悟。

高樓林立的城市生活,一個小區或許只有對門還算是熟識,整個樓道碰面完全就是陌生人,沒有招呼,沒有玩笑。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這或許也是21世紀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正如西方發達國家,在我們都向往大城市的時候,他們的社會發展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紛紛由城市轉移到農村。

歷史是一個錯綜複雜又循規蹈矩的事情,雖然因為“快餐化”的節奏我們一度憂愁和吐槽,但若干年後,我們或許又該目睹“返鄉”大熱潮。

時代在變,我們也要變,在快節奏的今天,我們雖然不能“車馬很慢”,但我們依然可以選擇守住那一方“靜土”,和鄰里街坊打一聲招呼,我們不能改變城市生活,卻能在城市生活中改變自己。


青木寸


首先,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作為一個剛從農村老家回市裡打算開工的人,看到這個問題我也是有感而發。

想了想,一句話概括大概就是,時代變了。


以前的社會是人情社會,在網絡還不發達的時代,大家茶餘飯後最大的樂趣就是串串門、聊聊天。我爺爺和領居家老爺爺一起蹲在門檻上胡侃的樣子、我奶奶找村裡人討教做菜經驗的樣子似乎還歷歷在目,放學後我也時常去村頭的表哥家蹭飯吃,那時候的我認識整個村子的人,路上遇到隨時都能問好,偶爾還會被塞點小零食。


但是現在時代變了,智能手機已經能夠滿足我們閒時打發時間的需求,有時候拿著一部手機我能玩一整個下午。自然也就不需要外出找人聊天打發時間。而且現在大家都在外工作,一年到頭也就新年的時候能回老家一趟,見面都見不著,更何談認識與熟悉呢?哪怕是曾經熟悉的人,感情沒有經營也會變淡的。我甚至是今年過年回家,偶然遇到我發小和他對象一塊散步,才知道原來我發小都已經成家了。

感情是需要經營的。而現在的社會,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也已經懶得同一個村子的人們進行交流,小時候村子是一個情感單位,而現在,只是一個地理單位罷了。


Chivarys


我是生活領域創作者,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相互走動,聯絡感情,樸實的民風

在我們老家鄰里鄉親相互走動串門那是常有的事,家裡吃完飯,出來鄰居家串個門,晌午或是夕陽下山都無所謂。特別農閒時,鄉親們都沒啥事,冬天牆根頭曬個太陽,暖暖的家長裡短的聊一聊,不到太陽下山,或是家裡人喊吃飯就絕不散場。同村人見到了哪個不是大爺大嬸的叫著,那股子親切勁兒,在城裡是很難擁有的。

反觀城裡則不然,冒然敲門以為是送快遞的,串門就更難,入了主人家的門,地板怕髒,沙發坐哪合適,去廁所方不方便的問題就接踵而至,如此繁瑣,倒不如不串也罷

農村的慢節奏,鄉親們的悠然生活

農村的生活節奏是慢的,不趕人,沒有那麼多爭分奪秒的事,隨時隨地都能一袋煙聊上一天,田間地頭,牆根旁,大樹下,哪都可以變成一個不錯的聊天地點。大把的時間,村裡人你來我往,怎會不相識。

城裡人節奏快,不然也不會出現各種急急忙忙的早晚高峰,社畜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不急急忙忙就會被替換,哪有時間去認識鄰居是誰,大多忙工作,忙朋友,再就是忙累了的宅。

村裡可以祖祖輩輩,城裡可以朝夕不同

老家的鄉村,祖祖輩輩都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往上找可以追尋幾代先人,從祖上就積下來鄰里情,上百口人也像是一個大家庭,誰不認識誰呢

反觀城裡,今日鄰居可能姓張,明日就可能姓李,雖然都是鄰居,但沒有感情維繫,也只是陌生人罷了

農村與城市的生活環境大不同,人際關係也就大不同。農村鄰里鄉親就是絕大部分人際,而城裡似乎除了鄰居都是應關心的人際!!!


青青草原上的放牛妹


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現在在城裡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生活的經歷、時間、背景、環境、長輩們的交往...都有錯綜複雜的關係,不好一概而論。就我自己來說,小時候生活在祖祖輩輩一起生活的農村,幾輩人都很熟悉了,而現在生活的地方居住小區的人除在大門口遇見其他時間很少見面,也不知道是那個樓的住戶,而在單位的同事,白天忙著幹個自的活,下班個回個家,也不知道住哪裡...你說說能有多熟悉?


L凱369


這個問題好,一看就是懷舊的人,看問題也應該是經歷過七十年代左右的農村,不然沒有這個問題的,其實,農村現在可能除了零零後有了改變,二十世紀的人還是和小時候差不多,零零後,農村的孩子也少了,生活條件也好了,教育重視起來了,然後孩子讀書,畢業後參加工作,回來的次數少了,加上年齡的增長變化再大,所以自然而然的就生分了,但是二十世紀的人,對零零後的情沒有變,如果說遇見誰家的孩子,還是感到很親切的,年輕人就沒有這個觀念,感覺我們不是一家人,我可以不搭理你,可以不跟你說話,這就導致了生疏,而且這個現象城裡表現得更強烈,原來是家屬樓,再怎麼樣這個區域都是一個單位的,現在是商品房,天南海北的都有,加之現在的人可以說倫理道德的缺欠,就導致了出現,摔倒了扶不扶的發生,所以也就出現了隔壁都不認識的局面,其實也可以歸納為現代人對我們的民族文化,道德傳承的一種偏離。


我是趙春堯


我想和朋友們探討一下我的觀點。從前,村裡比較落後,不比現在,網洛通訊這麼發達。在我小的時侯,沒有電腦.手機。很長時間能看一場電影(鎮文化站下各村,晚上輪流放電影),如果聽說哪村放電影,大人.小孩都吆喝在一起,結伴步行去看;當時電視也很少,很多人聚在一起看;農忙時,互相幫忙;農閒時,一塊聊天一塊玩。再看看現在,有活,用機器,花錢顧人;家裡電腦.電視,每個都有手機,根本都不想出去,又怎會認識這麼多人呢


韓姐Yu一濱湖韓姐


確實現在隔壁鄰居都少串門。

這個現象主要還是大城市比較明顯

以前人們比較信任彼此,沒有猜忌。

以前都是大家一個村落,同種族等。比較親近。還聽過吃“百家飯”,例如晚飯時間,一個人可以拿著碗,盛著飯,就到隔壁家吃菜,東家夾點肉,西家夾點魚,又一家喝點湯,做下來喝點小酒都可以。喝飽吃足,就可以回家了,呵呵,有的可以說是經常吃百家飯長大的。多幸福的事。

這樣融洽的鄉里關係最好。

說明以前的人們比較好客,單純。相處起來坦誠融洽!

現在社會關係事件太多,導致不信任越多

特別是現在大城市,廣州這邊比如一些小區,基本經常見面,也不一定打招呼,也怕串門。

第一是怕被打擾。每天自己的工作家庭勞累,需要空間。

第二這是對社會關係不信任,怕惹麻煩。

所以大家相處都比較謹慎,保持應有的安全的距離和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