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时候村里上百口人都相互熟识,而现在好像隔壁是谁都不知道?

吃瓜行动


以前的人朴实无华,乡里乡亲的充满了人情味,那家人有事大家伙都来帮忙,如果放学回家爸妈不在,隔壁叔叔阿姨还会让去她家吃饭,那时候也经常串门,我还记得小时候离过年还有20多天呢就已经缠着父母要新衣裳了。等快过年的时候村子里的小孩都放鞭炮,而不是如今只有年三十才会响炮了…等到正月15的时候我们就用酒盒子做一个灯笼跟村子里的小孩出去玩,因为那时候很穷,没有灯笼,舅舅走亲戚只给带个灯泡,没办法,我们就自己做,不过也别有一番乐趣,大家的都是做出来的。而大家们就聚在一起打麻将唠唠嗑,平日里亲戚逢年过节还走一走,太想念小时候了。那是个没有利益的年代,大家都穷,都没有钱,吃的不好住的也不好,但是大家高兴,一大家子田间劳作,孩子结伴成群,一片其乐融融。

而现在,以前的小孩子都长大了,以前的大人也变老了,社会也进步了,科技也发达了,也能在城里买起房了,慢慢的,与农村也隔绝了,亲戚也只有过年的时候走一下,平时都不联系的…看人的眼光也不一样了,你有钱就跟你走近一点,没钱都懒得搭理你,住在外面也不认识人,连隔壁是谁都不知道,更别提遇到紧急事情了,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社会的进步把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拉的更远了。任何一段关系都是围绕利益在一起处的,突然间不想说下去了…

就这样吧。





美啊g


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丹妹子。首先很荣幸能回答您的问题。

关于您说为什么小时候村上上百口人都相互熟识,而现在隔壁是谁都不认识这个问题。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因为小的时候村里面的人都很喜欢串门,东家跑西家跑的,大家都是很热情的。所以就会相互熟识。

2.村里面的房子都是独立的,一家人一户是在独立空间内。如果家里有人在基本不会关门,这样的话就会感觉大门敞开的,然后就会有人上门,慢慢慢慢了解就会很熟悉了。

3.但是目前现在的话,都是高楼大厦,一栋房子里面有很多户人。每家人进门之后就直接关上大门了,这样就有点感觉将人拒之于外,所以基本就不会串门,就造成了隔壁是谁都不知道的结局。

4.村里面的邻居基本都是同性的或者事家里人有亲戚关系的一般关系都比较好,所以都愿意串门。而现在的话,隔壁的邻居基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没有关系的人,所以基本都不认识。

5.村里面的生活节奏比较慢,所以都愿意串门。城市里面的生活压力太大,所以基本都不愿意串门去认识人。

6.因为社会和环境影响。城市生活的人,都比较傲慢,都不愿意去认识隔壁的陌生人。

以上几点就是我认为“为什么小时候村里上百口人都相互熟识,而现在却不知道隔壁是谁的原因。”




丹妹纸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为什么小时候村里上百口人都互相熟知,而现在好像隔壁是谁都不知道?

这个问题问得好!好想回到小时候,下午快天黑了,几个爷爷们就坐在一块喝喝茶,那时候我才几岁,就跟在爷爷后面,像个跟屁虫一样!有蜻蜓的时候就在二爷爷的院子里用大扫把抓蜻蜓。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冰箱,没有电饭煲,没有电锅。只有一个小的黑白电视,只有普通的炉子,院子里有两棵杏树和一颗石榴树。生活简简单单,而如今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院子还是原来的院子,杏树和石榴树没有了,旁边的二爷爷去世好多年,六爷爷也搬走了,自家的爷爷去年也去世了。各种家电也都有了,电脑、手机、空调、大电视等等……可是曾经的快乐没有了。

随着世界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通讯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手机也成了人们最离不开的东西,所有联系都可以用手机搞定,也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好似都变远了,

即便是只有一墙之隔,也不熟悉,不亲近。


情感汪汪酱


这个问题非常有同感,现在移居到城市之后,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了在老家的那种闲情逸致,邻里街坊互相串门的情况。

记得在我上初中那会儿,有一次坐出租车,司机说了这样一番话:“你看现在这人都一股脑儿的给城市里扎堆,在自己老师每天端着碗就去邻居家串门了,搬个小板凳给院子里一坐,聊天说地,现在可好,在那一层房子里,一天有时候都懒得下个楼,住了一辈子了可能连对门是谁都不知道。”

当时听到司机说的这番话后,对比当下,确实如此。

如今的快节奏生活,已经渐渐的将以往的“车马很慢”打破,就是最为人称道的爱情都逐渐成为了“快餐化”爱情,更何况是邻里街坊的隔门情。

小时候的整个村子似乎就是一个大家庭,你从村东头到村西头,即便不认识你,只要提起家里人,总会一下子就恍然大悟。

高楼林立的城市生活,一个小区或许只有对门还算是熟识,整个楼道碰面完全就是陌生人,没有招呼,没有玩笑。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这或许也是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正如西方发达国家,在我们都向往大城市的时候,他们的社会发展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纷纷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历史是一个错综复杂又循规蹈矩的事情,虽然因为“快餐化”的节奏我们一度忧愁和吐槽,但若干年后,我们或许又该目睹“返乡”大热潮。

时代在变,我们也要变,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虽然不能“车马很慢”,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守住那一方“静土”,和邻里街坊打一声招呼,我们不能改变城市生活,却能在城市生活中改变自己。


青木寸


首先,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作为一个刚从农村老家回市里打算开工的人,看到这个问题我也是有感而发。

想了想,一句话概括大概就是,时代变了。


以前的社会是人情社会,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大家茶余饭后最大的乐趣就是串串门、聊聊天。我爷爷和领居家老爷爷一起蹲在门槛上胡侃的样子、我奶奶找村里人讨教做菜经验的样子似乎还历历在目,放学后我也时常去村头的表哥家蹭饭吃,那时候的我认识整个村子的人,路上遇到随时都能问好,偶尔还会被塞点小零食。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智能手机已经能够满足我们闲时打发时间的需求,有时候拿着一部手机我能玩一整个下午。自然也就不需要外出找人聊天打发时间。而且现在大家都在外工作,一年到头也就新年的时候能回老家一趟,见面都见不着,更何谈认识与熟悉呢?哪怕是曾经熟悉的人,感情没有经营也会变淡的。我甚至是今年过年回家,偶然遇到我发小和他对象一块散步,才知道原来我发小都已经成家了。

感情是需要经营的。而现在的社会,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也已经懒得同一个村子的人们进行交流,小时候村子是一个情感单位,而现在,只是一个地理单位罢了。


Chivarys


我是生活领域创作者,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相互走动,联络感情,朴实的民风

在我们老家邻里乡亲相互走动串门那是常有的事,家里吃完饭,出来邻居家串个门,晌午或是夕阳下山都无所谓。特别农闲时,乡亲们都没啥事,冬天墙根头晒个太阳,暖暖的家长里短的聊一聊,不到太阳下山,或是家里人喊吃饭就绝不散场。同村人见到了哪个不是大爷大婶的叫着,那股子亲切劲儿,在城里是很难拥有的。

反观城里则不然,冒然敲门以为是送快递的,串门就更难,入了主人家的门,地板怕脏,沙发坐哪合适,去厕所方不方便的问题就接踵而至,如此繁琐,倒不如不串也罢

农村的慢节奏,乡亲们的悠然生活

农村的生活节奏是慢的,不赶人,没有那么多争分夺秒的事,随时随地都能一袋烟聊上一天,田间地头,墙根旁,大树下,哪都可以变成一个不错的聊天地点。大把的时间,村里人你来我往,怎会不相识。

城里人节奏快,不然也不会出现各种急急忙忙的早晚高峰,社畜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不急急忙忙就会被替换,哪有时间去认识邻居是谁,大多忙工作,忙朋友,再就是忙累了的宅。

村里可以祖祖辈辈,城里可以朝夕不同

老家的乡村,祖祖辈辈都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往上找可以追寻几代先人,从祖上就积下来邻里情,上百口人也像是一个大家庭,谁不认识谁呢

反观城里,今日邻居可能姓张,明日就可能姓李,虽然都是邻居,但没有感情维系,也只是陌生人罢了

农村与城市的生活环境大不同,人际关系也就大不同。农村邻里乡亲就是绝大部分人际,而城里似乎除了邻居都是应关心的人际!!!


青青草原上的放牛妹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现在在城里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生活的经历、时间、背景、环境、长辈们的交往...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不好一概而论。就我自己来说,小时候生活在祖祖辈辈一起生活的农村,几辈人都很熟悉了,而现在生活的地方居住小区的人除在大门口遇见其他时间很少见面,也不知道是那个楼的住户,而在单位的同事,白天忙着干个自的活,下班个回个家,也不知道住哪里...你说说能有多熟悉?


L凯369


这个问题好,一看就是怀旧的人,看问题也应该是经历过七十年代左右的农村,不然没有这个问题的,其实,农村现在可能除了零零后有了改变,二十世纪的人还是和小时候差不多,零零后,农村的孩子也少了,生活条件也好了,教育重视起来了,然后孩子读书,毕业后参加工作,回来的次数少了,加上年龄的增长变化再大,所以自然而然的就生分了,但是二十世纪的人,对零零后的情没有变,如果说遇见谁家的孩子,还是感到很亲切的,年轻人就没有这个观念,感觉我们不是一家人,我可以不搭理你,可以不跟你说话,这就导致了生疏,而且这个现象城里表现得更强烈,原来是家属楼,再怎么样这个区域都是一个单位的,现在是商品房,天南海北的都有,加之现在的人可以说伦理道德的缺欠,就导致了出现,摔倒了扶不扶的发生,所以也就出现了隔壁都不认识的局面,其实也可以归纳为现代人对我们的民族文化,道德传承的一种偏离。


我是赵春尧


我想和朋友们探讨一下我的观点。从前,村里比较落后,不比现在,网洛通讯这么发达。在我小的时侯,没有电脑.手机。很长时间能看一场电影(镇文化站下各村,晚上轮流放电影),如果听说哪村放电影,大人.小孩都吆喝在一起,结伴步行去看;当时电视也很少,很多人聚在一起看;农忙时,互相帮忙;农闲时,一块聊天一块玩。再看看现在,有活,用机器,花钱顾人;家里电脑.电视,每个都有手机,根本都不想出去,又怎会认识这么多人呢


韩姐Yu一滨湖韩姐


确实现在隔壁邻居都少串门。

这个现象主要还是大城市比较明显

以前人们比较信任彼此,没有猜忌。

以前都是大家一个村落,同种族等。比较亲近。还听过吃“百家饭”,例如晚饭时间,一个人可以拿着碗,盛着饭,就到隔壁家吃菜,东家夹点肉,西家夹点鱼,又一家喝点汤,做下来喝点小酒都可以。喝饱吃足,就可以回家了,呵呵,有的可以说是经常吃百家饭长大的。多幸福的事。

这样融洽的乡里关系最好。

说明以前的人们比较好客,单纯。相处起来坦诚融洽!

现在社会关系事件太多,导致不信任越多

特别是现在大城市,广州这边比如一些小区,基本经常见面,也不一定打招呼,也怕串门。

第一是怕被打扰。每天自己的工作家庭劳累,需要空间。

第二这是对社会关系不信任,怕惹麻烦。

所以大家相处都比较谨慎,保持应有的安全的距离和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