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並不光彩,可為何沒有毀掉李世民的形象?

劉紅


中國老話說得好,成王敗寇,外國有名言,勝利者不受指責。歷史是由勝利者書香寫的,因此李世民作為最終勝利者,自然可以貶低對手,拔高自己。而且隋唐時期剛剛是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五胡亂華的初期,當時的民間對正統的概念還不怎麼認可,誰強誰有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也就不是那麼重要的了。

另一方面李世民確實是雄才大略,貞觀之治就是明證。古代人民很樸實,他不在乎誰統治他們,只在乎誰能給他們飯吃,誰給他們衣穿,李世民做得不錯,民眾又會對他有什麼不滿意呢。



午夜太陽


先說結論,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不僅有尚武精神,想要開疆拓土,讓自己的王朝威名遠播的帝王,而且他還是一個在尚武的同時,又能做到體恤民情,安撫人心,提倡休養生息的帝王,這樣的皇帝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時代中實在是太少見了,所以說即使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有弒兄逼父的汙點,也絲毫不影響這個人在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一 “廣收骸骨”的人文關懷

比如說唐太宗李世民在下令征討東突厥的時期,就兩次下令天下“收骸骨”,這就是一種人文關懷,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中,統治階級往往不會將庶民(賤民)當成一個人來看,而只會把他們看做一群在太平時期為朝廷提供賦稅,在戰爭年代為代表“正義之師”的朝廷官軍做炮灰的奴隸而已,於是乎許多被朝廷拉去當壯丁的青年男子,往往都已經戰死沙場了,甚至他的屍體已經變成了一堆完全風乾的白骨,然而他們的父母、妻子、兒女,以及兄弟姐妹都還在家徒四壁的生活環境中翹首期盼他們的兒子、丈夫、父親,兄長、弟弟能夠儘早回家,這就是晚唐詩人陳陶在《隴西行》中所說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也是大唐詩聖杜甫在《兵車行》中所說的“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而唐太宗李世民這個人在效仿秦皇漢武那樣開疆拓土的同時,卻可以意識到這樣的戰爭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痛苦,甚至他自己也是感同身受的,雖然“收骸骨”並不能完全抹平那些失去親人的百姓心中的傷痛,但是這麼做至少不會讓他們再這樣漫無目的的等待下去,至少能讓他們懂得“逝者已去,生者珍重”的道理,所以唐太宗李世民這個人當然可以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了。

二 著眼民生的天可汗

再比如說,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又下令以重金向外族手中贖回大量在隋朝末年流亡漠北的中原漢族人,讓他們得以回家與自己的家人團聚,同時唐太宗李世民還下令禁止民間私自販賣人口,並且為了杜絕這樣的現象,而拿出了一些錢來資助貧者,同時,唐太宗李世民還下令釋放隋朝後宮中的數萬宮女,讓她們得以返鄉,並且自由組建自己的小家庭。請問這種對人民群眾的關懷,封建帝制時代的統治者中有幾個做得到呢?比如說那位曾經屠殺過數千稽胡的隱太子李建成,他能像唐太宗李世民這樣在開疆拓土的同時,又做到體恤民情,安撫民心嗎?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個人非常反感那種為了洗白隋煬帝楊廣這個暴殄天物,罪孽深重的千古第一暴君,而去故意抹黑唐太宗李世民的人,甚至可以厚顏無恥的說什麼,大唐的“貞觀之治”是隋煬帝楊廣為唐太宗李世民留下的基礎!要知道隋煬帝楊廣的殘暴統治差點導致第二次“神州陸沈”,更是讓數以萬計的中原漢族人,被迫背井離鄉,逃亡到突厥去,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後,為了給國內的眾多無人區增加人口,甚至只能允許草原民族內遷,就這樣的隋煬帝楊廣說什麼他給大唐留下了什麼基礎?這不就是典型的睜著眼睛說瞎話嗎?

三 散佈光輝的統治者

因為古代的史官在記載史書的時候,往往是以帝王將相為主的,所以眾多的人民往往被史官,以及後世的讀者忽略掉了,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像你我他這樣的庶民才是大多數人,這些人的數量可以多達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雖然這些人往往被史官和眾多讀者忽略,但是他們也在那個“英雄鐵馬金戈”的時代中真實的存在過,他們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也都扮演著父親、母親、丈夫、妻子、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兒子、女兒、孫子、孫女的角色,他們也都有喜怒哀樂,也都能感受到痛苦,然而統治階級每個決策都是可以改變數以萬計這樣的庶民的人生軌跡的,比如說隋煬帝楊廣的殘暴統治就不知道導致多少像你我他這樣的庶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甚至背井離鄉,流亡到其他地區,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更何況到了明清時期,各種文學作品也越來越通俗化,越來越親民,於是這些故事自然被更多人知道,而像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漢昭烈帝劉備、蜀漢丞相諸葛亮這種可以做到體恤民情的帝王將相,自然可以得到更多人民的好感了。

正因為如此,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即使發動過一次宮廷政變,殺死了自己的兄弟,逼退了自己的父親,但是因為他是一位在開疆拓土的同時,又能做到體恤民情的皇帝,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封建帝制時代的眾多統治者中,少有的可以展現人性的光輝的統治者,而像隋煬帝楊廣這種兇狠殘暴、草菅人命的統治者,雖然他也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樣,發動過一次類似的宮廷政變,但是他註定就是要遺臭萬年的,並不是某些人進行所謂的“洗白”、“翻案”就可以改變的。


七錄書齋


以儒家標準來衡量來衡量李世民,簡直就是個十惡不赦之徒。為了爭奪皇位,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自己一奶同胞的哥哥與弟弟,連十個年幼親侄子都不放過,還逼迫自己父親李淵禪位與自己,其惡行堪比秦二世。奇怪的是:在後世儒家學者眼中,李世民就是帝王的典範,一箇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他們還為李世民殺兄弟、逼父親的行為,尋找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給予開脫。究其原因,是李世民親手打造了一個彪炳千秋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統治時期,是一個國泰民安的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 ,是一個老百姓揚眉吐氣的時代。他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是老百姓有了休養生息,社會逐漸繁榮昌盛。對外,打敗了威脅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強大突厥,徹底解決北方的邊患。征服了西域的高昌、龜茲,使絲綢之路再次響起悠揚的駝鈴聲。打敗了吐谷渾 把青海納入中國版圖,重創高句麗,使東北邊境得以安寧。他還設置安西四鎮,管轄著廣袤大西北。被各民族擁戴為“天可汗”,唐朝100多年的盛世的奠基人。

李世民在位只有23年,湧現出一大批能人志士,如魏徵、李靖、李績、房玄齡、杜如晦等等,數不勝數。據說,有一年全國的犯人只有29人,這恐怕是空前絕後的一件事 。那時,政治清明,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盛世。

李世民是政治、軍事上強者,卻是一個靈魂的孤獨者。因為殺死了自己的哥哥與弟弟,他一生都生活在自責、愧疚、恐懼中度過。因為怕被後人詬病,他幾次篡改史書,因為整天疑神疑鬼,他不得不讓大將尉遲恭、秦瓊為他睡覺時站崗放哨。這就是李世民,他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卻整日備受靈魂的煎熬


洛水清風


因為他掩蓋了太多真相。

第一,李淵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政史中記載的李淵就是個軟弱無能的人,基本所有的江山都是李世民打的。大家想可能嗎?在隋末群雄並起的年代,造反得需要多大的魄力,再一個說當時李世民才12歲,能有他他什麼事?他至於把他老子說的那樣窩囊,就是想用功勞掩蓋他篡位的正統性。

第二,李建成是個什麼樣的人?李建成比李世民大10歲,前期年長的哥哥帶著年幼的弟弟打仗,沒見李建成小人啊,實際李建成死後,河北還因為這個爆發了叛亂,至少說明李建成還是有人品的。只是後來大唐建立,李建成作為太子,就不能老是幹衝鋒陷陣的事了,但是李建成就算後勤也乾的最起碼及格吧。所以說,李世民埋汰李建成也是掩蓋他篡位的正統性。

第三,李世民不管怎麼英明偉大,但有一個事實他躲不掉,以前史官寫史皇帝是不能看的,是李世民起了這個先例,你想,如果皇帝能隨時看史官給自己的歷史,要不被抹除了,要不乾脆就把史官給咔嚓了。

第四,初唐時期,文化鼎盛。什麼最正確,當然是拍皇帝的馬屁最正確的,一群文人的裝扮誇獎,實際的歷史早已經面目全非了,所以現在的李世民英明偉大就成了。

存手打,給個贊,寫的也不容易!





因為走


玄武門之變,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歷史汙點,而且被記入史冊,千秋萬代都抹不去擦不盡。然而,如此心狠手辣、殺兄屠弟的人物,卻又是歷史上評價最高的一代英主,這是怎麼回事呢?

第一個原因,李世民把自己塑造成李建成、李元吉的受害者,是被迫反擊。具體情節大概就是秦王世民功高,受到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嫉恨,採取筵席下毒、向唐高祖李淵進讒言等方式不斷想除掉李世民,在麾下眾謀士、將領苦勸之下,李世民為了生存不得不絕地反擊,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二人。當然,歷史真相如何不可知,因史書都是勝利者書寫的。

第二個原因,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少有的政治清明時期,他的文治武功赫赫,聲威遍及天下,又胸懷若谷,虛心納諫,被作為明君的典範載入史冊,區區一個玄武門之變,不過是皇室自家的內訌,又怎會影響他的光輝形象?

最後一個原因,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對江山社稷沒有大的危害性。縱覽二十四史,歷代帝王或英明或平庸或無道,殺人者多矣,朱元璋屠盡功臣,很多都是族滅,漢武帝巫蠱之禍殺了幾萬人,這還都是大有為皇帝,李世民只殺兩人,株連不廣,迅速奪取皇位,沒有發生大的動亂,庶民百姓毫無波及,只管自家平安,至於誰當皇帝,管我鳥事?

綜上所述,李世民的形象並未因殺兄屠弟而嚴重受損,後世提到此事,大多以理解態度視之,千年封建社會為了爭奪皇位,血腥的事情發生的太多,李世民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其中的一朵浪花而已,儘管也泛著抹不去的血腥味。


老胡說史


不就是死了個人嘛!

我們村哪年不死幾個!

啥,死的是太子!

太子他也是個人,死了就死了吧!

歷史都是由上位者書寫的,李世民上位之後,壓住了輿論,皇權之下百姓只敢偷偷議論,文人更不敢大肆宣揚,雖然朝臣心知肚明,但不敢說出來,一個個揣著明白裝糊塗。

李世民登基後,實行仁政,對官員,文人,百姓都很好,人是健忘的,何況死的不是自己親人。皇上越好,官員百姓也會有一種錯覺,是不是太子李建成做錯了什麼,不然皇上這麼好的人,怎麼會殺自己親哥哥呢!

一個人先做一件壞事,而後再做一百件好事,大家大概會認為他是個好人,或者會認為他在懺悔,往往很容易被原諒。

還有就是,玄武門之變之前,甚至唐朝建立之前,李家父子可以說是造反派,縱然有仁義的名聲在外,可百姓眼裡,還是殺伐決斷、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人物。這種狠人,隋朝都推翻了,搞個內鬥也不算新聞了。

縱觀歷史,多少皇位之下都是血流成河,堆屍如山,百姓早已習以為常。

更有甚者,會說:當初我就覺得李世民不簡單,是個幹大事的人,如今看來,我判斷力很準!

像這種大人物,行事作風自是與眾不同,不是我們這些人能理解的



顏醜文良吖


玄武門之變確實不光彩,秦王李世民囚禁了自己的父親,殺死了自己的兄弟,終於登上了權力的巔峰。但世人評價李世民,無論古今,基本都是正面的。他是歷代帝王的典範,被後世子孫稱頌了千年,更被譽為繼秦皇漢武之後,又一位千古一帝。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李世民作為皇帝非常稱職。他登基後,廣開言路,善待百姓。大唐四面征伐,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令外邦心生膽寒,莫不臣服。更難能可貴的是,太宗胸懷廣寬,無論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人人皆能暢所欲言,不用擔心因言獲罪;對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將軍們,太宗也沒有耍弄“杯酒釋兵權”的小氣做法,更沒有行那“狡兔死,走狗烹”的下作行徑。如此坦蕩磊落的君王,也成為了世代仁君之楷模。

其次李世民在作為秦王的時期,確實為大唐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皇位屬於他,也理所應當。

最後玄武門之變是不得已而為之。那個時候,皇位爭奪已經達到白熱化,誰都沒有退路,退,就意味著滅門。而且當時隱太子已經率先發難了,李世民已經背上了謀反大罪。如果不果斷出手,死的就是他。

其實說這麼多,玄武門之變的事實都無法改變。這件事確實是太宗身上不太光彩的地方,他自己也很介意,這是他揮之不去的夢魘。

一方面太宗殺的都是自己的手足,良知上的拷問一直伴隨太宗一生。他之所以傳位給,在他看來十分軟弱的李治,除了李治是嫡出之外,主要就是認為他繼位,可以避免手足殘殺。

另一方面太宗非常在乎名譽。他本是沙場上的無猛將,脾氣不會太好。但是自登基後,卻很少對大臣們發飆。即便是魏徵讓他暴怒,他也都忍了,就為了後世的名聲。所以他很怕弒兄殺弟,逼父退位這件事情被歷史記錄的非常不堪。所以他就經常纏著房玄齡、褚遂良,希望能看看起居注裡到底是怎麼寫的。他希望能把他認為的真實情況記錄進去。其實房玄齡作為他的頭號親信,即便是他不說,老房也會用春秋筆法幫他遮醜的。我想太宗也明白這一點,但還是忍不住去看。

這段歷史已經過去千年了,事實也比較清楚,沒有什麼疑點,我們也沒有必要反覆的去評論。太宗作為帝王是非常稱職的,我想他如果泉下有知,自己至今仍然是華夏子孫的偶像,千百年不曾改變,人們沒有因為他在玄武門的冷血而降低對他的評價。那麼他一定會很欣慰的,他知道自己做的一切都值得了。


途牛山小旋風


答案很簡單,因為李世民篡改了史書,李世民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派他的大舅哥兼發小長孫無忌監修國史,這個安排你就明白是什麼意思了吧。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鐵桿擁護者,他是李世民頭號心腹,他和李世民完全就是利益共同體,李世民若奪位失敗,李建成第一個殺的就是長孫無忌,所以長孫無忌對李世民登基奪位出過很大力,這就是為什麼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既沒有軍功,又沒有什麼政治才能的長孫無忌會在李世民登基以後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了,尚在軍功無數的李孝恭之上,要知道大唐統一天下三大戰役平定王世充、竇建德戰役、平定江南戰役、平定蕭銑戰役,這其中李世民打了一個戰役,也就是平定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剩下兩大戰役都是李孝恭和李靖率軍打下來的,而李孝恭立下如此大功在凌煙閣排名也不如長孫無忌,就可以知道長孫無忌對李世民有多重要了。

長孫無忌可以說是專門出面替李世民擦屁股,做李世民不適合做的事,比如發動玄武門之變,長孫無忌參與最多,再比如監修國史,篡改史書的罵名長孫無忌替李世民背了。

其實我們現在看唐朝歷史可以發現,李世民在弒兄殺弟的問題上並沒有做過多回避,甚至他還讓史書記錄下了他在玄武門之變後又屠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全家,連他年幼的侄子們都沒放過,還順道霸佔了兄弟媳婦。

既然這些李世民都沒有迴避,他都不怕背這些罵名,那麼他派長孫無忌監修國史,是想在玄武門之變中迴避什麼事呢?

其實我們現在再看那段歷史記載,最模糊的就是玄武門在皇宮之中,發生這麼大的軍事打鬥,作為皇帝的李淵卻不知道,他是聾子嗎?還是全皇宮的人都是聾子?

肯定不是,在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根本沒有具體交代李世民一方參戰人數,只說了玄武九將,並沒有說李世民一放到底有多少人,而且李世民射殺李建成之後,在史書記載上憑空消失了一陣,這段記載沒有人知道李世民幹啥去了,大戰當前,李世民不可能無緣無故離開戰場。

其實只有一個可能性,那就是李世民殺掉李建成之後,立即帶領軍隊去控制了皇帝也就是他的父親李淵,史書記載李淵當時泛舟海河上,這海河是皇宮的一條內河,李淵閒得很蛋疼嗎?

玄武門事變當天李淵是本打算著急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當庭對質一件事情的,結果這也算是比較重要的事情,他沒事大早起去泛舟,那不是很有意思嗎?

所以這段歷史絕對是被長孫無忌修改過了,他修改的目的就是為了掩飾李世民帶兵向父皇李淵逼宮。

李世民向李淵逼宮無非就是為了皇位,他派兵控制住李淵,然後再派尉遲敬德提李建成和李元吉人頭讓李淵看,如果李淵再堅持皇帝尊嚴的話,那麼尉遲敬德手中那把大刀肯定會砍在李淵頭上,李淵果斷的交出了皇權,也保全了自身。

李世民讓長孫無忌監修國史就是為了掩飾他帶兵逼宮的事情,他可以揹負弒兄殺弟屠侄的惡名,但是他不敢背逼宮企圖弒父的罪名,如果要是這樣,李世民的形象在歷史上會大打折扣。

李世民弒兄殺弟屠侄都沒有影響到他的歷史形象,是因為他是一代明君,他把中國治理的非常好,但是如果弒父,在講究忠孝仁義的古代,那這個人就算做的再好,也會永遠揹負著罵名,所以李世民必須要掩飾這些。

李世民其實和隋煬帝楊廣很像,他的區別在於他不像楊廣那樣濫用民力,他正是做到了時刻以楊廣為例子,警醒自己,才能開創出“貞觀盛世”,同時他也洗刷了他玄武門弒兄殺弟屠侄的惡名,沒有影響到他一代明君的歷史形象。


小島知風


為什麼玄武門之變沒有毀掉李世民的形象?

我覺得,玄武門之變實際上大大影響了李世民的聲譽,以至於人們在提起唐太宗李世民時往往好奇於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往往質疑他的個人品德,反而忽略了貞觀之治究竟是如何實現的。

唐宗宋祖,李世民作為唐太宗為何可以被作為千古明君為後世追憶?

我覺得《劍橋中國史》中的一段文字解答的很好:“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

李世民治理下的大唐,國家由一個精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唐太宗牢固地掌控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作為一時俊傑的群臣(如魏徵、馬周等人)的意見。正是因此李世民在政治上的接觸貢獻,從而讓太宗在後世被人推崇。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李世民在位的貞觀年間,君臣之間可謂水乳交融。

唐太宗作為一代英主,儘管有質疑之聲,但他的功績是毋庸置疑的,後世的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們對他的尊崇,一定程度上離不開對太宗武功的崇拜。李世民在隋末大亂之時以相當快的速度幫助父親武力統一了全國,奪取皇位後採取了一系列修生養息的政策使百姓得以安居,與此同時,唐帝國在對外戰爭中又幾乎是全勝,以致萬國來朝,尊其為天可汗。

或許以個人功業和制度建設對後世的影響而言,唐太宗肯定不及秦始皇,甚至也不一定超越漢武帝,但在李世民身後群留下的,是一個逐漸走向全盛的大唐帝國,也正是因此,後世的百姓才會對這一時代有著無限的追思和嚮往。毫不誇張地說,儘管並非完美,但從大唐貞觀年間至開元年間的輝煌盛世,對於整個中國的歷史來說都是不可複製的。誠然大唐之後的宋明清亦有過百姓富足、國家強大的時候,也有過永樂盛世和康乾盛世這樣能夠被後世所稱讚的存在,

但縱觀歷史,大唐之後中國,不再能夠擁有盛唐的開放、自信和大氣。況且,相比於大清爺孫兩代大興文字獄之下締造的康乾盛世,盛唐之下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在文化方面的繁宋景象,是明清所不可以企及的,即使後世的文化再度發展,但幾乎沒有一個時代可以重現唐詩的燦爛。

如果要討論的一生,離不開的汙點便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究竟人品如何,他是否有抹煞父兄在建國時期的功績,他的謙虛納諫又是否是違心的偽裝,他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後究竟採取了哪些不堪的手段?這些問題,時至今日,我們大多都已不得而知。儘管歷史事件的真相或許已經消失在歷史之中,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的事件,我們對真相也根本不可能搞得很清楚,但至少我們可以認識到一件事情,李世民作為一個皇帝,

一輩子的虛心納諫、愛民如子,這樣的皇帝,縱使有汙點,也難以掩蓋他的功績!

為什麼玄武門之變沒有毀掉李世民的形象?因為即使玄武門之變是真實發生的,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也是實實在在為後世所追捧的。李世民不是一個完人,但他是一個合格的帝王。李世民的身上,體現了受儒家思想所影響的中國古代百姓對帝王的理想。也正是在這樣的思想的影響之下,玄武門之變儘管逃不過去,但也成為襯托李世民一生功績的綠葉,而不再只是身上的一個汙點。

綜上所述,李世民治下的貞觀時代,體現封建時期黎民百姓們對於這一時期皇權政治的一種理想狀態。帝王是強大而又謹慎的,臣子是智慧而又忠誠的,君臣之間就像一種魚水之情,在李世民和群臣仁政的治理下,國家富強、民族興旺、政治清明、文化興盛。貞觀之治,核心在於“治”,李世民的治理,讓那個時代得到了最好的發展,讓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幸福生活。或許李世民為人陰險、暴戾,或許他的臣子們各懷鬼胎,但李世民的治國之道,大唐的貞觀時代,早已成為中國政治的傑出代表。正所謂瑕不掩瑜,也正是因為貞觀之治的傑出影響力,所以玄武門之變沒有毀掉李世民的形象!


青史茶留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仍是秦王時期發動的政變,這次事件中,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後又逼迫父親李淵禪位給自己。以當時的社會觀念和綱常倫理來說,李世民的行為可以說是大逆不道的。

而之所以玄武門之變對李世民的形象沒有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勝者為王敗者寇。史書和社會輿論的走向都是由勝利者書寫和主導的,再者說,在當時的通訊條件下,消息的傳遞還不是很方便,勝利者自然更有操作的空間和條件!

二:唐太宗李世民取得的成就過於耀眼。作為大唐帝國第二個當家人,無論是承上啟下,開啟貞觀之治;還是平定邊疆 擴大了國家地盤,李世民都堪稱一位偉大的帝王。

三:李世民做皇帝期間,老百姓生活好了,能夠安居樂業。對當時的一般老百姓而言,他們可能不會認識到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與秦皇漢武相提並論的功績。他們最在乎的是,李世民在位期間,他們吃得飽了,穿的暖了,腰桿可以挺直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汙吏少了,如此而已!自然而然的,這樣一個為他們帶來福利和美好生活的皇帝,會受到全國人民的愛戴和一致好評!

四:自漢武帝以來宣揚的君權神授理念深入人心。李世民是大唐皇帝,也是大唐天子,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人物,在民間老百姓眼裡地位還是很崇高的。另外,在李世民本職工作做的很好的前提下,後世人自然更願意去美化和尊敬這樣一個皇帝,不然可能就像秦二世、隋煬帝等人,因為沒有做好皇帝的本職工作而落得各種壞名聲!

綜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才沒有因玄武門之變而有損形象,唐太宗李世民以實際行動貫徹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