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段阿姨家有三本充满了年代感的相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相册中,大部分照片是段阿姨和中科院理化所的前身低温技术实验中心同事们的合照。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着那一代拓荒人的峥嵘岁月。1995年,孙子润枫出生;第二年,段阿姨光荣退休。第二本相册记录了祖孙俩的欢乐时光。第三本相册,换成了一本中规中矩的大黑本。进入数码时代,相册“下岗”,照片进入电脑。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在这百余张照片里,大部分是段阿姨和同事、和家人、和孙子的合影,没有多少阿姨个人的照片。这就是段阿姨这代人的写真,他们把前半生贡献给了工作,后半生付出给了家庭。


74岁上火线,祖孙三代齐“站岗”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74岁上火线,祖孙三代齐‘站岗’”是我们此行的采访目的,采访就从这里开始。根据街道、社区的要求,65岁以上的老人原则上是不能安排“站岗”的。他们本身就是易感、高危人群,加上室外天寒地冻,别再冻出个好歹来。科汇社区的社区书记和居委会主任1月22日就开始站岗了,之后下沉干部、年轻志愿者轮岗。段阿姨没岗,只是“关心关心他们”,“协助协助而已”。两条回京人员情况登记信息,让段阿姨深感责任重大。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原来,开始实施回京人员登记最初,由于下沉干部、年轻志愿者们不了解小区情况,有人填错了手机号、门牌号。“我们小区一共出租二十多户,大部分的租户都主动填写了信息,而且做到主动居家隔离14天。那天,我一看登记表,6号楼606,我们小区没有6号楼606!然后核对手机号,发现填错了。我当时就很着急,因为我们小区人员我最了解。”就这样,大年初二段阿姨戴上红袖标,站到了第一线。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家里人也挺担心的。毕竟她已经74岁了,身体也不好。看到母亲这样,我们做儿孙的也不能袖手旁观。”儿子高军说。2月8日开始,儿子高军和孙子润枫也陆续来加入志愿值守,这样就成了祖孙三代齐“站岗”。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老姐姐,这是什么人呐?”老街坊们见到我们进小区,远远问道。“街道来采访咱们防疫工作的记者同志。”段阿姨介绍到。一位阿姨凑近我们:“早就应该来写写段姐了,他们家三代值班。我们小区里都服她。”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刚进家门,段阿姨家的电话就响了。阿姨招呼我们进屋,忙不迭去接电话。电话的那头是从外地回京的租户,按规定居家隔离14天结束,她得办理进出小区的出入证。

小区是我家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一租户,小女孩。她从河南回来的,在家里隔离了14天。昨天到的日子。”搁下电话,阿姨转过身,跟我们介绍理化所小区的防疫情况:“我们小区出租房子的有二十多户,目前8户外地返京,2户还在隔离,剩下的都安全度过隔离期。刚才那小孩是初六回来的。”阿姨虽然不会电脑,但是,脑子里记着小区的“一本账”,小区人来人往,进进出出,都在她心里呢。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要说这小区管理,常住户人户一致,有台账可以管理。这流动人口可不好管理呀。他们白天上班,晚上也不一定能登门登记,关键租户们更换频繁。您是怎么把他们也管起来的?而且还主动跟您联系呢?”阿姨看出了我们的疑惑。“房主们找到租户首先先领我们家来。就会嘱咐‘这是小区段阿姨。我们不在这了,有事找段阿姨。这是段阿姨家电话’。”“我们家这电话,小区居民都知道。”看来阿姨家这电话是热线,难怪上次电话采访刚开始一直占线接不通呢。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段阿姨1996年退休后,在家含饴弄孙,尽享天伦。可是,她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了也想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不了大事,就从家门口开始,从此理化所小区多了一位“热心肠”,居民们有了贴心人,小朋友们多了一位慈祥的段奶奶。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孩子们在院子里玩,摔跟头,磕破了,上段奶奶家找点红药水抹上;打球打着打着球上了房顶,怎么办?找段奶奶去找竹竿去。找着竹竿还得给它勾下来;谁家锁坏了,还找段阿姨,给联系附近的开锁匠;下水道堵了,段阿姨负责联系维修;家长们上班去了,把孩子搁段阿姨家,“呦,阿姨。中午回不来了,给管顿饭吃啊!”“没问题,安心上班去吧。”……段阿姨说,做社区工作不能太计较,要有一颗奉献的心。


平均71.2岁的志愿者团队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没聊上几句,阿姨又要出门去小区花园巡视。对面,一位阿姨在锻炼,疫情时期,大家都隔开,扯大了嗓门打招呼。78岁的林雪琴阿姨,是段阿姨在小区里的“老搭档”了。她比段阿姨还要年长四岁,也是一位闲不住的“马大姐”。事实上,年初一之后,一同上岗的不仅仅只有段阿姨家祖孙三代,还有这位老阿姨,她也在段阿姨的带领下加入到了志愿站岗的行列中。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出门独自遛弯忘了戴上口罩,林阿姨往后退了几步,从兜里掏出口罩,赶忙戴上。“08年北京奥运会组织志愿者。我和你们段阿姨就是从那年开始参加志愿服务的。奥运会期间,我们值了三个月勤。小区里打扫卫生、扫雪,国庆“两会”重大活动四环边上群防群治岗,只要国家招呼,套上红袖标,戴上小红帽,就去。都是我们这拨人。”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话也赶巧,远处一位大爷头戴小红帽,拄着助步器走了过来。“这是何(秉坤)大爷。也是我们小区志愿团队的。去年摔断了腿,”阿姨介绍到。“您这是干嘛去呀?”“我去门口转转去,要不是腿断了,也跟您二位一块去执勤呀!”“您可得保重,先把伤养好,”阿姨安慰何大爷。“我们这群志愿者原来有17个人,由于年龄和身体问题,退了四个,现在还有十三个人。我还年轻,还能再干几年。”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没有年轻人吗?”我们追问道。“我算是年纪第二小的。我们这十几个人平均年龄可得70多了。”“年轻人们都有工作,都忙。我们这群老同志来顶上吧。”“也干不了什么大事,就是站站岗、扫扫地,打扫打扫卫生的事。”“你们段阿姨,还自掏腰包买笤帚、铲子呢!”林阿姨在一旁补充道。“嘿,那也没什么。小区是我家嘛。”段阿姨说。(后来,我们从社区找到了十三位志愿者的材料,他们的平均年龄是71.2岁,最大的叔叔阿姨78岁,最小的69岁。)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说话间,我们又到了小区的门口。一位大姐开车进入,“段阿姨好。我去买了点东西,把车停好就来门口替会班啊!”“没事,没事。不急,高军在门口值班儿呢。”阿姨介绍到,“这是我们业委会的刘红。”“刚开始(值班)人手多,这段时间陆续上班复工,人手又紧张起来了。居委会、下沉干部太辛苦了。所以,我就跟那批志愿者还有咱们业委会的同志们说,咱们得顶上。最后大家让我来排班,我排好了,大家就执行。”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刘红停稳车,快跑两步来到值班门亭。“阿姨叔叔们这些年把小区管理得井井有条,挺不容易的。去年被选进业委会,真正对小区的事有了了解,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事。”刘红说,“段阿姨一声令下,我们业委会成员也积极上岗。我们都愿意听她的。”


代代传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下午五点半左右,段阿姨的孙子润枫从单位回来了。下车走到小区门口的值守点,一声“奶奶!林奶奶。诶,爸也在呀。”“赶紧地,把衣服穿好。车里热,车外凉。”段阿姨忙着给孙子整理衣服。孙子比奶奶高出一头,奶奶仰头望着,拍拍孙儿身上,抻抻他的衣服。“瞧这大孙子,就跟孙子亲。”一旁林阿姨满心羡慕。“奶奶、爸,你们回吧。我来替会儿。”“没事,没事。今天风没有昨天大。这不,街道的记者同志还在呢!”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孙子润枫去年进了燕园街道工作,刚工作半年不到,就赶上了“疫情”的考验。我们拉着润枫来到一边,让他说说自己的奶奶。“奶奶挺不容易的。一个人拉扯大我爸。退休后,又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顾我身上了。我和奶奶最亲,我俩谁也离不了谁。”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孙子润枫到岗换下了高军,我们才有机会采访到他。这些年段阿姨在居委会、业委会、小区志愿者团队的工作,也拉上了他。“也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高军说,“晚上了,帮住户们换换灯泡。类似这些,都不值一提。”“之前,小区门口道路整修。半夜水泥管爆裂,把水泥溅在了停车场上。母亲知道了之后,晚上12点把我拉起来,提着水去冲洗车身。‘不能等呀!是速干水泥,等到天亮了,就粘在车子上了。’妈妈说。”“我妈总说‘做人要实事求是,做事多替别人着想’。”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确实,段奶奶的这种奉献精神首先传递给了子孙,然后感动了周边,带动了大家都参与到小区的事情中来。用她自己的话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小区就会充满爱,成为美好的人间。”

【中关村温度】段秀栓:战“疫”路上 三代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