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這些都是鄉村旅遊的誤區

注意,這些都是鄉村旅遊的誤區

自從黨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相繼提到鄉村振興概念後,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鄉村振興熱。村裡有條小水溝就要搞農家樂,村裡有幾畝菜花田就要舉辦油菜花節,好像鄉村旅遊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唯一方向。各路投資者也從中嗅到了無限商機,在鄉下相中一塊地,就大張旗鼓搞開發。但問題是不光大多數村官不懂旅遊開發,投資者也不懂,導致很多鄉村旅遊項目虎頭蛇尾,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既破壞了鄉村原有的生態環境,也浪費了資源。

按理說鄉村振興是國家重點扶持的項目,發展應該是一路順風才對,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失敗產品?我們通過分析那些發展失敗的鄉村旅遊項目,總結出幾條失敗的原因:

1、同質化嚴重

喜歡去古鎮旅遊的人都知道,全國很多古鎮其實都是一個發展模式,仿古的建築,相似的玩法,尤其是某個地區範圍內的古鎮,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比如說貴州省的古鎮,因為貴州少數民族眾多,每個古鎮都有很多少數民族聚居,古鎮發展就陷入了一個模式當中:同樣的仿古建築、同樣的民族風情,除了美食各地可能有所差別,甚至連賣的所謂的特色產品都是一樣的。

目前很多鄉村旅遊和古鎮旅遊項目大同小異。只要有一個鄉村旅遊項目做得比較好,之後的就會參照它的發展模式,甚至是完全照搬,根本沒有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進行發展。

2、文化挖掘不夠

很多地方發展鄉村旅遊,完全是因為相鄰或者相距不遠的某個地方也發展鄉村旅遊。條件都差不多,它們能搞,我們為什麼不能搞?於是也沒有邀請專業人士進行實地勘察和市場評估,就急急忙忙招商融資,大開闊斧搞起來。因為沒有對鄉村旅遊業足夠了解,甚至對鄉村的資源、文化、風土人情等都沒有去詳細瞭解和挖掘,最後搞出來的旅遊多數都停留在單純的觀光旅遊上面,最多搞幾個農家樂和幾家小客棧,每天接待的遊客就那麼幾個。而且當地人服務意識差,無法形成良好的旅遊口碑,遊客還會越來越少,直至最終荒廢。

項目不僅沒有為農民增加收入,而且把良好的鄉村環境搞得烏煙瘴氣。

3、缺乏旅遊管理人才

很多鄉村旅遊景區為減少管理成本,就在本地隨便招了幾個人對景區進行管理和運營,有的甚至就是幾個村管幹部在管理,有的可能還會在村裡找幾個低保戶作為臨時管理員,為他們解決工作問題。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往往不如人意。

旅遊管理是非常專業的學科,就必須要專業人士來負責。

4、規劃太整齊劃一

整齊劃一不好嗎?這要分地點。

現在去一些鄉村,總能看到整齊劃一、色彩樣式相同的房子,平整筆直的路面。看起來似乎整潔漂亮,其實與大自然不協調,與農村本味不協調。對於看慣了城市整齊劃一的市民來說,再來農村看同樣的複製品,又有什麼意義呢?

5、太高大上

鄉村旅遊的落腳點是鄉村,遊客去農村主要還是想要體驗鄉村特色和風情,如果把鄉村開發得太過豪華,太過高大上,反而失去了鄉村旅遊的意義。開發鄉村旅遊,萬萬不能摒棄了鄉村的質樸與自然。

6、忽視了現代文化的培育和開發

一提到旅遊文化打造,一般就注重傳統文化挖掘,試圖尋找歷史的內涵。實際上,如果能夠在現代文化娛樂體系方面下功夫,也能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在這個方面,就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各種文化人才,比如詩書畫唱舞文等各個方面。

7、整個旅遊項目與村民無關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在發展田園綜合體建設定位上,要確保“姓農為農”的根本宗旨不動搖。一方面是因為開發田園綜合體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農民收入,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只要農民當家做主,把鄉村旅遊項目當做自己的,他們才會珍惜,才有幹勁,才回主動去維護景區形象。

8、鄉村原味不夠

鄉村的原味不只是自然風光,更要融入鄉村的生產、生活,鄉村的淳樸風俗,以及鄉村的社會治理方式。尤其是傳統的治理方式,宗族、家族,包括今天的村民自治、村規民約等等。這些原味是要結合鄉村的現實,不要刻意去打造,從而形成一個原汁原味的鄉村圖畫。

9、不懂傳播鄉愁

鄉村旅遊,怎麼進行傳播?傳播什麼東西?當今時代,傳統媒體、新型媒體都有著不同的優勢,尤其新型媒體更為快捷、直接,鮮明的構圖、視頻,很能引起遊客的興趣。但是主要傳播的是美景,以及好玩好吃的東西,往往一閃而過,難以激盪人們內心深處的心境。那麼,真正讓人安放心靈、追求恬靜的鄉愁及鄉村意境,又該如何傳播?該如何展現?這是開發商需要重視的問題!

10、忽視軟環境治理

地方抓旅遊,往往注重硬環境的建設,卻忽視軟環境的治理。比如宰客、服務差,這些在大景區的通病,也在本應淳樸的鄉村旅遊中出現,這就大煞風景了,也失去了鄉村旅遊的獨特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