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我們的樂隊》正式開播。

我個人此前就已經對這檔節目有所期待,這源自節目的超長預告。它很特別,沒有刻意剪輯出炸裂的節目效果,也沒有精心製造出激烈的戲劇化衝突,5分鐘時間內,更多是參與節目的三位Boss謝霆鋒(運營總裁)、蕭敬騰(技術總裁)、王俊凱(市場總裁)在接受採訪以及互動交流。實話講,真的不太像一檔樂隊類節目的調性。

也正是因為此,我感覺《我們的樂隊》或許真的不一樣。通過預告,節目傳達出強烈的“慢綜藝”意味,即,慢下來,沉下去,專注發掘優秀的原創音樂人的以及協助素人樂隊的養成。

看過首期節目,我更加確認了這一點。


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開場即是巧妙設計出的“慢”環節。通常節目會怎麼安排?三位嘉賓,輪番上臺,以最迅疾的速度各自用演出點燃現場。《我們的樂隊》有想法,蕭敬騰、謝霆鋒、王俊凱依次登臺,待前一位表演完即刻作為樂手加入到後一位的演出中,最終實現了三位同臺的效果。

這分明就是在耐心地詮釋節目的理念,節目的英文譯名講得清楚“Me to Us”,樂隊就是由“我”到“我們”的過程,開場的大Show恰好是完整呈現出樂隊組建的過程。

仔細解讀,開場的演出透露出的內容還有更多,我個人的理解:其一強調了節目的包容性,蕭敬騰的《全是愛》屬於Piano Ballad,隨後謝霆鋒的《281公里》是Pop-rock,王俊凱的《樹讀》則是將原版的Teen-pop改編出了Glam Rock式的意味。而後三位共同演繹的節目主題曲《我說了算》則更重更躁,直接突顯重型搖滾特質。


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關於樂隊的定位,節目裡蕭敬騰講沒有規則,沒有框架,欣賞每一個不一樣的音樂類型。王俊凱則表示希望創造新生代樂隊,創作更多音樂上的多樣性。兩位的中心思想一致,都是在宣揚音樂形態的多元跟豐富。他們也以精彩的演出在註解這種理念。

其二傳遞出市場化的訊息。《我們的樂隊》裡有個頗具新意的設置,“樂隊無限公司”,我想這就是在以公司的模式在運營樂隊,由此,市場化成為關鍵。這點從開場大Show就能看出。一番演出擁有著標準的Live House範式,尤其是搖滾能量點燃觀眾的時刻,像極了小型演出場地裡的高潮段落。但同時這也屬於極具觀賞性的商業化演出,舞臺設計以及表演者水準等都已然足夠頂級水準。由此可以清晰看出節目面向“主流市場”的取向,謝霆鋒談到為節目起了一家公司,公司出來的每一位同事是可以影響全世界,講的就是樂隊要放開視野,面向市場。


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在我看來,《我們的樂隊》在完成自我定位的同時也是在修正過往的一些固有觀點。比如,樂隊化音樂不只是搖滾,它可以包容若干。再比如,樂隊也不非得侷限於地下另類,它可以在更廣闊的市場中獲得意義。

首期節目隨後的部分也正是在強化這兩點。此外,就我個人的觀感來講,在挑選ACE核心成員的過程中,有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首先,專業度足夠高。這是節目的基石,在專業基底上保證了呈現的高質量。所謂專業,一方面可以看到有諸多國內外專業學院背景的選手參與,他們確實展示出學院派系統中所培養出的優良的樂感跟智識。另一方面則是有多位成熟音樂人的出現。此處簡單舉兩例:首位登臺的Corsak胡夢周。電子製作人兼DJ,目標直指“格萊美”,妄想嗎?至少並不是空想,畢竟他已經擁有了熱門歌曲,並且跟諸如Alan Walker這般的國際音樂人合作創作過作品。其帶來的作品《溯(Reverse)》確實足夠國際化,標準的EDM制式,音色精緻,律動鮮明, Drop記憶點充沛。現場的反饋不會錯,正如王俊凱所講,“大家沒有坐著看”,這首歌曲帶來了純粹的“舞池效應”。

另一位是王以太。各位對他應當熟悉,節目裡他帶來《戒驕戒躁》,一首同樣能夠跟國際風潮接軌的Trap,重點是他表演時的颱風全程透露出成熟特質。這成熟中除卻舞臺表演豐富,作品創作過硬外,最核心的是辨識度,王以太的個人風格充沛,在這首歌曲裡方言跟英文搭配的Rap,多變的Flow,基於Melody Rap的記憶點打造等等都實現了他的專屬標識。關於ACE核心成員挑選的標準,蕭敬騰指出,技術之上,需要更全面的表現。我想,王以太就可以完美詮釋這個標準。


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當然專業並不專屬於成熟音樂人,節目中有不少年輕選手都達到專業水準,正如1999年出生的張恩岱在演唱完《我真的需要》後三位合夥人對他的讚賞,年少但足夠有自己的味道。還有劉文君,文質女生唱出渾厚搖滾嗓音,給予現場以強烈震撼。

其次,風格足夠多

。仔細分辨就可以看出,首期節目中最終成為ACE的選手基本都各自代表一種特定風格:Corsak胡夢周EDM、葉子New Classical、王立鑫Pop-rock、王以太Hip-hop、郭翰龍Hard-rock。由此可以將,節目對於樂隊保持著絕對開放的態度,沒有特定風格侷限,也沒有專屬的形態套用。這其實就是在無限拓展樂隊的內涵。


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樂隊音樂不止Old School式的搖滾,它既有跟潮流的對接,也有跟傳統的呼應。它可以跨界融合,也可以在另類跟商業化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關鍵還在於,即便擁有特定標籤,但也並不就意味著就死守、固化。各位成為ACE的選手,在挑選考核隊員時,都意圖差異化。Corsak胡夢周他選擇的選手裡李長庚表演的是Emo,李顯榮表演風格的是Funk。被譽為“鋼琴王子”的葉子,更是直言要讓古典流行起來。展示古典吉他技藝的王立鑫,同時能夠駕馭Trap、R&B、音樂劇等等多樣門類。而王以太,也表達了大融合的思路,他要以說唱為內核,包容任何音樂風格,任何樂器。


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所以,風格多樣化並不是簡單的元素羅列,而是以某一領域為主線,不斷汲取旁類的內容。我想,如果按照如此豐富的音樂風格發展下來,在接下來的節目裡勢必會出現“神仙打架”的精彩場面。


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最後,觀點的輸出足夠強。作為一檔節目,在進行音樂人挖掘以及音樂作品展示的同時,同樣重要的就是輸出觀點。於這方面,《我們的樂隊》首期亦有所貢獻。

我個人印象深刻的觀點主要有三個。第一個出自Corsak胡夢周,他講,電子始終無法取代人味,沒有辦法做到的音色是吉他跟歌手。這或許就是對於當下EDM最清醒的認識。電子音樂正在以超強的模擬能力完成著無限創作可能,但這並不代表著完美,製造出再新奇的音色始終也無法替代真實的樂器音色,以及,人聲。它們之間不是相互區隔的關係,而可以是,增益互補。這也就是為什麼諸多EDM歌曲中要加入感染力真切的人聲,《溯(Reverse)》這首歌曲也正是因為有了他本人的人聲參與才盡顯清新夢幻中的親近感。


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第二個出自葉子跟王立鑫的學院派“內部之爭”,說實話,兩位之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火藥味,尤其是在古典跟流行跨界相結合方面,後者表示對於前者的質疑。後者當場的回應則是,古典鋼琴可以玩很多東西。就我個人的理解,火藥味只是表象,內裡是節目為觀眾設置的觀點碰撞:風格、樂器到底會不會成為音樂創作的侷限?

節目裡沒有給出既定答案,只是留下懸念,Ella(陳嘉樺)給出了方向,“未來在節目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精彩的火花”。當然,就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理解是,風格、樂器都不會成為音樂創作的侷限。古典鋼琴完全可以跟流行交接,不僅是流行,它還能夠跟任何風格相互兼容,需要做的只是找準合適的方式。


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這就像是《我們的樂隊》在第一期裡埋下的伏筆,提出的疑問會在接下來的節目裡逐一解答。


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第三個由王以太引發。他一出場就有選手反饋,為什麼說唱歌手來樂隊的節目。這應該可以是道出多數觀眾的內心疑問。似乎說唱歌手從來都是單兵作戰,跟樂隊的形式不太搭調。但王以太的想法可以消除類似這樣的擔心,上面已經提及,他是要以說唱為內核,包容任何音樂風格,任何樂器。有很清晰的主體,還有明確的解決方案,如此說唱歌手組樂隊就不再是難題。

從他挑選考核的成員組成也可以看出,是明顯要將說唱音樂跟樂隊形式結合。不只是單純的說唱組合(Group)而是真正意義上的說唱樂隊(Band)。


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他的這種嘗試實際上也為所有音樂人提供了思路,不必被樂隊的固定範式禁錮住想象力,它可以是任何模樣。純樂器可以是樂隊,純人聲也可以是樂隊,說唱可以是樂隊,EDM也可以是樂隊。總之,當我們在談論樂隊時,我們不是在進行規定,而是在拓展思路。

從首期節目總體來看,《我們的樂隊》是以市場為導向來開發樂隊化的音樂形式,這其中有對專業性跟豐富度的訴求。由此體現出節目在保證觀賞性的基礎之上挖掘實力音樂人以及拓展音樂形態的用心。

看完《我們的樂隊》第一期節目,我決定推薦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