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說明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什麼弊端?

沒什麼弊端,這句話本來的意思不是現在所理解的:蜀漢沒有什麼人才,青黃不接,才讓老將出馬。

這句話,最早出自清末創作的《掃迷帚》第二十四回。

不期一日正揮毫繕寫間,突來一不知姓名、寬衣博袖、滿臉腐氣的老儒。那人跨進書室,並不向主人致禮,便坐在那靠東椅子上,嗤的一笑道:“好,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你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來,怪極,怪極。”一面說著,一面伸手向衣襟上又舊又汙的布袋內摸出一京料鼻菸壺,且傾且嗅,旁若無人。

創作者在貶低的人根本就不是以廖化為代表的老江湖;反之,是在嗆以姜維為代表的年輕人。這句話是本來就是稱讚廖化老當益壯,只是在民間傳的味道變了。

“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說明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什麼弊端?

另外再說說諸葛亮的用人政策,《三國志》裡評價道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也就是整個蜀漢都很佩服諸葛亮的用人,諸葛亮的用人政策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說明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什麼弊端?

最後蜀漢後期無人的印象,很大程度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三國演義》在諸葛亮死後的篇幅比較小,出場人物少,人物形象也不夠飽滿,所以給人蜀漢後期沒有太將的感覺。

實際上,蜀漢後期除姜維外也有一些大將之材。比如永安的羅憲,憑藉數千人足足抵抗了東吳名將陸抗數萬人六個月的時間。還有南中的霍戈,後來攻佔了東吳的交州長達八年,也是名將。以及霍戈的手下楊稷,毛炅,董元,解象,孟嶽,孟幹,馬融,李松……這些人在晉朝都是獨擋一面的人物。

“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說明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什麼弊端?

所以蜀漢後期人才真不少,而且就算人才不多,諸葛亮都死了二十多年,這麼多年蜀漢發展還能怪諸葛亮?中間的領導人看到政策不對,難道不改嗎?諸葛亮不在的這二十多年,中央領導人都在幹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