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姓布恩迪亞!

(《百年孤獨》裡的人為什麼孤獨)

《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

這個世界與人到底是什麼關係?每個人之間又是一種什麼關係呢?我思考這個事情,可是並沒有結果。在一次較長的旅途上,我帶了一本曾經讀了開頭就放棄的書,來自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我喜歡讀這些成名百年的名著,這讓我不至於拿起一本書開始一段自己都清楚的冒險之旅,至少無數前人都說這書值得一讀。我高中的時候,這書在老師要求的書目中。我讀了前幾頁,就被他冗長的人物名稱所驚詫,為什麼一個人要叫那麼長的名字?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為什麼取名字要都取一樣的?為什麼都叫奧雷里亞諾?自己不會弄混嗎?於是讀不過三十頁就因為這混亂的人物名稱直接放棄。我的天啊……

這次,我拿著這本書,也有了決死一搏的勇氣。

我要讀完它。

這一次,我用了兩天一夜的時間,一有閒暇就拿來讀,不但讀完了,更讀出許多年少時候不曾有過的觸覺。

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和烏爾蘇拉是這個家族的始祖,這冗長的名字不記也罷。這個家族被稱為布恩迪亞家族,第一代人和他的追隨者踏上遠行之路,最後在河邊建立了一個村子叫馬孔多。後來這個村子變成了鎮子,鎮子又變成了城市,城市最後衰落,最後被徹底抹除。這就是馬孔多,也是布恩迪亞家族。這個家族出過震驚整個國家的大人物奧雷里亞諾上校,人口繁盛到奧雷里亞諾上校就有17個兒子。最後這個家族歸於沉寂,連人們都不再記得它。

這本書的偉大在哪?為何在1967年首次出版之後就奉為經典?

有人說,馬爾克斯用一個村子的興衰折射了整個拉丁美洲的遭遇。他們原始且幸福的生活被外來人打破,他們跟隨著外來人一起發展與奢靡,而外來人卻從未把這裡當成家鄉。於是拉丁美洲的衰落和村子的衰落形影相弔。只有一個村子,卻講述了整個拉丁美洲的故事。其中的許多拉美的傳說夾雜其中,讓人讀來像是讀拉美的歷史。

抱歉,我不懂得拉美的歷史,難道拉美也有歷史麼?好吧,這只是玩笑話,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歷史。

有人說,《百年孤獨》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敘事方式。這種魔幻現實主義並非馬爾克斯所創造,但是他把這種敘事方式達到了集大成者的水準。而我讀來,真正讓我覺得獨特而有韻味的,是他一筆數十年的宏大敘事結構。整本書細節是那麼的少,全像流水賬一樣的出現又消失。有的人物只是出現,而後幾章竟然只交代了結局就再無迴音。這是歷史的寫完,這種宏大敘事哪裡是在寫一個家族,這像一個國家的歷史。而這種跨度時間長,卻細節極度缺乏的敘事場景,讓時光在小說中流淌,讓興衰隨著時間軸變化。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啊!

我的一個好友說這本書名字取得不好,叫《百年孤獨》就將整部書的故事透了底,讀起來難免有些鬱悶,“你為什麼要告訴我布恩迪亞家族的人都註定孤獨?”這話說的頗有道理,整部書的故事似乎都在告訴你布恩迪亞家族的宿命輪迴,整部書都在講布恩迪亞家族淡漠的親情和孤獨的命運。可是,這書,真的只說了這些嗎?

我讀這個家族的歷史讀的背脊發涼,我彷彿看到了每個現代社會的家庭,看到布恩迪亞家族繁盛在每個都市的家庭之中。現代社會,他們註定孤獨。

我問家妻,我說布恩迪亞家族的人為什麼註定孤獨?馬爾克斯這麼寫只是為了宣揚該死的宿命論嗎?如果是書中寫的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卷預言了這個家族孤獨的命運,那麼為什麼要寫下這些內容?就是為了說明這家子人有了又沒了,這是宿命的神的旨意嗎?

她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去百度一下。這答案倒是貼切的很,是該百度一下。

可是答案寥寥。

不過,這就是小說的魅力。故事是固定的,可是每個人讀出的都是不同的內容,得到的是迥異的體驗。等我百度完畢卻沒有所得的時候,我猛然明白了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也一下弄懂了孤獨的秘訣。為何他們註定孤獨?因為他們太像我們如今的人,他們就像我們一樣,經常被孤獨纏繞。

家族的一代老祖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沉浸在自己對於未知的探索中,對其他一概漠不關心。在死去之前竟然一直用拉丁語說話,只有神父勉強能懂得。而奧雷里亞諾上校一直在鑄造小金魚,直到死亡。麗貝卡一個人與世隔絕的生活,甚至他人都不知她的生死。阿瑪蘭妲直到死亡的那一刻,都恪守著自己內心的世界而未與任何人交流……

這個家族的人為什麼這麼孤獨?

因為他們,只專注於自己。

在整部小說中,第一代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對探索未知充滿興趣。雖然他研究得出結論地球是圓的,可是仍然只是陷於自己的科學世界,甚至對孩子和家庭都漠不關心。直接離開家的大兒子阿爾卡蒂奧只關心自己的內心感受,那就是自己過得好不好。不管是與庇拉爾生下何塞·阿爾卡蒂奧還是不顧母親的反對娶了自己父母的養女麗貝卡,他的日子只關注今天,而且只關注自己的今天的體驗。做小金魚的二兒子奧雷里亞諾最早表現的很正常,可是當自己生活在濃重的不安中的時候,當想要逃離國家與戰爭帶給自己的疲憊的時候,他就完全將自己封閉在了小金魚作坊之中。這與烏爾蘇拉做糖果小動物不同,奧雷里亞諾並非為了謀生,他只是為了找件事情來做。同樣的故事,在每個人身上都一樣。包括一個個女性角色,包括嫁到這個家族的人。不論是把整個家庭經營的有聲有色的老祖母烏爾蘇拉,還是讓家風日下的費爾南達,他們都一樣沉浸在自己的願望和規則中。

所以,對於布恩迪亞家族來說,孤獨並非是命運所致,而是這個家族的生活方式所限定的。每個人都只生活在屬於自己的世界之中,只在意自己在意的東西。費爾南達致死不知道自己的兒子並沒有向著教皇努力,她還堅持她來自貴族的教條的生活。她甚至因為女兒的不潔將她逐出家門,可是最終也沒能得到女兒的消息。同樣,她的女兒也只在意愛情。

我不知道拉丁美洲所經歷的時代故事是怎樣的,可是我知道中國的世界是怎樣的。在我們的世界中,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個具體的家中,再從由家構成一個個家族,最後這個家族構成了這個國家,國家構成了世界。而資本主義世界制度所要求的是每個人參與經濟活動的時候是完全獨立的,甚至父子之間訂立合同的時候也必須平等對待。這種商業社會的世界觀念是否衝擊和拆解了馬爾克斯的拉丁美洲?是否革了他們那個本來美好的世界的命?我不知道。商品經濟、契約精神,確實讓“一個個人”徹底解放,解放成了一個個“個人”。

可是在如今,我們的世界構成變了,被科技改變了,比商品社會更徹底更迅速。我們的一個個的家庭直接構成了這個國家。我們甚至不需要再去參與更多的家族事務,親戚之間愈加淡化的鏈接,似乎也預示著這個孤獨時代的到來。

我們的世界被拆解了。

我們無法理解父母對親戚的重視,更無法理解在村子裡生活的時候常說的“人言可畏”。從每個年輕人都不願意在過年的時候與七大姑八大姨討論自己的故事開始,我們將家庭從社會的結構中割裂了出來。我們不認識自己對門的鄰居,如果不是漏水我們不會知道樓上住的是誰。因為,我們只在自己的家庭中生活,他是獨立的,直接參與社會事務而不需與任何人鏈接。

科技的發達讓我們的下一代更加孤獨。一次去朋友家做客,他的兒子並未跟我打招呼,而只有在他上廁所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他的兒子也在家。而據他講,家中基本在晚餐之後就是一個手機一個電腦一個書籍,這不是三口之家,這是一個由三個獨立的人構成的辦公室。彼此熟悉,卻並無話語。

拉丁美洲也許曾經有過家族和家的融合,就像我們曾經離開家族就無法生存的時代。也許馬爾克斯同樣經歷了來自資本主義思潮的衝擊。因為我們曾經褒揚的源自資本主義思潮的“18歲獨立”的人格培養方式,正在將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推向獨立參與社會活動的境地。科技發展來的是我們彼此鏈接的增強,可鏈接在一起的並非一個個更緊密的單元,而是在形成新的單元之前拆解掉家庭、家族等任何原有的東西。我們最終的結果,是一個個獨立的人,是與家人、朋友、陌生人幾乎等距離的交流。在那個時候,我們每個人身上都不再負擔有必須的義務,而只需以個體參與這個世界的交流。那時候,我們在如今“發現自我”“認識自我”的世界框架下,活的必然是越來越自我……那時候,我們也許就像《百年孤獨》裡的那些人一樣,我們或者斬斷與世界的鏈接,或者只是與世界微弱的聯繫著。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芸芸眾生,任何人對於我們也是如此。我們一個個聯繫緊密又孤獨的存在著。

蘇朵兒讓我去百度搜索“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可是我卻搜索到了屬於我們的孤獨。低頭之後,我們只屬於我們自己。家庭逐漸被拆解,我們像布恩迪亞家族的人一樣,只專注於自己,內心有著一切,卻沒有人去傾訴了。就像在那個時刻,我們希望獲得那許多陌生人對於這本書的看法,而不希望通過彼此的交談來增加對於這本書的理解。

因為,我們的親人與陌生人,與我們的距離幾乎相等。

我一瞬間好像理解了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他們並非命中註定,他們只是專注於自我,專注於自己所構建的世界,所以走不進別人的世界中。而我們,卻是拆解掉一切的鏈接,重新用數據鏈接起來。這種距離相等之後,我們成了一個個單份兒的人。

只是,我們這樣未必孤獨,可我們這樣必定失去許多美好的情感。

現代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是布恩迪亞。這個構築於小說中的家族,竟然在我們這個時代發揚光大。

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悲傷的事情啊。

我不禁想,如果有一天,我死去了。我的鄰居不會知道我是誰,我的家人可能在我許久不走出書房的時候才發現我,我若已經退休,那麼我的工作單位都不會知道我的消息,更別說我那許久不聯繫的親戚們,他們可能會想起有這麼個人,而不會想得起我的名字。哦,那時候,應該有人會知道我的死訊,那是社保局的工作人員,他們會盡快核實我的身份而後備案,因為他們擔心我的兒子冒領養老保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