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姓布恩迪亚!

(《百年孤独》里的人为什么孤独)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个世界与人到底是什么关系?每个人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思考这个事情,可是并没有结果。在一次较长的旅途上,我带了一本曾经读了开头就放弃的书,来自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我喜欢读这些成名百年的名著,这让我不至于拿起一本书开始一段自己都清楚的冒险之旅,至少无数前人都说这书值得一读。我高中的时候,这书在老师要求的书目中。我读了前几页,就被他冗长的人物名称所惊诧,为什么一个人要叫那么长的名字?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为什么取名字要都取一样的?为什么都叫奥雷里亚诺?自己不会弄混吗?于是读不过三十页就因为这混乱的人物名称直接放弃。我的天啊……

这次,我拿着这本书,也有了决死一搏的勇气。

我要读完它。

这一次,我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一有闲暇就拿来读,不但读完了,更读出许多年少时候不曾有过的触觉。

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是这个家族的始祖,这冗长的名字不记也罢。这个家族被称为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人和他的追随者踏上远行之路,最后在河边建立了一个村子叫马孔多。后来这个村子变成了镇子,镇子又变成了城市,城市最后衰落,最后被彻底抹除。这就是马孔多,也是布恩迪亚家族。这个家族出过震惊整个国家的大人物奥雷里亚诺上校,人口繁盛到奥雷里亚诺上校就有17个儿子。最后这个家族归于沉寂,连人们都不再记得它。

这本书的伟大在哪?为何在1967年首次出版之后就奉为经典?

有人说,马尔克斯用一个村子的兴衰折射了整个拉丁美洲的遭遇。他们原始且幸福的生活被外来人打破,他们跟随着外来人一起发展与奢靡,而外来人却从未把这里当成家乡。于是拉丁美洲的衰落和村子的衰落形影相吊。只有一个村子,却讲述了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其中的许多拉美的传说夹杂其中,让人读来像是读拉美的历史。

抱歉,我不懂得拉美的历史,难道拉美也有历史么?好吧,这只是玩笑话,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

有人说,《百年孤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叙事方式。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并非马尔克斯所创造,但是他把这种叙事方式达到了集大成者的水准。而我读来,真正让我觉得独特而有韵味的,是他一笔数十年的宏大叙事结构。整本书细节是那么的少,全像流水账一样的出现又消失。有的人物只是出现,而后几章竟然只交代了结局就再无回音。这是历史的写完,这种宏大叙事哪里是在写一个家族,这像一个国家的历史。而这种跨度时间长,却细节极度缺乏的叙事场景,让时光在小说中流淌,让兴衰随着时间轴变化。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

我的一个好友说这本书名字取得不好,叫《百年孤独》就将整部书的故事透了底,读起来难免有些郁闷,“你为什么要告诉我布恩迪亚家族的人都注定孤独?”这话说的颇有道理,整部书的故事似乎都在告诉你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轮回,整部书都在讲布恩迪亚家族淡漠的亲情和孤独的命运。可是,这书,真的只说了这些吗?

我读这个家族的历史读的背脊发凉,我仿佛看到了每个现代社会的家庭,看到布恩迪亚家族繁盛在每个都市的家庭之中。现代社会,他们注定孤独。

我问家妻,我说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为什么注定孤独?马尔克斯这么写只是为了宣扬该死的宿命论吗?如果是书中写的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预言了这个家族孤独的命运,那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些内容?就是为了说明这家子人有了又没了,这是宿命的神的旨意吗?

她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去百度一下。这答案倒是贴切的很,是该百度一下。

可是答案寥寥。

不过,这就是小说的魅力。故事是固定的,可是每个人读出的都是不同的内容,得到的是迥异的体验。等我百度完毕却没有所得的时候,我猛然明白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也一下弄懂了孤独的秘诀。为何他们注定孤独?因为他们太像我们如今的人,他们就像我们一样,经常被孤独缠绕。

家族的一代老祖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沉浸在自己对于未知的探索中,对其他一概漠不关心。在死去之前竟然一直用拉丁语说话,只有神父勉强能懂得。而奥雷里亚诺上校一直在铸造小金鱼,直到死亡。丽贝卡一个人与世隔绝的生活,甚至他人都不知她的生死。阿玛兰妲直到死亡的那一刻,都恪守着自己内心的世界而未与任何人交流……

这个家族的人为什么这么孤独?

因为他们,只专注于自己。

在整部小说中,第一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探索未知充满兴趣。虽然他研究得出结论地球是圆的,可是仍然只是陷于自己的科学世界,甚至对孩子和家庭都漠不关心。直接离开家的大儿子阿尔卡蒂奥只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那就是自己过得好不好。不管是与庇拉尔生下何塞·阿尔卡蒂奥还是不顾母亲的反对娶了自己父母的养女丽贝卡,他的日子只关注今天,而且只关注自己的今天的体验。做小金鱼的二儿子奥雷里亚诺最早表现的很正常,可是当自己生活在浓重的不安中的时候,当想要逃离国家与战争带给自己的疲惫的时候,他就完全将自己封闭在了小金鱼作坊之中。这与乌尔苏拉做糖果小动物不同,奥雷里亚诺并非为了谋生,他只是为了找件事情来做。同样的故事,在每个人身上都一样。包括一个个女性角色,包括嫁到这个家族的人。不论是把整个家庭经营的有声有色的老祖母乌尔苏拉,还是让家风日下的费尔南达,他们都一样沉浸在自己的愿望和规则中。

所以,对于布恩迪亚家族来说,孤独并非是命运所致,而是这个家族的生活方式所限定的。每个人都只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之中,只在意自己在意的东西。费尔南达致死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并没有向着教皇努力,她还坚持她来自贵族的教条的生活。她甚至因为女儿的不洁将她逐出家门,可是最终也没能得到女儿的消息。同样,她的女儿也只在意爱情。

我不知道拉丁美洲所经历的时代故事是怎样的,可是我知道中国的世界是怎样的。在我们的世界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具体的家中,再从由家构成一个个家族,最后这个家族构成了这个国家,国家构成了世界。而资本主义世界制度所要求的是每个人参与经济活动的时候是完全独立的,甚至父子之间订立合同的时候也必须平等对待。这种商业社会的世界观念是否冲击和拆解了马尔克斯的拉丁美洲?是否革了他们那个本来美好的世界的命?我不知道。商品经济、契约精神,确实让“一个个人”彻底解放,解放成了一个个“个人”。

可是在如今,我们的世界构成变了,被科技改变了,比商品社会更彻底更迅速。我们的一个个的家庭直接构成了这个国家。我们甚至不需要再去参与更多的家族事务,亲戚之间愈加淡化的链接,似乎也预示着这个孤独时代的到来。

我们的世界被拆解了。

我们无法理解父母对亲戚的重视,更无法理解在村子里生活的时候常说的“人言可畏”。从每个年轻人都不愿意在过年的时候与七大姑八大姨讨论自己的故事开始,我们将家庭从社会的结构中割裂了出来。我们不认识自己对门的邻居,如果不是漏水我们不会知道楼上住的是谁。因为,我们只在自己的家庭中生活,他是独立的,直接参与社会事务而不需与任何人链接。

科技的发达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加孤独。一次去朋友家做客,他的儿子并未跟我打招呼,而只有在他上厕所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他的儿子也在家。而据他讲,家中基本在晚餐之后就是一个手机一个电脑一个书籍,这不是三口之家,这是一个由三个独立的人构成的办公室。彼此熟悉,却并无话语。

拉丁美洲也许曾经有过家族和家的融合,就像我们曾经离开家族就无法生存的时代。也许马尔克斯同样经历了来自资本主义思潮的冲击。因为我们曾经褒扬的源自资本主义思潮的“18岁独立”的人格培养方式,正在将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推向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境地。科技发展来的是我们彼此链接的增强,可链接在一起的并非一个个更紧密的单元,而是在形成新的单元之前拆解掉家庭、家族等任何原有的东西。我们最终的结果,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是与家人、朋友、陌生人几乎等距离的交流。在那个时候,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再负担有必须的义务,而只需以个体参与这个世界的交流。那时候,我们在如今“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世界框架下,活的必然是越来越自我……那时候,我们也许就像《百年孤独》里的那些人一样,我们或者斩断与世界的链接,或者只是与世界微弱的联系着。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芸芸众生,任何人对于我们也是如此。我们一个个联系紧密又孤独的存在着。

苏朵儿让我去百度搜索“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可是我却搜索到了属于我们的孤独。低头之后,我们只属于我们自己。家庭逐渐被拆解,我们像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一样,只专注于自己,内心有着一切,却没有人去倾诉了。就像在那个时刻,我们希望获得那许多陌生人对于这本书的看法,而不希望通过彼此的交谈来增加对于这本书的理解。

因为,我们的亲人与陌生人,与我们的距离几乎相等。

我一瞬间好像理解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他们并非命中注定,他们只是专注于自我,专注于自己所构建的世界,所以走不进别人的世界中。而我们,却是拆解掉一切的链接,重新用数据链接起来。这种距离相等之后,我们成了一个个单份儿的人。

只是,我们这样未必孤独,可我们这样必定失去许多美好的情感。

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布恩迪亚。这个构筑于小说中的家族,竟然在我们这个时代发扬光大。

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悲伤的事情啊。

我不禁想,如果有一天,我死去了。我的邻居不会知道我是谁,我的家人可能在我许久不走出书房的时候才发现我,我若已经退休,那么我的工作单位都不会知道我的消息,更别说我那许久不联系的亲戚们,他们可能会想起有这么个人,而不会想得起我的名字。哦,那时候,应该有人会知道我的死讯,那是社保局的工作人员,他们会尽快核实我的身份而后备案,因为他们担心我的儿子冒领养老保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